【摘 要】 本文以欧洲商学院为例,对德国高等教育的办学理念、教学管理、学术创新和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设想和选择,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不断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 中国;德国;高等教育;差异
经过30年来的改革和开放,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正从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一个世界经济强国。这样的发展速度对我国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与经济发达的德国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一、办学理念
在办学理念方面,是追求“大而全”还是“小而精”?中国与德国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我国1977年开始恢复高考制度,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增加,带来了从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每年进入高等院校接受教育的人数逐年上涨,随之而来的就是高校的合并和扩张,有些高校为了提升为综合性大学,不顾自身的实际情况,采取将许多专科院校或职业学校合并进来的方式,达到所谓的“大而全”模式。其结果是导致这些学校失去了原有的专业特色,教师师资力量缺乏,教学质量下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影响。
德国欧洲商学院的特色是“小而精”。该商学院在德国每年的招生人数只有250人左右,正式在校生的规模在1 000人左右。除此之外,该商学院每年另招收100个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交流生,其覆盖的范围广泛,从美洲到澳洲、以及亚洲和非洲都有学生来这里进行交流学习。由于与世界众多高校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所以每个正式在校生都有一次出去交流的机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修的第二外语去选择自己的交流学校。办学理念强调专业化和市场化,是该校最独特的办学模式。试想,如果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学校有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这样的国际交流的机会吗?
二、教学管理
(一)课程设置与选课
我国大部分高校为学生开设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是每个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在大学期间必须完成的课程,而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在规定的课程范围内自由选择完成的课程。在必修课的选择上学生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必须按照学校的规定在固定的学期和固定的上课时间来完成,只有所有的必修课全部通过才可以毕业。虽然高校已经实行了学分制,规定学生在就读期间完成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但很多情况下,学分制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学生并没有自由安排自己感兴趣的专业课课程和上课时间。
在选课时,学校会提前一两天让学生进行预选,但预选的目的只是测试计算机信息系统以及让学生熟悉选课流程,课程的开设时间和班级容量早已固定下来,很少情况可以根据学生的预选信息进行调整,所以这些选修课也缺乏应有的自由选择的弹性。
德国欧洲商学院在基本的课程设置上是按模块和单门来设置的。按模块设置的课程,其一个模块里包括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联的课程。比如国际会计这个模块其开设了“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和“Group accounting”两门课;而财务管理这个模块开设了“Corporate Finance: Valuation and Restructuring”、 “Corporate Finance: Risk Management”、 “Corporate Finance: The Advisory Perspective”三门课。这种课程设置方式的优点是其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学生在确定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后,可以对这方面的知识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学习,由于按模块设置的这些课程其关联度很高,所以学生在整个模块学习完成后,更利于对这些知识的融会贯通。而按单门来设置的课程,是单独的一门课程,如Value-based Management。这些课程的独立性较强,每门课程的完成都能使学生对该课程所涉及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该校的课程不但按模块和单门来设置,而且每门课都有详细的介绍,包括课程的主要内容、所要完成的任务等。由于对课程的介绍比较详细,所以学生在选课时,就可以大致了解这些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从而可以决定这些课是否是自己感兴趣的,对选了这些课程所需完成的任务也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制定自己的计划,盲目性降低了很多。该学校也实行了学分制,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各个课程模块或单门课程,只要达到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
除了致力于这些基本课程的优化设置,欧洲商学院还十分重视学生对第二外语的学习。由于该校的学生每人都有机会在第四学期到合作学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学习交流,如果学生选择了非德语和英语系国家的学校的话,就有必要提前进行第二外语的学习,为此学校开设了中文、日语、法语、意大利语等外语学习班。这样不但便利了学生在到达交流学校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且学生多掌握了一门语言可以增强在以后工作中的竞争力。
欧洲商学院会在下个学期开始前两个月左右就让学生预选课程,学校教务处会根据学生的预选课信息来进行合理的调整。如果选择某一门课程的人数大大超出了学校的预计时,学校会增加班级数而不是简单地扩大班容量。因为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们都会将班级人数控制在20人到30人左右,单纯地扩大班容量会影响教学质量的。例如“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ccounting”这门课在预选时的人数大大超过了学校的预计数,学校在一个班的基础上另外增加了两个班,分为ABC三个班,三个班的教授是一样的,但上课时间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程表来合理安排自己该课程的上课时间。
(二)教学方式
我国很多高校对每门课使用的教材都进行了规定,有些课程即使学校没有规定,也会由任课老师来指定教材。这样做虽然方便了学生购买教材,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由于有了固定的教材,使得有些老师在教学方面强调精读教材,限定了学生的学习范围,突出了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欧洲商学院的课程,除了第二外语课程外,都没有指定的教材,教授在授课前都必须精心准备自己的讲义,学生在每次课结束时都会拿到下次课的讲义,方便学生进行预习。由于讲义的内容都比较浓缩,所以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到每次课的重点所在,而且如果要完全理解讲义的内容,除了上课要认真听讲外,课后必须进行大量的资料搜索和阅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
(三)授课方式和教学内容
在我国大部分高校,每一门课程一般由一个老师来授课,其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教材上的理论知识。
在欧洲商学院,几乎每一门课程都会由本校的教师和校外人员来共同讲授。这些校外人员来自知名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课程的安排是大部分的课程由校内的教师来完成,这些校外人员会来学校担任一到两次课的专题讲座。讲授的内容都是这些人员自己公司的案例,所以这些内容会帮助学生把理论的知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学生通过与这些人员的接触和沟通,对毕业后的就业也会有很大帮助。
(四)考试形式和内容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考试形式大都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而且都是根据考卷的分数来决定学生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虽然有些高校对这种考核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但也是平时的成绩占10%~30%,最后的试卷成绩占70%~90%。考试的内容一般离不开教材的内容,学生只要在考试前把教材看懂就能得到高分。我国高校在考试中,比较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对知识点的识别和再现能力。所以考试的题目很多都是选择题和计算题。在这种考核形式下,导致很多学生背公式或例题的能力很强,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都比较差。
欧洲商学院几乎每一门课程的考核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的Case study成绩,另一部分是期末的考试成绩。教授上课时从来不点名,更不会据此来评价学生平时的努力程度。因为他们没有指定的教材,学生必须要每次都来上课才能学到每节课的知识,而且也才能拿到下次课的讲义。这种无形的约束使得学生必须自觉地参加每一次的课程。平时的Case study的成绩在总成绩的比重中要占到30%到50%。教授选择的案例一般都比较新,而且有时候就是来给学生授课的校外人员所在公司的案例。学生拿到案例的资料后,按每组5到8人自由组合,自行决定组长,大家就案例的问题进行多次讨论后决定出最后的解决方案和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由组长把任务分配给各组员。在学期结束的前两周,会有一次专门的案例陈述课。每个组指定一个或几个组员就该组的解决方案以PowerPoint或Excel的形式向全班同学进行演示。演示结束后教授和其他同学都可以就其陈述的解决方案提出问题,该组同学必须就这些问题作出回答。教授会根据解决方案、对方案的陈述和问题的回答综合给出一个评分,作为Case study的最后成绩。对于最后的考卷内容,其题目也大多数是开放性的题目,所以论述性的题目占了大多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必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计算题在某些科目的考试中也会出现,但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字,而是让考生自己举一个关于某个知识点的例子来计算说明。这种考试方式貌似简单,但其实对学生的要求更高,学生可以不死记硬背书本上的知识点,但却必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理解。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得游刃有余了才可能表达地清晰而正确。
三、学术创新
自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