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宏观经济与体制改革研究

2008-12-29 00:00:00常修泽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8年6期


  摘 要: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相当复杂的局面,既要坚决抑制通胀,又要防止中国经济的下滑,防止“硬着陆”、防止发生金融性风险。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成为影响今年经济增长宏观走势的重要因素。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企业改革、金融改革、财税改革以及政府改革。
  关键词:防“硬着陆”;通货膨胀;金融风险;保增长;体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6001305
  
  一、关于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态势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相当复杂的局面。2007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2008年初的两会,对今年的工作有一个基调性的安排,这就是“两防”:一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二是防止物价从结构性上涨转变为全面的通胀。但是,这半年来的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不少新的复杂因素,“两防”思路需要调整。美国的次贷危机,加上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石油、粮食和矿产品价格迅速上升,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我认为,宏观层面要坚决抑制通胀,同时防止中国经济的下滑,防止“硬着陆”。
  我们面临的局面很复杂:一方面通货膨胀比较严重,一方面又担心经济下滑。如果下滑严重且持续的话,就有可能出现又“胀”又“滞”,那将是非常难解的局面。因此,我们要两方面考虑问题:一要考虑制止通胀的问题,二还要考虑会不会“冷”的问题。
  围绕经济形势,分析三个问题。
  (一)关于通货膨胀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后,有两次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一次是1988年~1989年,CPI达18%以上。当时,民众抢购冰箱、彩电、洗衣机,主要是日用消费品带来的通货膨胀。第二次通货膨胀是1993年~1995年,CPI达到了14.7%、24.1%、17.1%。我认为,今年我们也面临类似克服通胀的问题。
  今年3月,中央十大媒体开展了“我有问题问总理”活动。当时媒体把从几百万网民搜集的问题排列了出来,其中医疗、住房、教育、就业、国务院机构改革、农业发展、物价上涨、政府应急、文化建设、奥运筹备等问题位列前十。这反映了老百姓对这些问题的关心、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民心、民意。但是,前面几个问题,如医疗、住房、教育、就业等,都是过去几年一直关心的问题,今后几年恐怕还会一直关心。根据我个人的研究,2008年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将会是排在第七位的物价上涨,它应该排第一位。
  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即CPI(含服务收费价格和消费品价格,服务收费价格包括医疗、教育等等)去年已上涨4.8%。国际经验表明,如果一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达到5%,就是比较明显的通胀。今年1月份中国的CPI是7.1%,2月份竞达到了8.7%,是到现在为止涨幅最高的一个月(今年3月份是8.3%、4月份是8.5%,5月份是7.7%、6月份数据尚未发表)。整体算来,今年1月份~5月份的CPI上涨幅度是8.1%,是中国自1993年、1994年、1995以来,十几年来通货膨胀率最高的。虽然5月份上涨7.7%,涨幅比上个月回落0.8个百分点,但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的通胀压力十分严峻。
  导致中国2008年上半年通货膨胀率如此之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产品价格拉动的结果。主要是食品价格,即粮、油、肉、菜、蛋、奶的价格。一系列数据表明,2007年的涨幅4.8%中,85%起作用的是农产品,是从猪肉开始的。去年7月份猪肉价格的突然上涨,拉动了整个食品价格的上涨。去年食品价格全年上涨12.3%,大大超过了总的CPI的上涨幅度。如果把总的CPI的上涨幅度看成10成的话,八成五是因为食品。2008年前几个月物价上涨8.1%,食品价格上涨21.4%,影响6.7个百分点,八成四还是食品价格的原因。而食品价格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尤其是像肉、菜、蛋、奶、粮食和油料。
  
  食品价格上涨有其内在原因。
  其一,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2006年,十年(不含去年)中国CPI指数是:2.8,-0.8,-1.4,0.4,0.7,-0.8,1.2,3.9,1.8,1.5,有3年是负数,一共上涨9.3%(平均一年不到1%)。这十年中国的农产品价格没有相应提高,同一时期农民种地所需的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机具)价格则明显上升。这种失衡一旦有机会就会爆发。2007年以猪肉为导火线迅速爆发出来。透过导火线,我们应该看到过去十年中国农产品的价格受到的压制。
  其二,如果从更广阔视野看,还受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两大浪潮中的供求关系的影响。
  ——工业化,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期。过去十年,工业的增长幅度大大快于GDP的增长幅度。2002年~2006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分别为10%、12.8%、11.5%、11.6%和12.5%,分别高于同期GDP增长率9.1%、10%、10.1%、10.4%和11.1%的水平。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2年的44.4%提高到2006年的53.8%。工业化来势迅猛,特别是重化工业,包括天津在内,尤其是天津的滨海新区工业的增长速度很高。
  ——城市化。目前中国大陆城市化水平达到43.9%,第一次超过了工业化的比率(中国的工业化比重是43.1%)。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06年的43.9%,28年间提高了25.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加0.93个百分点,特别是1996年~2006年间,城镇人口比重从30.48%提高到43.9%,年均提高1.34个百分点。这十年,平均每年城市化增长速度1.34个百分点,就是说,一年有1700万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乡,到城里打工而且住在城里,10年共计一亿七千万。这是中国大地上第一次出现如此巨大的城市化浪潮,1亿多农民由生产者变成了消费者,给整个农产品的供求形势带来了新的变数。在这样的格局下,农产品的供给增加是必须的。根据国际先例,在一个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剪刀差”缩小亦即农产品价格出现上涨的情况,这是一个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问题在于,这种趋势从去年7月份开始到今年7月份,在这一年里集中“爆发”。
  2.国际传导型的价格上涨,或曰输入型的通胀。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1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地联在一起。我国一些产品特别是一些大宗的原材料的外贸依存度很高,而内部不能完全解决。
  ——原油。大陆一年需要3.4亿吨~3.5亿吨石油。国内所有的油田加起来,能生产1.8亿多吨(2006年中国产油1.8415亿吨,2007年,1.8735亿吨。2007年俄罗斯产油4.86亿吨,沙特4.21亿吨,美国2.57亿吨,伊朗1.97亿吨,中国列第五),缺口1.6亿吨。中国的原油外贸依存度达47%,就是说47%需要进口。这是一个“传导”。国际原油价格飞涨导致国内成品油不断调价。如果中国石油价格不涨,就意味着国家要补贴。实行低位油价,就要补贴给炼油厂。因为它高价进了原油,然后炼油,再低价卖给加油站。炼油企业一年亏损不少,政府就得给它补贴。这样转来转去,实际上是补给了国内成品油的使用单位,包括相当一部分的外资企业。这种传导最后的结果就是提价。
  ——铁矿石。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钢产量3000多万吨,2007年达4.89亿吨。但中国没有那么多铁矿石,自己的矿山只能供应50%,另外50%需要进口,中国大陆一年进口铁矿石约3.8亿吨,外贸依存度是50%,主要从澳大利亚、巴西,以及从非洲进口铁矿石。铁矿石价格比原来的基期价格,低的涨85%,高的涨96.5%,相当于价格翻一番。
  
  ——大豆。中国一年进口3082万吨大豆,进口占整个需求量的68%。大豆的价格过去一段时间上涨了95%。国际上这些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传导机制传递到我国生产企业,尔后逐步传递到消费品的价格上来,导致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
  3.成本推动的结果。成本推动,除了原料,主要是劳动成本。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态势(10%以上的增长率),而这10%以上的增长率,重点是“两个依赖”——依赖投资和出口。这种“两个依赖驱动型”经济,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和劳动力。土地价格明显上涨,用工的劳动力成本,即工资水平也会上涨。2007年全国工资平均上涨了18.7%(这是平均水平,各地情况差异很大),上涨后城镇平均收入是24932元,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助等。当然,不同地区有所差别,上海平均49310元,北京46507元,天津34938元,等等。劳动成本的上升,反过来使物价成本明显推高,尤其是在南方打工者较多的企业反应更敏感。近来台资企业出现要走的趋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务工成本上升,他们要到越南或东南亚其它国家去。今年三四月份,我到东部台资企业做了一些调查,发现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导致用工成本上升、支出增加,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二)关于金融风险问题
  “金融风险需要防范。越南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警惕。”这是我4月份研究报告的一段话。
  今年四月份,我应邀到达河内,明显感觉越南陷入严重的通胀之中。今年前三个月,越南物价同比上涨达19.39%,这在全球都是比较高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是国际游资起了恶劣的作用。越南1986年在阮文灵倡导下实行“革新开放”,2007年加入世贸组织,由于投资控制不佳,加上外资游资大量进入,导致价格上升。今年5月CPI的上涨按年度计算达到了25.2%,股市从2007年10月到今年5月,跌去了64.25%,楼市平均下跌50%。令人担忧的是,如果越南的金融危机向周边蔓延,大量从越南甚至其他国家抽逃的国际资本为套利而涌入中国,逼人民币快速升值,进而全身而退,将会威胁到中国金融安全,有可能给我国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这个问题应当引起中国政府和经济界人士的e25ce21918d37beb3e9a9bb85c42209df3e51febfa5ac9afa9662c81228b2bf5关注。最近一段时间,热钱流入比较多,因而要重视研究我们的金融安全问题,包括股市、汇市安全。当然,中国股市有自己的问题,例如有制度性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股市价格与宏观基本面走势并不完全匹配。所以,宏观经济第二个问题,就是防止出现这种金融性的风险,尤其要从越南的情况吸取教训。经济工作还是以求稳为主,即要确保经济稳定、金融稳定,为此应采取多种方法,启动财税、投资、信贷和外贸等方面优惠政策。可以预期,未来将有下调利率、提高信贷额度和鼓励出口的相应政策出台。有关政策在制定和出台过程中应灵活审慎,审时度势,随时调整,保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三)关于经济增长问题
  我国2008年经济增长会不会出现明显下滑?这是一个许多人担心的问题。
  我国过去五年的经济增长是强劲的。第一,从增长率的统计数据看,2003年增长10%,2004年10.1%,2005年10.4%,2006年11.1%,2007年11.9%,年年超过两位数。第二,从年度波动看,起伏比较小,没有大起大落的现象,比较稳。一是高,二是稳。不像以前忽尔大跃进,忽尔一下子又跌很多,大起大落。
  分析今年经济增长的宏观走势,需要看投资、出口、消费三匹“马”的情况。
  第一,投资。中国是投资增长驱动型的国家。2008年国际投资增长放缓,国内投资项目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也存在投资的因素。
  一是政府换届的因素。按照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凡是在班子换届的第一年,都是投资增长幅度最高的一年。今年是新班子上任第一年,这里有政治的原因,然而这是研究中国经济不可忽视的因素。从今年一至五月份的情况看,地方投资项目增长26.4%,中央投资项目增长18.5%。可见,地方投资冲动还比较强,尽管中央政府采取措施,但这个因素不可忽视。
  二是国内需求旺盛,需要增加一些行业的投资。如煤、油、电、运紧张,有些地方已出现缺煤、断电的现象。
  三是房地产。房价现在出现变数,可能有人认为房地产投资增长放缓。但国家统计部门最新数据表明,一至五月份,房地产投资比去年同期增长31.9%,这意味着过去5个月房地产还是在增加投资。
  四是灾后重建。汶川地震灾难的损失约数千亿,恢复重建需要上新项目,房子、道路、医院、学校、桥梁、水库、电力、电信等等。仅房子这一项(共4000万灾民,其中严重受灾的灾民是1000万,即没有房子而住在活动房里的),要盖永久性房子,按三口之家算,大约需要300万套房子,按60平方米计算,需要1亿8000万平方米。每平方米成本如果是1000元,需要近2000亿元的投入。估计灾后重建全部投资约1万亿元。
  从上述四个方面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可能会达到17%甚至是20%。过去五个月投资实际增长是17.6%。(名义是25.6%,涨价部分则是17.6%。)
  第二,出口。今年我国出口面临着比去年更加困难的环境。一是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成本增加。二是出口目录做了修正,原来有的鼓励类产品变成了限制类和禁止类,即出口政策发生了调整。再加上一些中外合资企业原来享受15%的税率,两税合一以后,由原来的15%提升到25%。最后是劳工成本上升。因此,这半年出口型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非常困难,有一些企业已经支撑不住。算起来,今年前五个月出口比去年同期增长22.9%。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比估计的要好。但这些订单很可能是去年订的,今年上半年交货,而今年上半年的影响可能在下半年才能体现出来。针对出口比较困难的企业,政府会采取扶持措施,如某些行业提高出口退税比率、贷款扶持等。
  第三,消费。中央政府近几年一直希望拉动消费。出口一直受国外的影响,美国次贷危机后经济疲软,订单就会减少。政府希望通过增加收入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水平,但由于国内居民的收入水平一直上不来,尽管去年经济增长了11.8%多,但物价也上涨了很多,拉动消费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前五个月代表消费的社会商品零售额比去年同期增长21.1%,减去物价增长,实际水平则是13%。近几年,消费增长都是12%~13%,接近14%。今年大体和往年持平,没有明显上升或下滑,比较稳定。
  由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很完备,因此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财富增长很快,蛋糕越来越大,居民收入也得到一定的增长。1978年,中国的GDP才3600亿元,2007年达到24万多亿元(现价),社会财富增长确实很快,但分配格局存在严重的不合理,居民、政府、企业从这个蛋糕上拿的比重不一样:居民占的比重是下降的,政府、企业占的比重在不断增加。我曾经做过一个研究,1996年居民收入占69.3%,2003年即提出科学发展观那一年是64.8%,减了4.5个百分点。再如,拿储蓄来说,社会总储蓄(政府、企业和人民的储蓄加在一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平均起来,居民占50.4%,政府是13.6%,企业占36%;到2006年,居民只占社会总储蓄的38.5%,下降了11.9个百分点。政府增加财富的同时,要讲藏富于民。启动中国的内需,应调整中国的收入分配结构,要促进居民收入比重上升。
  我认为,三驾“马车”加起来,2008年的GDP增长率可能会在10%左右或略低一些。世界银行近期调高了对中国经济的预测,预测中国经济增长9.8%,比年初调高了0.4%。这样大体上和2003年、2004年、2005年的情况类似,比2006年、2007年要低1~2个百分点。明年的增长幅度即使出现更复杂的情况,从中国现在所处的增长周期来看,增长8%以上还是有可能的。今年估计会在增长率10%左右(或稍低一些)与通胀率6.5%左右之间形成一个均衡。通胀不会高于7%,不会出现越南那样的情况。最近有资料显示,俄罗斯通胀率在10%以上,印度接近10%,印度尼西亚10%以上,委内瑞拉10%以上。现在世界范围内超过10%的国家已经不少,中国不会达到这样高的通胀率。
  
  
  二、关于经济体制改革与创新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是什么?从总体战略看,改革包括四个领域,即四位一体的改革:经济改革,政治改革,社会改革,文化改革。经济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这16个字就是中国全方位改革的基本思路。这里侧重分析经济改革。
  (一)关于企业改革
  我国企业改革已经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曾是我们的中心环节。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主要是在竞争性行业推进的。当然,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有任务没完成。
  下一步改革的重点应是“两线做战”:一方面继续完成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改革的任务,另一方面是垄断性行业的改革。垄断性行业改革比较复杂,涉及十几个行业,电力、电信、民航、铁路、邮政(自然垄断性),烟草、食盐(专营专卖性),供气、供水、供热、交通、垃圾处理(公用性),石油天然气(战略性)等。中国垄断性行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真正的自然垄断性业务,凡是带网的,如铁路网、航空网、电网、热力网、水网、电话网等政府要管住、控制住,将来要搞成特许经营权竞争;另一类是这些网以外的,虽然也是垄断性行业,但业务是非自然垄断。比如发电、手机增值业务、邮政快递业务、热电、铁路运输的业务,航空公司的客货业务等要放开,要引入竞争,即直接竞争。
  归纳起来,中国经济将由三大领域组成:竞争性领域是完全的充分竞争;垄断性领域的非网络部分是直接竞争,如发电;第三块是自然垄断性领域,属于特殊的竞争,即特许经营权竞争。总之,将来我国的经济领域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时不有,只是竞争的形式不同。
  (二)关于金融改革
  银、证、保三线齐发。要推动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改制上市。
  此外,应关注马英九先生上台后,两岸的合作会有新的内容。过去两岸合作主要在工农业领域,台湾当局一直禁止台湾金融资本在大陆登陆(当然,工业资本也有40%的上限),估计这方面会有新的转机。因为台湾已经在大陆建了7万个企业,实际到位资金400多亿美金,这些投资需要金融服务,需要有台湾自己的银行。台湾经过经济转型,目前是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体,2006年创造了4200亿美金的财富,其中农业占1.7%,第二产业占25%,第三产业占73.3%。台湾的产业结构和大陆完全不同,大陆农业是11.7%,工业、建筑业是49%,第三产业不到40%。两岸不同的产业格局,就有一个优势互补的问题,尤其是在金融业。根据我个人的研究考察,台资转移的下一个热点是金融业,因为台湾金融机构规模比较小,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社都可能是两岸金融合作的首选。
  台资已经看好环渤海地区。中共中央对滨海新区在体制改革上有很大的希望,既然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体制上就要先行先试。去年天津搞了一个“直通车”,不过没有实施。最近国务院批准天津在金融业创新,应有新的构思。
  (三)关于财税改革
  财政改革的方向是公共财政,即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来搞财政改革。缩小包括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很难做到,但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可以做到均等化。一是义务教育,二是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三是社会保障,四是就业服务,应由公共财政完成这些任务。税收也应做一些改革,有些正在酝酿之中。
  (四)关于政府改革
  政府改革既是经济改革又是政治改革,方向是服务型政府。要按照公共服务的目标建设政府,打造成服务型政府,这方面已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中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宏观分析》有专论,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陈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