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政治认同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对政治认同的类型、特征与功能进行界定,是研究政治认同问题的基本前提。从不同层面,可把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不认同、盲目认同与理性认同、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等不同类型。政治认同的基本特征是自发性、潜隐性、动态性与社会性。政治认同的功能主要表现为支持功能与评价功能两个方面。
关键词:政治认同;归属感;政治统治;合法性
中图分类号:D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8)06004605
认同指个体对自己所属身份或群体的一种带有肯定性的心理判断,是个体对外界人或事等的一种认可或一种感情的投入。政治生活是人的一种生活,对政治生活的任何分析都无法离开人的主观体验,这种主观体验就属于政治认同问题。政治认同是人们政治态度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或依附感,属于政治文化的范畴和政治体系的心理方面,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对政治价值的信仰。
一、政治认同的类型
(一)认同与不认同
从政治认同的结果或状态分析,政治认同分为认同与不认同。如果再细致区分,政治认同又分为高度认同、基本认同、虚假认同、不认同等形式。高度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统治热情而又广泛的支持,一般是不容易达到的。“在政治生活中,期待在基本问题上达成全体一致,任何时候都是极为罕见的。”[1]因此,基本认同就成了政治认同中一种比较常见的认同形式,是对政治统治能力和政治价值的基本肯定,或者说是政治认同的一种常态。虚假认同或危机性认同是公民对政治认同度比较低的一种状态,其中政治冷漠是危机性认同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政治冷漠作为一种态度或消极的政治情感,指一国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冷淡和对政治的漠视;作为一种政治行为,指对政治参与的疏远和逃避。相对于政治认同而言,政治不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不认可,即政治系统的成员对该政治系统根本不支持的问题。政治不认同可理解为政治不服从。也就是说,一旦公民对政治不认同,他们可能会采取一些非理性方式来对抗政府。一般说来,政治不服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一种较为常见的现象。所谓政治不服从,简单说就是个人或群体的某种逆向态度和行为,其中至少有三层涵义;第一,政治不服从是被统治者或公民针对统治权威的一种行为;第二,这种不服从行为旨在脱离政治权力的轨道,或反其道而行之;第三,它必须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2]。以往学者在研究政治认同问题时,往往把政治冷漠视为政治认同度低的表现形式,把政治不认同视为一种政治危机的前奏,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大部分居民,态度冷漠,麻木不仁,孤陋寡闻,那么在这个国家,承诺就不能兑现,共识实际上是很弱的。……缺乏参与和代表也反映缺乏有效的公民权,因而也缺乏对整个制度的忠诚”[3]。这种判断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有时可能是不科学的,因为政治认同具有时代性,一般总要呈现为动态的过程,不仅有量的区分,而且还有质的差别。
(二)盲目认同与理性认同
从内容分析,政治认同有质(内容)和量(程度)的区别。政治认同的内容可分为健康或不健康两类。所谓健康的内容,指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公民认同健康的内容属于理性认同。所谓不健康的内容,指不符合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内容,而公民认同不健康的内容则属于盲目认同或盲从。政治认同主体本身也有一个数量问题,政治认同的类型据此可分为少数人的认同与多数人的认同,多数人的认同一般被称为民意。但是,被称为民意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也可能出现像托克威尔所说的“多数人的暴政”。例如,法西斯政府就是符合了当时所谓的“民意”,在大多数公众政治认同下“合法”上台的。“政府只建立在民意之上;这个原则既应用于最自由和最得民心的政府,也应用于最专制和最黩武的政府。”[4](P133)
因此,对待政治认同问题要进行深入思考,不仅要看到政治认同的量,还要看到其质的内容。认同的内容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如果公民认同错误、过时、不健康的内容,那么这种认同即使是高度认同也是我们所不需要的,因为这种认同与社会文明进步背道而驰,是一种盲目认同或盲从,也是不科学的认同。当一个政治共同体不能满足公民需要时,公民对政治统治的不认同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合法和正当的,因为“政治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正当理由可以反抗统治者”[5]。因此,政治认同的区分是非常复杂的,要综合考虑其量与质的联系,政治认同的量影响着政治认同的质,但政治认同程度的高低还不能简单地作为评判政治认同好坏的标准。人们在政治认同上有差异是自然现象,因为“人们对于生活应该怎样和社会应该怎样有着各种竞争性的看法,在这些看法之间,存在着不可消除的差异。此外,从政治上看,减少这种差异也是危险的”[6]。
(三)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
从产生形式分析,政治认同可分为消极认同与积极认同。消极认同即服从,是在制度等外力作用下产生的,是在不可抗拒力的作用下出现的,是一种不情愿的或不自觉的顺从。“顺从可能是个人或整个群体纯粹出自机会主义的原因,是一种虚情假意的奉承,也可能出自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实际上言听计从,也可能由于个人的软弱和束手无策,不可避免地加以忍受。”[7]服从的对象是权力,服从是在强制力作用下发生的,而“强力是一种物理的力量,我看不出强力的作用可以产生什么道德。向强力屈服,只是一种必要的行为,而不是一种意志的行为;它最多也不过是一种明智的行为而已”[8]。消极认同是公民被动意义上的一种静态认同,这种认同在当时看来可能是正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时被认为是正确的认同现在可能就是错误的。
积极认同是发自内心而自觉产生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做出的决定和选择,是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产生的认同。积极认同即自觉认同(心理认同),是公民主动意义上的一种动态认同,是发展着的认同,随着时代发展而发生转变。积极认同的对象是权威,而权威与权力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权威被认为是正当的权力,被所有人当作正当的法则接受;公民们面对权力还有支持或反对的选择,面对权威,服从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抵制权力是合法的,抵制权威则是不合法的。认同是一种心理上的服从,是公民经过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而自愿向公共权力表达出来的基本政治态度与心理倾向,“当行动是出于个人判断的独立的信念时,当我们不受别人随意多变的干预所支配,而是由于想到所采取的行动本身必然效果时,那就是一种真正的服从。”[9]权威是认同的基本条件,而认同是个体内在自发形成的,认同是心理上的归属。
以往学者们使用更多的是消极认同。每当人们提起政治不认同问题,统治阶级就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和危机感,社会公众也往往对政治不认同的看法很悲观,对政治统治产生一种本能的隔阂,往往把政治不认同视为社会危机来临的前奏,把政治认同程度的降低视为一种政治危机到来的标志。所以,要以发展、历史的眼光看待政治认同问题,把政治认同首先从内容上进行区分,并充分认识到:公民认同不好的东西,社会更没有发展的希望;只有认同具有真理性的符合文明进步趋势的事物,社会发展才有希望。因此,政治不认同不是简单地意味着政治危机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促进政治发展与稳定的推动力,也可以说是社会政治文明进程的助推器。
(四)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
从产生的过程分析,政治认同分为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作为人的一种主体活动,政治认同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根据政治认同的过程,把政治认同按人们心理发展变化的逻辑顺序进行层次上的划分,阿尔蒙德把个人对政治对象的态度区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的、感情的和评价的,即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有学者把政治认同由低向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本能认同,即对政治主体具有天然的和下意识的归属感;第二个层次是情感认同,即对政治主体所产生的信赖、热爱和追随的归属感;第三个层次是理智认同,即对复杂社会关系经过理性分析,对政治主体产生的归属感[10]。笔者认为,认同从层次上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方面:本能认同与情感认同。本能上的认同是认同的初级层次,是依据人的社会性而产生的一种对周围与自己密切相关事物的一种天然的认同。例如,血缘、种族、地域、国家的认同等,这种认同主要是一种感性上的认同,是一种自发的认同,往往带有不稳定性,也带有更多的非理性成分;情感上的认同更多地受个人社会经历与阅历的驱使,与人的政治效能感和人们利益的满足程度有直接联系,可能是一种盲目认同,可能是一种消极认同,可能是一种积极认同。“文革”时期我国公民对领袖的崇拜或认同就属于这种情感上的认同,其中包含大量非科学的成分。政治认同的过程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本能到情感的变化过程。
二、政治认同的特征
(一)自发性
认同本身是一个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发趋同的过程,是个体心理对于外界赋予的各种信息的感受、选择、吸纳的过程。政治认同是人们的一种政治心理,与意识形态有很大的不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的相互交往中,通过经验的形式对社会存在的直接感受。社会心理是凭感觉、经验而自发形成的,布哈林把其视为“生活意识”。意识形态是凭理论、凭科学经过加工之后而自觉形成的,布哈林称之为“科学意识”[11]。政治认同是人们主观的一种感受,是公众对政治系统的一种自发判断、政治情感,因而往往是不系统的,既有理性成分,也有大量的非理性成分。“人的头脑就像一把竖琴,所有的琴弦都一齐震动;因此,感情、冲动、推理以及称为理性推理的那种特殊的推理,往往都是单独一种心理体验的许多同时发生的、互相混合的方面。”[4](P6364)公民的政治认同不是主要靠外力强制形成的,而是人们内在本能的一种自发的反映,这种反映或感觉是人们自发意识的产物,是人们自觉自愿发生的,应该不带有任何强制色彩。
(二)潜隐性
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情感,而情感的作用常常被人们忽略。一般说来,政治认同潜在于社会成员及其从属的各种社会群体内心深处,当其外现于人们的政治行为、社会行为时才可能被察觉,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人们从外观很难判断它。政治认同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没有严密的逻辑结构,没有统一的整体形式。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情感,往往埋藏在人们内心深处,有时候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可能危机四伏。政治认同有时还以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因为政治认同有虚假认同等多种形式,人们从外观很难察觉或捕捉,只有透过各种各样纷杂的表象才有可能发现公众内心的那份政治情感。人们往往不容易发现政治认同现象,统治阶级大都着力捕捉公民的这份政治情感,以便增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
(三)动态性
动态性也可称为历史性、过程性、时代性或阶段性。吉登斯认为,认同是由人类自己创造的一个动态的、没有终点的过程[12]。人们的政治认同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不同时期的政治认同的内容也各不相同。传统农业社会的臣民有自己的认同原则,现代工业社会的公民有自己的认同标准,这是因为公众在不同时期的需要不同,需要的内容与形式也不断发生变化,因而认同始终是一个流变过程。政治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公民与公共权力本身就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公众对政治权力本身有一种本能的对立。如果一个政治系统失去原有的合法性与有效性,那么公众很快就会从认同到不认同。如果统治阶级能够及时修补与公民的感情,能够再次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公众又会从不认同到认同。政治认同是一种政治情感,是公众对政治共同体一种信任,而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政治情感是一种无形的社会资源,其获得和维持是如此的艰难,而失去它则要容易的多。“政治是大多数人生活的外围方面,而对这一特殊领域的满意可能在一夜之间上升或下降。但是如果人们感到他们的总体生活在民主制度下一直进展顺利,那么这种感觉将会产生对制度较为深厚、弥散和持久的支持基础。这样一个政权已经逐步建立起一个能够帮助它度过不利时期的大众支持资本。”[13]因此,这就要求统治阶级要始终珍惜和不断培育这份政治情感。
(四)社会性
政治认同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人是以群体方式生存的,作为社会政治心理载体的个人,不可能独立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之外,个体的政治态度会对他人或群体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群体、团体、家庭等也会对个体政治认同产生影响。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使政治认同具有了社会性或传播性,如同彼德·布劳所说:“如果人们感到,掌握权力的那些人所提的要求不公正,他们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酬报,那么,这些人就都会有一种受剥削的经验,他们便有可能互相传递自己的愤怒、挫折及被侵犯的感情。”[14]因此,这就要求统治阶级要始终注意自己的政治形象,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需求,常常反观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否则就会造成治理的社会资源大量流失和执政的社会成本大大增加。
三、政治认同的功能
(一)支持功能
功能是指系统所具有的作用、能力和功效。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把系统成员对政治系统的支持区分为“特定支持”和“散布性支持”。“特定支持”是由某种特定诱因引起的,如利益和需求的满足;“散布性支持”主要来自成员对政治系统的合法性信仰,即相信政治系统当局、政治系统的典则是符合他们心目中的道义原则和是非感的,因而觉得服从当局、尊奉典则的要求是正确的和适当的。“散布性支持”是基于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支持,也可称为一种“无条件依附”。“散布性支持”也叫隐性支持[15],是以一种态度或情绪来支持,是一种深度支持。这种深度支持是从内心对政治共同体的自觉认同,是公民对政治系统的心理或感情上的归属感。“对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依附感,向来是人们忠于自己的政治理想、采取政治行动的一种最强大的动力。一个人一旦把他自己同某一地区或某个社会集团的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在那个范围以外他的生活就失去任何真正的意义,那么,他就已经准备在必要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那些利益。”[16]
政治认同是社会稳定的文化心理基础。在政治认同资源不足情况下,即使合法的强制也能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但这种稳定往往是脆弱的。社会公众对政治稳定的支持有程度之分,政治组织只有得到了成员广泛的认同,只有其成员对政治输出感到满意,才可以导致个人支持政治系统,降低或节约统治成本,进而培养政治稳定的条件;一个公民只有在产生认同感的基础上,才能对一个政治组织或一种政治信念表現出最大的热忱和忠诚。公民政治认同度的提高,有利于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从而增强人们的政治信赖感和政治责任感,从而有利于政治秩序的稳定。“能够成功地利用这些需求或感情推动力的政体,可能降低其实施政策所花的代价,或者保持一种超过其能力的表面价值的生产力水平。一个碌碌无为的政体,或者是一个推行不得人心政策的政体,会挫伤这些感情推动力,甚至会使它们变成对政治的厌弃或疏远,从而增加了政体作为的代价以及或者降低了政治体系的生产力。”[17](P468)
(二)评价功能
政治发展的出发点是什么?政治发展的轨迹应该如何?怎样判断政治发展的状况?这些问题都是政治体系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政治统治得以进行下去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政治心理是社会政治形势的晴雨表,政治认同状况是社会治理的感应器和风向标,是衡量政治发展的标尺,对政治发展具有一种评价功能。“人们对他们的政治系统如何看法,是政治文化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个国家中,看法或政治感情的状态,也许是对其政治系统合法性的最重要的测试。它也是政治离异和追求的最重要的标准。”[18]一方面,“如果某一社会中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订和实施的法规,而且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个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如果大多数公民都确信权威的合法性,法律就能比较容易地和有效地实施,而且为实施法律所需的人力和物力耗费也将减少。”[17](P3536)另一方面,如果公民不愿意执行当权者制订和实施的法规制度,那就会增加社会治理的成本。
政治认同是政治稳定的重要前提。公民只有形成了对政治统治的基本认同,才会表现出对政治制度心悦诚服的拥护,对政治秩序的珍重,对社会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使命感、义务感和责任感。公民政治认同度的高低是政治发展的感应器和政治治理的晴雨表,如果公民的政治认同度普遍降低,一般就意味着政治统治可能出了问题,作为统治阶级就要及时去研究民意,寻找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分析这种认同是健康、积极的,还是颓废、消极的,适当调整治理的方略,引导和顺应民意,从而保证政治的良性发展。因此,政治认同不仅是政治发展的目的,而且是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是衡量政治运行状态好坏的重要工具。公民的政治认同本身就是一把尺子,在不同时代衡量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发展状况。如果社会结构发展变化了,公民政治认同的内容与方式等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这是社会自然发展的结果。
参考文献:
[1][美]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17.
[2]蒋云根.政治人的心理世界[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82-83.
[3][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91.
[4][英]格雷厄姆·沃拉斯.政治中的人性[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5][美]乔治·霍兰·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7.
[6][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34.
[7][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M](上).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0.
[8][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9.
[9][英]威廉·葛德文.政治正义论(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53.
[10]张江河.论利益与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44245.
[11]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7.
[12]BARBER,CHRIS.Culture Identity & Late Modernity.London:Sage,1995:233.
[13][美]马克·E·沃伦.民主与信任[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99.
[14][美]彼德·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26.
[15][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85.
[16][英]维尔.美国政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7.
[1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18][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12.
责任编辑:何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