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下教学观念与行为的几个转变

2008-12-29 00:00:00赵淑芝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和谐的发展,这既是学生的权利,也是教师的角色职责,已取得共识。
  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一种单边的教学活动。在这样的过程中,往往是体现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样一种教学方式, 强调“教师要想交给学生一杯水,首先自己应该有一桶水”的理念。结果是学生一直被视为教育改造的对象,适应于教材,受动于教师,学生被动接受几乎成了学校的全部生活。这样培养出的一批又一批的能记忆而缺运用、能继承而缺革新、能应试而缺创造的人才,既不能抢占新世纪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也难以适应职业流动经常化的发展趋势。为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观念和教学活动一定要有所转变和创新。
  
  一、教师的转变
  
  传统观念中的教师是知识的化身,为师独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下,必须重新确定教师的角色和职责,教师必须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主宰者的角色与地位中质变出来,而成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合作者与组织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把他们的眼光引向无边无际的知识的海洋,为他们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并使他们掌握方法、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同时进行价值引导,形成健康的学生文化,挖掘出巨大的潜能,使之实现自我并超越自我。
  
  二、学生的转变
  
  教学已不是学生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学生就再也不是抽象的“思维器”或“储蓄所”或“等待装水的空杯”。他必须在纯理性的控制下获得解放,生活在自己完整的生活世界中。他们有自己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有自己的心理年龄特征,他们需要理解,需要关注,需要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师不要总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过于追求外在的价值取向,不要把学生看成是实现成人愿望的工具。为此,我们实实在在应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人。地位上他们不再是被动的客体,而是能动的主体;活动中不再是被动的适应,而是自主地建构;发展上不再是整齐划一,而是个性的张扬。
  
  三、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和被动的问题,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单一的接受的学习方式只能造成单一的结果,那就是高分低能、保守有余而创新不足,不利于学生真正的发展。为了学生的真正发展、为了学生的自为、为了“教为不教”,改造传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必然。我们应该变授受式为研究式,变认知掌握为探索发现,变知识传承为意义建构。也就是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变为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得知识、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由书本学习为主转变为自学自研,以查阅资料、集体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以对知识的记忆为主转变为课堂学习与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等相结合为主等等。
  在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知识信息多样化的今天,教师作为唯一的知识源和知识的传授者的地位已发生动摇,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已经改变,教师主宰和纯理性控制的枷锁势必被打破。作为教师,观念更新、行为转变已成必然趋势。我们应相信学生具有无穷的潜力,教师能想到的学生就能做到,教师想不到的,有时学生也能做到。师友之功贵在于引导,用自己的一定的“水”引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源泉滚滚”。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