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

2008-12-29 00:00:00胡文玲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几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兴趣在学习中是最活跃的因素,是带着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好数学,必须有兴趣作为内在的“激素”,使之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比较持久的注意力,去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在教学中尝试快乐教育法。
  
  一、让数学学习回归生活实际
  
  现实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似乎不太重视引导学生开展一些走进生活的实践活动,我们说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是最具有鲜活力,一切脱离生活实际的教与学都显得苍白无力,例如:六年级数学,有这样的一道题:
  红叶服装店2005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表1。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量是上升还是下降。
  师:你们从统计图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生1:我从中知道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一天比一天好。生2:我还知道星期二该商店衬衫的销售量最少。生3:我知道星期六和星期天人们都休息。所以有时间上街买东西。……师:除此以外,你还能从中知道什么信息呢?大家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能够再从中获得什公信息了,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其实,从题目来看,学生从中还是能够获取一些信息的,比如说:该衬衫的质量一定很好,该商店的老板很会经营,该衬衫一定价廉物美,顾客很喜欢……,但学生为什么都跳不出书本,思维不够开阔,想不到其他的呢?所以,如果在讲授这道题前,教师利用学生中的家长、亲戚、朋友中做生意的资源,分小组,联系好以后,开展一些数据的调查、收集,然后再与店主进行交流,实地观察,采访一些顾客等一系列的活动。我想到那时,教师想让他们沉默,他们也都不会愿意。因此,教师应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小调查、小实践、小实验、小研究等应用性的活动,促进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增强应用数学的能力。因此,我们有必要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培养学生具有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自身和关注自我的意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二、即时多元评价,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兴趣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的激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教学是算不上成功的。如果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合理的想法都给予肯定,使学生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动力之目的。强化学生好的一面,用亲切的语言,思辨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积极鼓励,提供学生思考与合作的空间
  
  新课程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要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例如当学生的意见发生分歧时,作为教师不要照搬教材,简单地指出谁对谁错,作出“终审判决”,而是要随机生成,“谁能说说你的理由,老师相信你能说服别人。”这样的追问犹如平静的湖面上扔下一块石子,一下子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势必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的见解,这无疑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一种锻炼,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善待学生的“错误”
  
  在数学教学中,理想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如果教学过程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显得呆板,如果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差错。教师以一个“错”字堵学生的嘴巴或亲自把正确答案双手奉上,那么这样的课不是让人欣赏的课,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炼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记得在2007年10月份,本人在福州群众路小学听了名师华应龙老师上《中括号》时,对待学生出现“差错”,他处理得非常成功,首先他没有急于求成,没有轻易地判断对与错,而是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用鼓励性的语言去评判,使学生拥有一种愉快的心情;其次,他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他是站在学生的立场去“顺应”他们的认识,摸清学生错误的源头,然后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想如果老师在学生出差错时,赋予学生一双“数学”慧眼,能善待学生的错误,其作用不仅仅在于改正题目中的错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增长智慧,学会了学习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教师对课堂教学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冲击。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