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疑者须教之有疑”,质疑能力需要培养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找出途径。
1.对文章题目提出质疑。如《苦练》——谁苦练? 苦练什么? 为什么苦练? 如《劳动最有滋味》——为什么说劳动最有滋味?如《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脚”是指什么呢?如《纸奶奶的生日》——纸奶奶是姓纸的奶奶吗?如《放弃射门》——为什么要放弃射门?谁放弃射门?如《乌塔》——乌塔是塔吗?如《军神》——谁是军神?为什么说他是军神?如《草船借箭》——箭明明是用计“骗”来的,为什么偏用一个“借”字?
2.对不懂的词句提出质疑。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中,“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上空。”这句中的“伟大的灵魂”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在《凡卡》一文中,“吸一阵鼻烟中”的鼻烟,是什么烟?怎样吸?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邱少云……”这是不是一个排比句?如在《一片树叶》中,“小兔子小心地摘下一片叶子当书签;小猴子仔细地掐下一片树叶做纪念;小熊捋下一片树叶尝尝滋味。”为什么这里要用“摘下、掐下、捋下”等不同的词语?它们代表什么意思?如《三味书屋》一文中,“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这句中“坚定的信念”指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对词语的选择运用提出质疑。如在《过桥》一文中,课文写雷锋背小学生过桥,为什么用“一个一个”,而不用“一个个”呢?如在《“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化装成割草工人”一句中,为什么用“化装”,而不用“化妆”?“只容得下一个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换成“睡”字?“隐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兹里夫湖畔”一句中的“隐藏”能不能换成“躲避”?“他埋着头”一句中,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4.对重复语句提出质疑。如《林海》一文中三次出现“亲切与舒服”,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使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如《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多么幸福,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泼水节!”这里为什么要重复说“1961年的泼水节”?
5.对反义词的运用提出质疑。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这句话中“焦急”和“耐心”是一对反义词,用在这里矛盾吗?如《温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为什么说深秋的早晨是寒冷的,又是温暖的呢?
6.对比喻句提出质疑。如“字横着,很像一个还没有开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三味书屋》)”这句中的“字”为什么会又像花骨朵,又像火把呢?
7.对句式的选择提出质疑。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不说成“1961年的泼水节多么幸福哇!”(《难忘的泼水节》)?
8.对人物的行为提出质疑。如《乌塔》一文中,为什么14岁的乌塔能够独自一人游欧洲?如《苦柚》一文中,卖柚子的小姑娘为什么说自己的柚子确实不太好吃,苦味很浓?伯父为什么明知柚子苦,还要买下呢?
9.对标点符号的使用提出质疑。如《西湖的“绿”》课题中的绿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庄严的老人带了全家,夹了圣经,坐着小艇上教堂去做祷告。”《圣经》是一部书,这里为什么不使用书名号呢?如《“绿色的办公室”》的课题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如《少年闰土》一文中,“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其中的两个破折号各有什么作用?
10.对文章的时代背景提出质疑。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反映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怎样的?如《军神》一文中,刘伯承为什么要隐瞒自己的身份?如上述《“绿色的办公室”》一文中,列宁为什么要化装成割草工人?当时的社会情况是怎样的?
11.对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提出质疑。如《五彩池》一文中,为什么第一段要写传说中的瑶池?
12.对景物的描写提出质疑。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为什么要先描写近郊的景色呢?如《少年闰土》一文中,第一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有什么重要作用?
13.对不明白的现象提出质疑。如《开国大典》一文中,“每一响都是54门大炮齐发,一共28响。”为什么是一共28响?如《五彩池》一文中,为什么水中的石笋在阳光照射下能像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
14.对细节的描写提出质疑。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有一个细节描写:“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弄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的上部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细节?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