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乘法中的学习策略》课堂实录与评析

2008-12-29 00:00:00张爱军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年7期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什么是学习策略。
  2.借助小数乘法这一载体,掌握其中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掌握排除法。
  4.训练思维的有序性、简洁性。
  5.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有说服力。
  教学重点:通过练习题掌握学习策路,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难点: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策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数学第三单元中你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
  生1: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
  生2:小数点移动。
  师:能说得准确一点吗?
  生2:小数点搬家,也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生3:小数的简便计算。
  师:看来大家对这部分内容很熟悉,你们认为对这部分知识掌握得怎么样呢?
  (学生小声说还行)
  师:回答的声音不够响亮,说明大家没有自信,那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练习,上一节思维训练课,好不好?
  生(大声说)好!
  (师板书课题):小数乘法中的学习策略
  二、基本练习
  师:谁能猜一猜什么是学习策略?
  生1:学习方法。
  生2:学习方法的计划。
  师:看来,我们同学对学习策略有所了解,但回答的不够全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会知道什么是学习策略,在小数乘法中都能学习运用哪些学习策略。我们还是从口算入手可以吗?
  生:(兴致勃勃地回答)可以。
  1.直接说得数:①0.8×4
  生1:等于3.2。
  师:回答正确,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生1:(大声说)等于3.2。
  师:很好。
  ②20×0.5
  生1:等于100,不,等于1……
  师:同意吗
  生(大声说)不同意。
  师:仔细思考一下,然后告诉大家一个正确答案。
  生1:等于10。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用20×5等于100,100再缩小10倍就等于10。
  师:还可以怎么想?
  生2:把20分解为2×10,先用10×0.5等于5,再用2×5等于10,所以结果是10。
  师:他在解决这道题时,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生:(接)乘法结合律。
  生3:0.5是5的1/10,20是2的10倍,把20缩小10倍,0.5扩大10倍,结果就等于10。
  师:也就是说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不变。
  生4:我先用20×5等于100,再看因数中一共有一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一位点上小数点。
  师:同学们用四种方法求出了这道题的积。我们在解决一道题时不仅仅要追求一个正确答案,而且要追求多种方法,这就是一种学习策略。
  [评析:教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看似平常,但究其用意不难发现其巧妙之处:利用一组简单的口算练习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水平进行了前测,使学生有机会呈现已经学会的多种解题方法,在这一个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2.(师出示第二组题):根据您的经验,不计算选择正确乘积,并把理由说清楚。
  ①50.6×1.8=()A91.08 B91.06 C41.08
  生1:我选A,先用50.6的末尾6乘1.8的末尾8,等于48就把B排除了。因为B的末尾是6。
  师:我同意他的结论,对他阐述的理由也比较同意,谁能说得更完美些。
  生2:我先用50.6×1还得50.6,41.08小于50.6所以把C也排除了。
  师:你的办法很简单,很多题我们都要用到这种方法,能给这个方法起个名子吗?
  (师引导)刚才这个同学把1.8看成1用1和50.6乘再和41.8比较这里1就是什么?(学生纷纷猜测)
  生1:参照物。
  师:还可以换个词吗?
  生2:标准。
  师:太好了,这里的1就是标准。我们用找标准的方法来判断结果是大于50.6,还是小于50.6。
  (师板书:找标准)
  师: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问题时有一个词用的特别好,能说一说是哪个词吗?(生考虑)
  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听完了,把把他的语言中有价值的东西记住,变成自己的就会有很多收获。
  生1:是排除这个词。
  师:老师的意见和你一样。(师板书:排除)
  师:谁来说说排除B的理由?
  生1:因为50.6的末尾是6,1.8的末尾是8,6乘8得48,积的末尾应是8而不是6,因此排除了B。
  师:理由充分,表述清楚。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吗?
  (学生议论纷纷,做出猜测)
  生1:我看的是尾数。那就叫看尾数吧。
  师:太棒了!她用看尾数的方法排除了B。
  (师板书:看尾数)
  师: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排除两个错误答案,最后确定一个正确答案。
  (师板书:确定)
  师: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知道了用看尾数和找标准的方法来排除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答案。
  师:他不仅收获了一个正确答案,还收获了一种学习方法。在一道题中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收获的是一种学习策略。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了学生推理、概括、和反思的能力。教学中教师在每次学生得到答案后,让学生讲讲自己是用什么方法思考的,并试着给这种方法起个名称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得不对思考过程进行反思,不得不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概括提炼,促使学生养成善于反思、概括的习惯,从而向学生渗透了在生活中也应善于反思,只有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才能在反思中前行]
  师:再来看下一道题。
  ②0.42×0.106≈A 0.03 B 0.4 C 0.04
  (学生充分思考后举手)
  师:看来大家非常善于思考,而且我们同学都是经过认真思考后才得出结论的这是一种好的习惯要保持。
  生1:约等于0.04我选C。我用估算的方法,把0.42估成0.4,把0.106估成0.1,0.4×0.1等于0.04因此我选C。
  师:这道题我们直接用估算的方法确定了C,不用排除A、B,它和前面的题的视角不同因此解答的方法和策略也不同,掌声鼓励他。(学生热烈鼓掌)
  3.(师出示第三组题)在〇里填上“>”“<”或 “=”并说明理由。①12×1.7〇12。
  生1:12×1.7大于12,因为一个乘数大于1积一定大于另一个乘数。
  师:理由充分,表达清楚而且简练,掌声送给你。
  (学生热烈鼓掌)
  ②师出示:12×0.7〇12
  生1:12×0.7小于12,因为一个乘数小于1……
  师:重新组织一下语言。
  生1:一个乘数小于1,积就小于另一个乘数。
  师:在自己反复思考下,他的语言完整,思路清晰,老师把掌声送给你。
  (学生也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
  敢于向自己挑战而且在解决问题中动了脑筋,语言更流畅了说明你的思维更清楚了。
  ③(师出示:3.7×2.8〇12)
  生1:我认为填<号,我用估算的方法,把3.7估成4把2.8估成3,3乘4等于12而且我把它们都看大了才得12。
  师:说得真好,我把微笑送给你。
  三、综合练习
  不计算选择正确答案,并把理由说清楚。
  (师出示:( )×( )=17.□□ A 5.□ ×4.□
  B 3.□×3.□C 4.□×4.□)
  生1:我选择C,我用A中的4×5等于20,比17大因此排除了A,再用B中的3×3等于9和17相差太多了,因此又排除了B最后确定C为正确答案。
  师:那()里到底可以填那些数呢,大家动笔算一算。再算的过程中你从哪个数开始尝试也是有策略的。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好,我们先尝试到这,我发现我们班同学有一个好习惯,尝试完一个之后并没有满足而是再尝试第二个第三个……值得表扬。谁来汇报自己的结论。
  生1:因为4×4等于16已经很接近17了所以我没有从大数入手。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她刚才说的很有道理,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再来说一遍。
   生:因为4×4等于16已经很接近17了因此我没从大数入手,我先用4.1×4.2等于17.22
  (教师板书:4.1×4.2=17.22)接着我又用4.2×4.2等于17.64(教师板书:4.2×4.2=17.64)最后用4.3×4.1等于17.63(教师板书:4.3×4.1=17.63)我还尝试了4.3×4.2等于18.06失败了,因此我认为再也没有符合要求的了。
  师:看来通过这个同学的成功也可体会到一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的成功都是在多次的有益的尝试的基础上获得的,所以失败了不要紧,每一次失败你都会从中获得许多经验这样最后一定会获得成功的。我们不仅要找到正确答案,还要注意思维的有序性,怎样才能一个不落的都找全呢,留给课下大家思考。
  [评析:这一部分练习的设计突出了与前面训练的不同要求,即不仅要求学生会用多种解题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自觉从众多的方法中选用合理、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突出了思维训练的递进性,体现了学以致用的特点]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那些收获?
  生1:我学会了运用学习策略解决问题。
  师:借助小数乘法中你都学会了那些学习策略呢?
  生1:看尾数、看位数、找标准、估算,这些学习策略。
  生2:我知道了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不能满足一种答案,还要追求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师: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会有多个不同的解答方法,在众多的方法中肯定有一种是适合你的,对你来讲是最有效的,那就是你的最佳策略。在与同伴交流中,如果别人的方法比你的简洁,启发了你,你就要向他学习。把别人的好方法学会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也是一种学习策略。愿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今后解决问题有所帮助,祝同学们越来越聪明。
  总评:
  1.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学设计层出不穷、花样翻新,但是在表面热闹的背后我们越来越发现学生基本技能的缺失,其中计算能力的下降更是不容忽视的,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计算中的一些基本的技能技巧,所以设计这样一节有关计算的技能技巧训练课是有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的。
  2.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情感的体验,最终达到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3.教学中体现了自主性。教学内容从知识的引入、新知的探究、到模仿练习和拓展性练习,设计成了一个有序的系列,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按照“轻松入境”、“熟能生巧”、“融会贯通”的几个环节组织教学。
  4.练习的设计体现了循序渐进性。由浅入深、循序递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基础差的学生“熟能生巧”,中等生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有机会“更上一层楼”。
  5.数学教学最终要提升学生的学习素养,即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能用数学的思考方法、思维方式去看待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升数学素养。
  6.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了思考性、和实践性,如果能兼顾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当增强趣味性效果会更好。
  (责任编辑:张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