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动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轻松的课堂气氛、与学生共同学会聆听、营造互动教学模式、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引进“小组学习”模式和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等方面是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的有效实践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音乐鉴赏;“互动式”教学;实践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也称为错位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即由“师讲、生听”改为“生讲、师生共听”的教学形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和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高中音乐欣赏课中,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
一、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
欣赏环境包括视觉欣赏环境和听觉欣赏环境,音乐课堂的欣赏环境应该是二者的结合,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比,它更具灵活性。安静的环境、音质好的音响是欣赏音乐的首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学生感受意境,享受音乐。所以,音乐教室的布置应优雅,座位的安排应富有新意、诱人遐想,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很好的音乐环境中。同时,我们不能忽视音响的作用,因为音响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质清晰的音响往往给人的听觉带来快感,并诱发美感的产生,引起人们想投入音乐中的欲望,而糟糕的音响则使人生厌、烦躁。
二、与学生共同学会聆听
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活动也都依赖于听觉。在音乐教学中,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肢体动作将音乐的美传给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这是建立美感的重要基础。欣赏时,教师应用各种容易被学生理解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走进作品,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在整个欣赏过程中,音乐教师不能只作为旁观者、引领者,而要站在学生的高度,与他们共享音乐的快乐与忧伤。总之,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出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如启发他们从旋律、音色、节奏、音型、情绪意境和结构特点等引起联想和想象,并通过这样的启发来引导学生更积极、更主动地欣赏音乐,从而培养学生仔细聆听、积极参与的良好习惯。
三、创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情景
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从而养成个体服从群体的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如在《非洲的歌舞音乐》这节课中,我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学生进行小合奏,并让其他学生随鼓乐的节奏做简单的舞蹈动作;在《现代京剧》这节课中,我让学生们分组表演《智斗》中的典型片段;在《高亢的西北腔》这节课中,我请学生将自己熟悉的西北民歌,用自己喜欢的演唱形式介绍给大家。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不仅创造性地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培养了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他人合作的快乐。
四、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征
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预定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高一学生的心理特征是感受能力、认知能力和自律能力都较强,观察思考问题常富于联想和想象,且较具理性化,但往往幼稚而不切实际。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这种似成熟而非成熟的心理特征,积极引导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刚开始上音乐鉴赏课时,我依旧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不仅把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介绍一遍,还特别对作品的一些“要害之处”——曲式结构等进行详细的讲解,可学生不是思想不集中就是交头接耳说闲话,认真听讲者寥寥无几,四分之三的学生昏昏欲睡……
其实追其根源,当今的高中生偏爱流行音乐,追星族更是大有人在,如何让他们也喜欢民族的、古典的音乐,这对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想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学生学习音乐的心理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从本质上了解学生的内在音乐心理状况,对学生学习音乐的行为表现做出最佳解释,从而采取有效措施,以取得最佳音乐教学效果。
五、引进“小组学习”模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畅通渠道的一种有效形式,在小组学习中,教师以参与者的角色一起投入,教师引发问题情境,启发交流活动。小组学习时,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巡视于各小组之间,仔细观察,及时表扬善于运用交流方式的小组,从而既可以提高小组学习的交流功能,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参与面,又可以充分发挥师生间、生生间的相互交流和协作功能。我在上高中音乐鉴赏《欧洲民间音乐——风笛、排箫、歌声》时,就引进了这种小组学习的形式。课前我先让学生分组准备(查资料,找音响),并进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演示了图片,对欧洲民间音乐进行了诠释,我只是坐在他们中间,适当地加以引导和说明。这节课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我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包括电脑的操作权,我只需仔细聆听音乐,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解,并在必要的时候做简短的总结。下课时有的学生还情不自禁地唱着“孤独的牧羊人……”。从这节课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的创造力是新奇独特的,想象力是大胆的、无穷无尽的。
音乐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它有着其他任何学科都替代不了的独特作用。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当今高中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渴望。作为教师,应该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把音乐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学生学习音乐的乐园。
参考文献:
[1]朱则平,廖应文.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上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