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媒歧视”现象的思考

2008-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1期


  摘要: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介,在信息资源的分配上存在歧视现象,不能公平地对待位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不能公平地分配信息资源,对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关注较少或存在误读和“脸谱化”的成见。
  关键词:传媒歧视;信息资源
  
  大众传播媒介为大众所共享。作为社会大众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有充分享受信息的权利,但现实的传媒报道中,对于那些不能快速适应和应对新的变化而被相对边缘化的人们,传媒的报道总是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应有的同情心,传媒为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打开的窗户越来越少,而他们共享信息和诉求需求的平台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使得他们越发地被孤立,嫌贫爱富的大众传媒瞄准经过科学定位获得的“受众人群”,制造各种满足这些受众需求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赢得广告商的青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往往忽视处于相对弱势地们的社会群体的信息诉求和表达,导致新的垄断产生了,出现了“传媒歧视”的现象。
  所谓“传媒歧视”,即作为社会公器的大众媒介,更乐于将信息传播的橄榄枝伸向处于社会强势地位的受众,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受众的口味而以完全漠视弱势群体的信息享受权利为代价。“传媒歧视”通常表现在:大众传播媒介不能公平地对待位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不能公平地分配信息资源,较少地关注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的信息需求,或者即使关注了也存在误读和“脸谱化”的成见。
  
  一、“传媒歧视”现象的主要表现
  
  首先,传媒歧视表现在信息资源的不公正分配上。当前,大众传播的传播范围空前地扩展,信息资源也呈现海量的爆炸状态,但是信息资源总量的上升并不代表个体的满足,媒介的普及也不等于信息的均衡流通。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这些本是全社会大众共享的信息平台,在传媒资源和服务的分配上,社会各阶层并未享受到公正的待遇。传媒资源越来越向少数“强势人群”倾斜,电视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创富英雄和都市白领,报纸上美食、旅游、消费、IT、房产、汽车各版块开展的有声有色,越来越多的时尚杂志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展示纸醉金迷的梦幻生活,华服美食、香车美女成了不变的话题。事实上,这种传媒资源分配的不合理实际上是对相对弱势群体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话语权的公开侵害和剥夺。弱势群体在大众传媒中的“集体失语”和“缺位”使他们成了“沉默的大多数”。瞄准“经济中产,文化小资”人群的大众传媒聪明的掌握住了广告商的钱袋,那些在有限的社会保障体系下勉强生存的“弱势群体”自然难入传媒的法眼。他们缺乏经济购买力,难以形成吸引“眼球”的新闻价值,并且这些弱势群体艰难的生存境况通常反映着某种社会制度的缺失,所揭发出的社会阴暗面有悖于大众对传媒的期待。
  其次,大众传媒不仅给弱势群体分配的信息资源十分有限,而且总是将他们置于社会注意力的边缘,即使关注他们更多的也是用强势群体的眼光和价值观来评价,使他们成为大众传播的“缺席者”和“失语者”。媒体对弱势群体为数不多的报道多是集中在了反映政绩或政策性的宣传中。除此以外,弱势群体更多的是出现在社会新闻之中,整体呈现出煽情化的倾向,或者他们的不幸遭遇和命运成为媒体猎奇,甚至是恶性炒作的对象,弱势群体作为个体的生存状态和命运成为了媒体的“卖点”,媒体对他们作为“卖点”的传播效果的关心远远甚于对他们生存状态和命运的关注;考虑到传播效果,弱者的形象往往会在媒体的议程设置中被“塑造”,他们要么是自强不息的弱者中的“强者”,要么是急需社会同情和帮助的不幸者。即使是在探讨“拖欠工钱”、“再就业”这样与弱势群体息息相关的话题中,话语权仍由专家学者、政府官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所掌握,媒体以他们的声音来代表主流意见,受众总难听到当事者——弱势群体的声音。
  另外,传媒歧视还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误读和偏见上。弱势群体通常会被“标签化”。在民生新闻的普及和都市报的兴起的背景下,大众传媒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逐渐增加,但是他们的整体形象却因为媒体有意无意的扭曲而变形。民工、闲散人员、社会闲杂、偷窃、强奸、影响市容、群殴、跳楼讨薪……传媒工作者、受众、广告商、主流人群等构成的“精英的结盟”习惯关注与自身价值观相近的信息,并用自身的价值标准和思想感情去判断周围的人事。大众传媒报道的关于弱势群体的新闻,要么就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旁观,要么就是极力渲染有损于弱势群体集体形象的负面报道。
  
  二、传媒歧视的影响与原因
  
  传媒充当着“社会公器”的角色,通过信息采集、舆论监督为大众塑造“拟态环境”。如果传媒只把目光锁在“主流人群”身上而以牺牲占社会主体部分的“弱势群体”的信息满足为代价,将他们排斥在社会信息系统之外,将会造成公共信息平台的倾斜。“主流人群”掌握的信息资源和享有的信息服务越来越集中,而弱势群体越来越被排斥在大众传媒的信息系统之外,他们的信息需求被漠视,反映他们生存状态和思想感情的媒介内容会越来越少。媒介的普及和信息的海量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带来弱势群体的信息享有量,但是总量的增长实际上稀释了弱势群体的信息增长。
  传媒歧视所造成的另一个不利影响是大众传播的同质化,“千台一面”、“千报一面”,同样主题的节目扎堆等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大众传媒都将目光锁定在有经济基础和购买力的强势群体,掌握了这部分受众的喜好就相当于掌握了广告商的钱袋,能为媒体带来源源不断的经济利益,所以一些媒体宁愿忍受内容同质化带来的整体利益摊薄,愿意加入疯狂的价格战以分一杯羹,愿意无视社会利益传播一些低级趣味却能博得眼球的内容。
  造成传媒歧视的深层动因之一是经济因素。我国的传媒长期以来充当意识形态工具,是党和政府的“喉舌”。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媒体走上了一条“行商”之路,在不偏离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的同时,要求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这决定了我国传媒的政治和经济二重属性。市场经济下的传媒组织仿佛被资本的原始逐利性所感染,媒介产品“二次销售”的特征决定了传媒必须从广告商的钱袋里寻找生存之路。这忽略了大众传播媒介要在追求经济效益求生存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的原则。市场、经济利益,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调控着社会公器的平衡,使它向着能够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主流人群”倾斜,弱势群体的整体利益被漠视和忽略。
  成本因素也决定了传媒这把“社会公器”向强势群体倾斜。深受媒体青睐的有经济购买力的强势群体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商业繁荣、人口密集的都市,而比较落后和贫穷的农村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消费大众传媒生产的内容产品。媒体在经济繁荣,强势人群密集的都市获取信息的途径便捷,成本低廉。再加上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普遍不高,对于信息的接受能力不足,这些都是导致传媒歧视的原因。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往往会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报道弱势群体往往会暴露社会的阴暗面,触及到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媒介所提供的是能引起目标受众注意的新闻、接近主流文化和主流人群生活方式的资讯,而弱势群体在文化和生活方式上都与主流人群有一定的差距,他们对于强势受众来说不具备接近性、缺少吸引力,因此在选材上媒体对弱势群体往往会视而不见。
  
  三、“传媒歧视”现象带来的启示
  
  首先,一直以来在传媒人的脑海中有一种误区:只有主流人群才能带来“眼球效应”。其实,关注“弱势群体”也能吸引“眼球”,报道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生存状态也能吸引受众。关心弱势群体直接关乎新闻传播的根本质量,关乎传媒和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弱势群体是一个巨大的受众群体,他们对信息的关注首选便是与自身关切度高的报道。在弱势群体背后,还有一个特别关注他们的社会群体,这是一个数量比社会弱势群体要大出许多的新闻受众群,从社会心理学看,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就是关注弱者、同情弱者,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报道总能够引起大家议论纷纷,引起广泛的共鸣。强势人群的信息需求逐渐多元化,他们以关注弱势群体为自身的使命。
  其次,要克服传媒歧视带来的种种弊端首先要促进社会传媒资源合理的分配,使信息在各地区、各阶层的流通中尽可能保持均衡和平等,以满足多层次受众对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和建设新农村中,新闻管理部门更要在传媒资源上有意识地向弱势群体倾斜实行“信息扶贫”。作为主流媒体,应该更多地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况,反映他们的呼声、愿望和要求,使他们充分享有与其他社会成员一样的媒介接近权、知情权和话语权。
  另外,新闻传媒要正确处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如今,大多数新闻媒体要通过市场细分来做出自己的定位,由广告的目标消费者来确定媒体的目标受众,再由目标受众来确定媒体的内容和风格,以在大利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争取最大的利润。新闻传媒必须做到“公平”与“效率”二者之间的统一,这需要新闻媒体在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谋求经济效益同时,切实肩负起社会嘹望者和守望者的应尽之责任。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