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试图通过基本的Viner模型及其扩展模型,证明建立自由贸易区在为一成员国带来福利改善的同时,往往造成另一国或数国福利的损失,在分析这一结论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成本约束;区域经济一体化;模式选择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纷纷涌现,对整个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许多学者也用理论或实证的方法,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是总体而言,前人在研究经济一体化对成员国带来的经济效应的差异上着墨甚少,没有很好地回答类似“一国获益是否是建立在另一国受损的基础上”等问题。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中的成本约束
西方学者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追溯到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早期欧洲国家间的经济安排,但是对这一现象的经济分析却始于二战后Viner(1950)和Meade(1955)的开创性研究。Viner在其局部均衡框架中提出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种效应,依此确定一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中的利益得失。由于某些产品可能发生贸易创造效应,而另一些产品又可能带来贸易转移效应,因此一国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经济效应是不确定的。
针对Viner理论的不足,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侧面给出了有益补充。Arvind Panagariya(1995)认为,如果FTA对成员国的福利效应可以检验,那么取消内部关税带来的收入转移将表现为成员国之间关税收入的重新分配。此时,一国福利呈下降态势。特别是类似墨西哥这样的高关税国家与类似美国这样的低关税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墨西哥的关税损失会大于贸易创造带来的福利改善,整体福利下降。
Meade(1955)理论克服了Viner局部均衡分析固有的缺陷,在一般均衡框架中考察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对成员国、非成员国以及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在其理论中更明显的呈现出这样一种格局,即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在为一国带来福利改善的同时,为他国带来的却是福利损失。具体哪一国受损,哪一国获益取决于两国的贸易结构、生产水平及资源禀赋状况。
随着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的引入,M.Corden(1972)等经济学家开始从新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安排的各种效应,包括成本削减和贸易压制两个补充效应。此理论为分析不同利益格局的产生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模式选择,是指一国决定与怎样的国家或集团实施经济一体化安排,才最有可能为该国带来确定的或更大的收益。基于以上的理论分析,以及各国本身经济约束条件的差异,便产生了南南模式和南北模式的基本划分。
二、南南模式
南南模式,是指发展中国家之间达成协议建立自由贸易区。20世纪60、70年代后,世界上涌现出了许多南南型的经济一体化集团,影响较大的有亚洲的东盟、美洲的加勒比共同体、南方共同市场和非洲的东非共同市场等等。有些在一体化的道路上走得比较稳健,存续到今天;有些则早早解体。这些均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大量实例,促进了理论发展。
假设两个发展中国家A和B建立自由贸易区。初始条件下,两国在初级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在工业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劣势,但A国相对于B国和区外国家的劣势要小一些;同时由于高关税的保护,两国没有按比较优势进行分工,在工业产品上既有国内生产也从区外国家进口。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对内关税的取消和对外高关税的存在,部分从区外国家的进口会转移到区内国家。这时,由于A国在工业品的生产上相对于B国有优势,A国的产品更有价格竞争力。从静态看,A国将获得贸易转移和贸易创造的好处;从动态看,两国将在自由贸易区的范围内,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重新进行分工,A国成为工业产品的唯一的提供者,其福利大为改善,而B国却承担了一体化的所有损失。以上结论得到了东非共同市场和中美洲共同市场的印证。
东非共同市场的发展表明,上文分析中所描述的利益分配格局很有可能发生。在这个经济一体化组织中,肯尼亚相对于其他区内国家如乌干达等在工业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的获得可能是源于肯尼亚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较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