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间业务在西方发展已经有160多年的历史,已经是西方商业银行盈利的亮点。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才起步,十分有必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文章从国内外中间业务发展情况出发,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存在的问题,结合中间业务发展的现实意义来强调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关键词:中间业务发展情况;研究意义;必要性
我国政府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初就已经承诺:到2006年12月我国将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人民币业务,并取消开展业务的地域限制以及其他非审慎性限制,外资银行享受国民待遇。2006年11月16日,国务院公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的规定,获审批后,在华外国银行分行可以经营人民币批发业务,也可以在境内发行人民币信用卡。此条例一出,受到汇丰银行、荷兰银行、花旗银行等的积极响应。部分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后,虽然其分支机构大多面向贵宾客户,但随着客户群体的扩大,他们也会根据市场情况做出一定的调整。例如,花旗银行就将贵宾客户的门槛适当调低。相比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在为高端客户服务与中间业务增值服务上更具竞争力,拥有更多的经验。在缺乏网点优势和规模优势的前提下,外资银行必然会选择其擅长之的中间业务作为突破口。反观国有银行,中间业务还是一项新兴业务,中间业务的开展不过十余年的历史,真正被重视和强调发展的也不过这几年,其基础的薄弱和规模的狭小可想而知。外资银行的全面进入,很大程度推动了竞争,加快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中国商业银行将要面临的冲击近在咫尺!“狼真的来了!”另外细观中国四大国有银行,随着中行、建行、工行的先后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和先进的管理体系,经营水平不断提高,经营结构不断改善。但农行由于这样那样的诸多原因,上市的步伐相对较慢,业务的发展和战略布局受到相应的影响。因此,研究由此所面临的挑战,分析由此而产生的问题就成为极其紧迫的任务。
一、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中间业务的发展非常落后,表现为起步晚、品种少、收入占比低、管理体制和手段落后等。1980年以前,我国基本上没有真正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寥寥无几。从1980年开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成立,但是仍然只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之后交通银行、发展银行等股份制商业银行逐步成立,尤其是随着与国外经济往来的日益频繁,中间业务得到初步发展,诸如国际结算、信用卡等业务开始增加。从1994年开始,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及专业银行逐步向商业银行的转轨,中间业务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1994年8月,建设银行总行成立委托代理部,这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第一个专门管理中间业务的职能部门,标志着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主业之一的地位的初步确立。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