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环保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以往人们讲环保,要是讲城市、工业的环保问题,农村、农业成了环保遗忘的“空地”。其实,农村、农业是环保的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
关键词:农村;农业;环保;大有作为
有人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似非洲。这话是一种牢骚型夸张、夸张性牢骚。不过,也还是有点“根据”,尤其是因污染和无人管理而导致的农村“脏乱差”情况,是与非洲农村有点相象。如今,我党发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我们当把农村环保、卫生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不能让农村成为被环保工作遗忘的角落。
一、农村“脏乱差”现状及原因
当前中国的大多数农村,用“脏乱差”来描述是一点不过分的。而造成该现状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家的宏观政策有缺和宏观管理不善。本文从宏观上论述该问题。
有文章说:今天的中国农村、农业,正在演变为立体交叉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和产业。污染已从城市大步走进农村,目前,农村许多地方不惜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让一些小农药、小化工、小造纸等五小企业“占山踞寨”,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有专家说,这种以大量化肥、农药、塑膜等工业化的生产要素和相应技术手段取代传统的勤耕细作加有机肥料等生产要素的农作,使人们一边享受着五谷丰登、牛羊肥壮、鱼虾满塘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也给本来的山明水秀、天蓝日丽、空气清新的生存环境带来难以修复的破坏。很显然,这一切的财富和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也有人著文说:“……随意搜索了‘农村污染’这个词,仅在9月23日至10月23日30天中,发生在全国各地农村的人为的污染大气、江河湖海、土壤、农作物的重大环境事件就多达17起……另据研究,许多规模化养殖场没有污染防治设施,大量粪便、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入水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畜牧业圈养的牛、羊、猪等排泄气体释放大量甲烷,已经成为温室气体主要排放者,对大气的污染比汽车尾气还严重。我们短短30年就集中遭遇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工业化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很明显,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一是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二是对动物排泄物缺乏管理和合理利用。
二、农村的环保对策
人类总是在“遇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道路上前进的。既有亡羊,必须补牢。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社会已开始更新以往的建设思想。2003年,我们提出了放弃单纯追求GDP,强调搞循环经济、环保经济、有效经济的发展理念;2005年,则进一步提出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的观点,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全面地确立了建设“生态文明”系统理论。据此,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调整为:“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建设现代农业,必须注重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由此,人们普遍认为,中国的农村、农业发展,开始注重解决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向良性生态、可持续性农业转变。作为重视农村、农业环保的重要措施,2008年初,国务院批准把农业污染列入全国污染普查,时至7月,国务院还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农村环保会议,重点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切实把农村环保放到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根据以上“解决农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向良性生态、可持续性农业转变。作为重视农村、农业环保”的对策,宜从宏观上做如下方面的努力。
(一)风物长宜放眼量,力倡可持续的发展
系统理论要求我们,做任何事当立足于整体、全局,应从全局的得失中考虑局部。风物长宜放眼量,为了使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的、不仅是城市的发展、尤其不仅是眼前的。从现实暴露出来的各种矛盾看,那种只考虑GDP不考虑环保,只考虑城市环保不考虑农村环保的做法,是极有可能使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努力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被频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所中断。农业、农村问题专家温铁军说:全国70%人口的环保问题在农村,毫无疑问,农村环保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将农业发展转到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向上来。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生态文明提出一年有余,农村环保制度至今仍是空缺。鉴于此,各级领导者,相关部门和人员,应从全局、系统的高度,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使之深入人心。那种抓全面小康就只抓经济、拆环保就把目光只对准城市和工业,是一种跛足行为,应尽快纠正。
(二)让农村、农业“见钱眼开”,严拒利大污染也大的产业“进山入寨”
一些相对落后的农村,他们思变心切,又求富无门,于无奈中,有的地方只好“拾起人家甩掉的东西再甩”,引进那些被别人淘汰的污染重的小化工、小农药等企业。我们政府对此现象,应作换位考虑,理解其“求富无门、不得已而为之”的苦衷。有了这样的换位思考,我们就能产生切实地帮助农村落实生态文明倡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的对策。
从以上思路出发,政府的有效作为应当是转变以往的补贴方式,让农村、农业“见钱眼开”,从而,严拒利大污染也大的产业“进山入寨”。对这一点,温铁军也有精到周全的见解:“金融资金不再以任何政策优惠补贴造成大量污染的规模化、高耗能的农业,而应尽快补贴给使用农家肥,零排放的兼业农户和小规模生态农业。政府应该将财政政策的重点,从用于治理污染改变为支持零排放的有机小农,或者支持综合性农业合作社的循环农业,而不应该资助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比如现在政府拿钱资助化肥生产,但是作物对化肥的吸收量有限,绝大多数都排放到大气和水体中,有哪些生产方式能像农业这样造成如此高的污染排放率?不能再资助破坏生态环境的生产方式,而改为对从事有机种植技术和实验的研究进行补贴,对采用有机种植的农户进行补贴,以形成恢复农业有机生产的外部激励机制。因为最低成本的有效治污政策在于依靠有机小农,因此应当重新发挥传统有机小农生产的成本和生态优势,促进小规模农户为主体的农业循环经济成为有效经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循环经济、有效经济,强调以人为本。在新农村建设中,体现科学发展观就要以农民为本,原则是零排放。政府只资助零排放,高排放不但一概不予资助,而且还要限制,并对高污染的行业课以高惩罚,进而建立起清洁生产且符合生态发展的产业体系。”
当然,所谓使农村“见钱眼开”,也只是促进农本环保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对策的实施,同时当贯以科学发展观教育,让环保、可持续发展,逐步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三)城乡联动,共建环保长城
有人有一个构想:作为农村环保另一重要方面,可利用粮食、果蔬等农副产品的安全关系到城乡所有人的“城乡共同点”,推动城乡联动,共建环保长城。应当说,这一构想不失睿智和可操作性。
如今,因粮食、果蔬等农副产品的不安全问题,导致的各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的健康和寿命。在乡里时有“吃农药梨、果,癌症发病率奇高”“食激素鱼、肉,儿童普遍肥胖畸形”等消息见诸媒体。这一严峻的现实,致使食品安全问题不但成了城里人的重要话题,就是农村人,也常挂在嘴边上了。
有资料显示,当年,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为了反哺农业,曾有效地组织城镇社区去支持农业。受此启发,我们的城乡联动,共建环保长城,即可仿照而建。这不仅可给农村的良性生态农业提供人力和资金,还可以在联动中互利互惠,更重要的是建立安全食品、蔬菜生产基地和稳定的销售市场。可以设想,只要城乡协同,农业有机生产和进行良性生态的试验,便有了双向的动力,故而,农村环保长城的建立,是有特别的现实意义的。调查表明,在江苏的某些城镇(如盐城的姜德明蔬菜基地)和北京郊区,正在从事这项组织的酝酿和试验,个别地方已迈开第一步。对这一点,政府应予以足够重视。可以预计,在一个市场成熟、计划并行的市场计划经济里面,城镇联动将愈来愈成为普遍的社会行为,尤其是在关顾城乡人们食品安全的“联系环节”上,这种城乡纽带性组织,一定更具“朝阳性”。
不难想象,这种以加强农村环保为宗旨的广泛的城乡联动,以及相应组织的建立,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在保障生态文明下倡扬对良性生态产品的消费认同和消费文化,另一方面在经济效益上减少其他部门在流通环节所过度占有的农产品利润,保护生产者及消费者双方的利益。这样的组织,盐城也将其称为绿色组织,朝阳联盟。有人赞扬说,这样的城乡联动,让农民挣钱,为市民省钱,让农村清洁,叫市民放心,功德无量。
(四)让“政府回归”农村,使农村环保不被遗忘
在很长时间里,我们检查政府的环保“作为”,仅限于机关、城市和工业等,中国广大的农村,成了环保的盲区、死角。这其实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因为,中国存在着广袤的农村,决大数的人口也生活在农村,我们的政府居然对此不作为和少作为,是不可能不造成农村环保工作的“无政府”状态的。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分析,目前,农业、农村,已经成为全国污染总量达1/3-1/2。问题既已出现,困难亦已造成,我们当痛定思痛,下决心改变。
我们党有从农村干革命的传统,民主革命中的农村包围城市、土改,建国后人民公社化运动,虽有教训,但是也为政府有效地组织管理农村积累了不少经验。并且,这一传统中,包涵着一个十分正确的出发点,即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党,一个以人为本的党,就不应把工作的着力点长期置放到人口最多的地方和方面之外。
故此,面临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当发扬过去的光荣传统,——让“政府回归”农村,实行有效的领导和管理。我们当乘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把农村的环保工作融入各项工作之中。目前,从“政府回归”农村的紧迫性出发,我们首先要克服近30年来以“承包”代替一切的思想,在各项工作中,包括环保,重新树立起“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观。
三、重建“大寨式”村社
搞好农村环保,关键在组织和有组织的领导、重视。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性的首要特征就是组织。在现代化生产力面前,不仅是环保,其实是农村的各项事业,都要求高度地组织化。农村承包30年来经验,也明白告诉了我们这一点。也正是如此,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通过土地流转、组织各种类型的合作社的决定。现实中,中国农业的高分散的个体的劳作,不可能做到有效的内部监督和管理,因而也不可能治理污染。
一是加强农村党支部的组织建构,提高战斗力,发挥农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往的实践表明,一个有战斗力的党支部,是农村各项事业的保证;也当然也是农村环保的保证。
二是重新组织。客观地反思历史,人们不难明白:高度组织是当年大寨创造奇迹的保障。为适应现代社会的——必须高度组织的要求,我们应在群众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帮助他们重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包括以上所说的带有城乡联动性质的合作社,从而使农村环保工作既有组织实施的力量,也有有效的利益制约和必要的监督。
三是统一规划农村住宅,建造相对统一集中的住宅和有序的生活管理秩序。30年前的大寨经验是,在群众逐步组织起来后,规范有序的生活管理就成为必然和可能。群众有规划地——必要时由政府和集体帮助——集中建宅。这不仅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便于建造相应设施,有效地对农村养殖遗污、生活垃圾及其他污物排放,实行统一管理。如此,既能有效地减少污染,又可以美化农村环境——去非洲化,从而,起到一事双益的作用。
在从环保意义上说,农村也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