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科举社会以“知识本位”为价值依归,视“学问”为官员录用与升迁的基本准则。社会上下莫不以读书为荣,“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令“兵民”暗然失色。科举与行伍的尊卑高下,是传统文化尚文轻武价值取向的一种“显形”表现。科举制“以文取士”原则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统一,同时也使中国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社会结构“有兵”还是“无兵”是划分传统与近代的重要标识之一,从“士农工商”到“兵农工商”,虽一字之差,却折射了近代中国军事文化从“无兵”文化向“有兵”文化变迁之轨迹。
关键词 科举制度 传统军事文化变迁 知识本位 无兵文化 “武士”回归
〔中图分类号〕E0-0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38-06
科举时代是“知识”缔造权威的时代,对典籍的阐释和对经书的熟诵是士大夫手中最雄厚的政治资本。一旦他们在这一知识体系内的权威地位通过科举程序得以确认,知识权威即刻向政治权威转化。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的完善使“知识本位”与“权力本位”相统一,在确保科举时代“君君臣臣有知识,朝朝代代有能人”的同时,强化了崇文耻武的传统,使无兵文化发展到极致,以至于科举伦理文化在遭遇西方科技文化之时,无法承担消除民族危机和应付现代化挑战的使命。科举文化在与西方文化屡次交手中的屡战屡败,是科举文化走向终结、“武士”回归的先兆。
一、知识的卡里斯马光环与崇文耻武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