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研究

2008-12-29 00:00:00穆光宗
人文杂志 2008年4期


  内容提要 本文在总结人口承载力发展渊源的基础上,结合开放式条件分析框架对人口承载力相关指标的确定进行了仔细探讨。为解析人口承载力与区域发展的内在联系,文章从社会经济状况、环境资源、区域人口状况三系统构建了研究人口承载力质量指数的子指标和孙指标,并就其量化过程提出了不同方法。本文对人口承载力质量指标建设提出了客观的建议。
  关键词 人口承载力 评估指标 资源别
  〔中图分类号〕C9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79-07
  
  引言
  人口学家穆光宗1999年在《南方周末》登文《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口?》(注:穆光宗:《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口?》,《南方周末》,1999年10月15日。)
  该文精炼地论述了我国国土的人口承载力,包括对我国资源所拥有的人口承载力极限值的讨论以及客观界定了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的关系。然而,该文对不同养活标准下的人口承载力未曾深入探讨。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人口承载力的前途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事实上,以何种心态和行动对待日益减少的资源和能源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感叹而是事先确立一系列不断完善的评价框架和指标来测度人口承载力的变化,起到预警作用。而本文将在学界对我国人口承载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完善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构建问题。当然,这仍属于一类该问题的延伸探讨。
  
  一、人口承载力界定和研究概况
  
  1、人口承载力界定
  关于人口承载力,早期学者主要从资源或环境角度对其下定义,例如:环境人口承载力即资源承载力之总和,意指一个特定的人类生态系统(全球、一个国家或地区)中的资源可供养的人口。
  基于以上逻辑,其后产生了多种类似的定义。(注: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6期,第21-31页。)概而言之,这些学者主要从“资源别”的角度如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绿地资源等对人口承载力的边界进行了确定。从研究中发现,多数成果主要从绝对量角度围绕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展开。而且,在结论方面未曾讨论“资源别”人口承载力综合效应的决定作用,即人口承载力大小由各类承载力彼此连带和制约关系而决定。
  其连带关系主要体现为资源再生、转移、转换和传递所提供的人口承载力。资源再生主要以资源本身的形式传续其人口承载力;资源转移和转换则主要是通过资源的使用领域发生人口承载力结构性和方式上的改变;资源通过传递所产生的人口承载力主要以经济资源为主。例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市场交换、经济贸易流通领域的扩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资源所带来的相对承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对土地资源的压力。其相对增加的这部分人口承载力主要产生于经济资源流通、消费而非生产环节,它相对于传统生产部门而言,所集聚和焕发的能量能够独立养活的人口数量远胜于任何其他单一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但由于这些环节的人口承载力计量难以像传统生产部门“多少粮食可以养活多少人”那么直接,就需要以货币或其他形式进行转换来计算所能供养的人口。这是近年大量使用经济资源来度量相对资源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制约关系则体现为资源总和的人口承载力受制约于不同资源种类的人口承载力,即资源别人口承载力存在实实在在的差异,尤其受限于日益枯竭不可替代资源产生的人口承载力。具体来讲,即资源的“短板部分”如短期内无新技术支持而产生替代品,那么甚至可能制约资源中“长板”效应作用的积极发挥。
  从上两方面可知,无论是从绝对意义还是相对意义讲,探讨人口承载力的边界和纵深意义取决于自然资源的存量、有效增量和经济系统缩小或放大的承载力。通过对人口承载力的界定,本文采纳了引言提到的穆教授所下之定义: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自然—社会复合的生态系统保持永续利用的条件下所能负载和容纳的人口数。(注:穆光宗:《中国可以养活多少人口?》,《南方周末》,1999年10月15日。)生态系统可能进化也可能退化,“人口承载力”因此可能上升或者下降。较其他定义而言,该定义从总体上把握了人口承载力的中心议题——能养活的人口数,而非重点于其他资源的角度上。
  由于相关研究中大量涉及了人口容量与人口承载力,需要对二者的联系加以阐释。
  首先,从概念和内容方面,二者的英文表述较为一致:Population capacity(人口容量)与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人口承载力)。而国内多数学者也认为人口承载力等同于人口容量,有例为证。例如:在Joel E.著作《地球能养活多少人?》一书中,曾提到多达26种的相关定义。其中对二者较为典型的定义如下。国际人口生态学界认为:世界对于人类的容纳量是指在不损害生物圈或不耗尽可合理利用的不可更新资源的条件下,世界资源在长期稳定状态基础上能供应的人口大小(注:Joel E.Cohen.1996.How Many People Can The Earth Support ?W.W.Norton &Company.)。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则定义人口承载力是:一国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注: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6期,第21-31页。)。中国科学院综合资源考察委员会认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是“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能承载的人口限度”。(注:唐国平、杨志峰:《人口容量理论与量化方法研究进展》,《世界环境》1999年第2期。)这从学科角度的定义亦可佐证。如:从生态角度定义的有潘纪一(1988) 、朱宝树(1990)等,他们认为在给定条件下,全球或一个生态系统能维持的最高人口数。童玉芬(1998)从可持续角度给出了最优人口的定义。另外,王道隆、吴定光(1988)、王学军(1992)、毛志峰、任世清(1995)、曲格平、李金昌(1992) 、张志良(1993)等对人口承载力亦有相关论述,具体可参见陈卫、孟向京2000年《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可见,无论是组织、机构或学者多倾向于人口容量与人口承载力在本质上并无区别的观点。
  但也有学者如刘卫东等从土地对人口数量的承载方面,对二者进行鉴别。他认为:土地人口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区域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而土地人口容量则是在一定面积土地上容纳的人口数量。(注:刘卫东:《土地承载力研究的途径与方法》,《地域研究与开发》1992年第1期。)
  从逻辑上讲,二者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土地人口容量是人口容量的重要部分,它相对稳定,受土地生产能力与人的生活水平的制约大,受人的行为影响小,比较客观。但人口容量本身则受到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那么,放之于一个封闭的区域系统来讲,土地合理人口容量应小于土地人口承载力,以保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对于开放的区域系统,经济贸易所产生的物质能量交换对承载力同样有重要的意义,这种条件下的土地人口容量可以小于或超过土地人口承载力,即人口承载力并不完全决定于人口容量。众多研究中国人口承载力的学者当中,只有刘斌、艾南山(1993)认为:土地人口承载力与土地人口容量二者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注:刘斌、艾南山:《系统观下的土地承载力与人口容量》,《 西北人口》1993年第4期。)但是,综合上述内容,笔者认为所谓的本质区别,根源于传统研究无非是针对二者之间存在的属性差异,即土地人口容量是土地人口承载力与社会经济因素相结合的产物。然而,二者的最终研究目的是以量化为依据,属性不能量化,这正是它们有一定差异的原因,但就其一定区域、一定条件下土地可能支持的“最大”人口数的数量问题,就全球而言,二者仅是数量差异,并无本质区别。
  
  
  2、有关人口承载力的文献研究
  (1)国外研究状况
  对人口承载力的粗略估计,早在马尔萨斯(1766-1834)的人口承载力萌芽思想之前,1679年荷兰的代尔夫特以人口密度估算地球能养活的最高人口数为134亿。②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二),中国人口信息网[Z/OL], 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1833.)其后几百年里,
  就地球对人口承载数量的研究的估计值众说不一。1695年,英国伦敦Gregory King估计“人类充分居住的地球”最多能维持125亿人;1765年,德国军团牧师Johann Peter Sussmilch估计数为139亿;van Leeuwenhoek 的估计数为134亿等②。
  理论上的突出贡献主要有:1838年Verhust提出了逻辑斯蒂方程雏形,1920 年Pearl and Read
  对此进行了改进。该方程的构建是对人口承载力理论研究的突出贡献。其后,1949年W. Allen
  将区域人口承载力的定义进行了评述与规范。至此,人口承载力的相关研究经过了20世纪60年代由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的极大推动,在生态学、经济学、地理学、土壤学和农学等领域得到重大发展。这就开拓了此专项研究的新疆域,内容上不断丰裕,视野不断开拓,触角也更深远,还催生了不同流派。所以,涌现了大量研究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关承载力方面的成果。例如:1972 年罗马俱乐部以梅多斯为首的学者撰写的《增长的极限》,该书一改以往研究人口承载力可达百亿的乐观估计,而认为人类正在逼近地球承载极限。当然,同期也有继续高唱乐观论调的研究作品,如1984年朱利安•西蒙在《人口增长经济学》中,对科技终究可以解决资源和环境对人口限制的矛盾就是乐观论的典型代表。
  就内容拓展方面,除了从数据上估计环境或资源对人口的可承载力外,还延伸至生活方式、性别、生活质量以及全球角度或各类子系统对人口承载力的研究。代表作有:P. W. House的《国家承载能力:增长与生活质量》;Margret 等人的《承载力: 我们能否平衡资源保护与人口增长》。其中,从全球角度研究的主要有:Jodi L. Jacobson、Jodi L. Jacobson、Edward O. Wilson、K.S.Jayaraman、Robert D. Kaplan、Molly Keane和L ester Brown (1994),Postel,Lester R. Brown,Cohen (1996)等,他们从全球家庭计划、网络、性别等角度论述了对人口承载力的内容。同时也有关注撒哈拉南部非洲地区和南美亚马孙流域的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其中,集大成者美国人口学家科恩(Joel E.Cohen)于1996年出版的专著《地球能养活多少人?》总结了人类400年的地球承载力。从具体资源别角度研究人口承载力问题主要是:有关草场的承载能力,公园、休闲地的承载能力,流域供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对公共场所的拥挤程度的社会承载力(social carrying capacity),从水土保持角度对美国的人口承载力的研究的Olson等人。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深入有关寻求人类出路的广义人口承载力研究还在不断继续。
  (2) 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研究人口承载力主要集中于环境科学、社会科学、物理、地理、生态学等领域。
  其中,生态学领域多以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为主体。其成果主要有:从资源角度估算适度人口数量的有田雪原、陈玉光(1981)、胡保生(1981)、桂世勋、孙峰华等。
  从1986 年由中科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主持的“中国土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项目
  开始,相关的应用研究成果主要有:聂庆华从土地潜力、杨晓鹏和张志良从系统动力学角度以及邓永新等人对塔里木盆地的研究等。
  从生态角度研究的有潘纪一(1988) 、朱宝树(1990)等;王学军提出了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概念——“生产的物质和全体环境要素状况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限度”,王学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地理科学》1992年第4期。)并用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从自然、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对中国分省的地理环境承载潜力进行了评判。
  徐强提出了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 并将其分解为矿产资源的人口和经济承载能力两方面。
  贾绍凤提出了开放条件下的区域人口承载力,并给出了如何计算人口承载力的公式,引入了人口平均扶养系数和就业需求量的变量。
  还有大量围绕省份进行的水资源、耕地、矿产资源、生态承载力的研究成果,如谢高地(2005)、徐国泉(2004)、张芳(2006)等运用生态足迹法对自然资源、对上海、北京等地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孟旭光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机制框架。近几年还有大量资源类别的人口承载力或人口容量方面专项研究成果,如土地人口承载力 、矿产人口承载力等,也有学者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建立人口承载能力的分析模型。
  
  二、确立人口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从上内容可知,由于人口承载力在不同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条件以及人类生活方式下具有非自动、不完全匹配性,性状上可放大或缩小对人类的承载。也就是说,人口承载力受限于人口、经济、生态环境三系统的共同作用,并随时间、空间、生活质量、社会福利水平等不同而产生差异。为了科学、客观、立体的反映人口承载力的内容和方式,并能够不断得以完善、更新、修正,因此有必要构建现时条件下可使用的指标体系来反映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效果。这正是本文讨论不同标准下人口承载力指标的目的。亦即通过建立基于客观数据能支持的区域人口承载力指标框架达到一般意义上对区域资源的正确认识,为推动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研究提供参考,并且理性反馈人类现实资源利用现状以及科学指导人口的消费模式,达到帕累托最优。
  确立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前提是:就一般意义而言,在开发式社会条件之下,可以认为某区域的人口承载力是基于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的允许范围之内。该分析体系建立的依据主要遵循土地类型资源对区域人口投入与产出模式的评估。按照这一设计思路,笔者建立如下指标体系。该体系中,指标系统的完整性难以完全顾及,而着重选取代表性指标。这是因为笔者考虑到现实数据存在可得性与支持性问题。
  
  
  图1 人口承载力指标评估分析框架
  
  从上图1 中可知,不同人口承载力标准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人口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