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讽意义的心理空间表征

2008-12-29 00:00:00曹道根马玉君
人文杂志 2008年4期


  内容提要 认知语言学家吉尔斯•弗柯尼尔(Gilles Fauconnier)提出语言意义动态建构的心理空间理论,可成功地用于解释包括隐喻在内的大量的语言现象。本文按照心理空间的理论模型对复杂的、多层面的反讽意义的形成作出一个统一的说明,认为构建反讽意义的根本在于反讽主体认知心理中两个存在空间要素或空间结构对立的心理空间的并置。
  关键词 反讽 心理空间 并置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4-0186-04
  
  反讽作为一种言说形式,它可以用来指称人类自然语言交际中的某些形式各异的表达,也可以用来指称这些语言表达式所具有的多重的语用功能。吉尔斯•弗柯尼尔(Gilles Fauconnier),指出,反讽意义不同于隐喻意义,它源于参照空间和对立空间的并置而不是心理空间的合成。并置的两个心理空间之间存在有一定对立性的映射,两者因此发生照应性否定和相互异化,从而形成反讽主体复杂的认知心理。
  
  一、关于意义建构的心理空间理论
  
  西方认知语言学家弗柯尼尔等认为,认知者的思维活动,包括言语交际活动,就是激活和构建概念域的认知行动。他们提出“空间映射论”。“空间”是指心理空间。“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之目的而构建的小概念包”,是认知者发生联想、理解意义时临时启动的想象空间如时间空间、信念空间、愿望空间、可能性空间、虚拟空间、位置空间、现实空间等,是认知者关于人、事物和事件的某一领域的部分知识的临时汇聚;随着人们的思维活动的进行,人们可以增添心理空间中的概念。(注:Fauco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