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以北地区的文学发展

2008-12-29 00:00:00刘跃进
人文杂志 2008年4期


  内容提要 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战国时期多属燕、赵等诸侯国的势力范围。秦汉以后则分别隶属于幽州、冀州及河套地区的并州等行政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先秦两汉以来文化分发的线索;并分别就燕、赵、晋等地的文化传统及其特色展开论述。
  关键词 秦汉 燕赵 幽并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08)01-0089-07
  
  一
  
  《汉书•赵充国传赞》:“秦汉以来,山东出相,山西出将。”(注:《汉书•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2998页。)这里的“山”有其特定涵义,即以崤山、华山和函谷关为界限。故又有“关东”“关西”之说。《后汉书•虞诩传》:“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意思相近。“关西”所以多出将才,与这个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有直接关系。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多属燕、赵等诸侯国的势力范围,边于戎狄,以农耕为主的汉族和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少数民族错杂其间,形成了骠悍强壮的个性,多以武功相尚。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这种情形并没有因为疆域一统而有所变化。《汉书•地理志》云:“汉兴,六郡良家子选给羽林、期门,以材力为官,名将多出焉。”根据颜师古注,六郡指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其中上郡、西河就指这个地区。(注:《汉书•地理志》,中华书局,1962年,第1644页。)其能征善战可见一斑。
  多年的战乱,北方各个地区,纷纷筑城自守。在这种状况下,文化交流自然受到一定的影响,有的地区甚至处在相对封闭状态。但是令人称奇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区,在经学发展史上,当时却出现了与《鲁诗》、《齐诗》并称的《韩诗》和《毛诗》。《韩诗》作者韩婴,燕人。孝文时为博士,景帝时至常山太傅。韩婴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其语颇与齐、鲁间殊,然指归一致。他还传授《易经》。燕赵之间《诗》学为其大宗,而《易学》唯有韩婴独门传授。汉武帝时,韩婴曾与董仲舒在武帝前辩论,精悍雄辩,事理分明,一时称胜。其孙韩商终为博士。(注:《汉书•儒林传》,中华书局1962年,第3613页。)《毛诗》很晚才立学官,但是东汉以后,成为了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学术流派。不仅《诗经》如此,其他古文经典著作也多出现于北方。如果从地理上寻求原因,大约是交往受到较多的限制,所以这个地区的学术更加注重自身的独立系统,反而保留了许多先秦以来的学术资源,因而对于后代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更加积极的影响。
  秦汉时期,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分别隶属于幽州、冀州及河套地区的并州等行政区域。在这个广大的地区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即在涿郡涌现了范阳卢氏及安平崔氏等文化家族,(注:《新唐书•杜兼附子中立传》载唐文宗语曰:“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由此可见其家族地位之高。中华书局1975年,第5206页。)对于两汉及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具有深远的影响。特别在汉末,“河北既平,太祖(曹操)多辟召青、冀、幽、并知名之士,渐臣使之,以为省事掾属。”(注:《三国志•魏书•程郭董刘蒋刘传》裴注引《傅子》,中华书局1982年,第434页。)这里又成为士人瞩目的焦点。
  
  二
  
  周武王灭商之际,封召公百于北燕,定都于今北京房山大石河畔。(注:二十世纪初叶以来陆续在北京房山县琉璃河地区的西周燕都遗址发掘大量文物,包括一些重要礼器,从而证明这里就是《史记•燕世家》所说的“北燕”。参见文物出版社1995年版《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一书。)燕国强大以后,南下灭掉蓟国,并迁都蓟城。战国时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特别是在燕昭王时期,修筑黄金台,吸引各地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