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医院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2008-12-29 00:00:00李传猛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9期


  摘要:很多医疗机构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被迫走负债经营的发展道路,在利益和风险并存的情况下,医疗机构要建立自身财务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防范。
  关键词:筹资;投资;管理;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体系
  
  医疗机构既是医疗服务场所,又是相对独立的经营实体。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许多医院采用了负债融资方式来筹集发展所需资金,由此引发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加大。一旦医院负债融资失控,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陷入资不抵债乃至破产的情况,将会严重制约医院的发展。因此,医院管理人员要时刻把握医院负债的规模、结构,有效监测和防范风险,加强融资成本管理和风险管理。
  
  一、医疗机构筹资管理与财务风险分析
  
  负债经营有利于扩大医院的经营规模,增强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但同时负债经营也加大了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因此,医疗机构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应该把握负债的规模和结构,才能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
  (一)负债规模应适度
  近年来,一些医疗机构特别是中小型医院医疗设备落后,专科特色不强、优势项目不优、收入增长缓慢,使得其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为了在竞争中求发展,医疗机构不得不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措资金,投入基本建设改造,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更新仪器设备,增加服务项目和服务档次,从而提高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同时因大量借款,负债比率过高,经营创新成本负担过重,信用度下降,有的忙于应付债务,后劲不足,甚至濒临倒闭。对于医疗机构筹资规模的控制,一定要把握适度原则,既要防止举债不定,又要防止举债过度。
  (二)合理确定筹资结构
  医疗机构常用的融资方式有商业信用、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贷款、外国政府贷款、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职工集资等。医疗机构在选择融资方式时,应根据医院发展的不同时期的投资项目和用款需要,充分考虑业务收入及其增长、财务杠杆、医疗市场、金融市场情况等,比较各种融资方式的成本,选择综合资本成本最低的融资组合,做到各种筹资方式互补、长中短期搭配,防止集中偿债,造成资金周转困难。
  
  二、医疗机构投资管理与财务风险分析
  
  科学的投资理财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证。医疗机构的经营活动受国家的宏观调控、资金筹措和医疗设备的市场供求状况、竞争对手的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医疗机构投资后的业务收入和业务成本不能准确预测。如果把有限的资金过于分散投资,大而全、小而全,不断盲目扩张,科室设置过多,技术力量不强,设备利用率不高,必然会减速资金回流,加大管理成本和改革成本。因此,医疗机构做出投资决策时,必须做好市场分析,确定战略定位,科学合理地安排资金。
  (一)审慎选择投资项目
  医疗机构在寻找新的增长点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而不是轻易扩大经营规模,更新仪器设备增加固定资产。在进行资本性投资决策时,应认真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投资回收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确定最佳投资组合,使有限的资金真正投资于培植医疗机构医疗市场核心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尽可能降低投资风险。对投入运行的设备,要从效益、质量、利用率等多个层面进行追踪分析评价,定期进行量本利分析,针对存在问题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二)合理筹划,科学理财
  在现有财经法规、财务制度框架下,结合医院资金流量及其发展需要,充分利用财会人员的专业优势,合理配置现有资产,科学筹划暂时闲置的资金、应收账款等,加速存货等流动资产周转率及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实现医院资产的保值、增值。
  
  三、财务管理风险预警体系
  
  风险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我国很多医疗机构不重视财务管理,没有资金成本的概念,没有筹资方式、筹资组合方案,资产账目不清,监控不灵,成本不实、虚假结余、资产流失等问题严重,甚至很多管理者不懂财务报表,不注重财务分析,片面注重医院业务收入,收支结余指标,大大增加了医院经营的财务风险。目前,我国医院财务报告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账面的收支结余人为的可控因素很多,成本不实,虚假结余现象普遍。为此,医院在负债经营过程中,建立一套规范、科学、全面的风险预警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一)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制度是单位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前提,也是有效防止财务风险的保证。目前,很多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跑冒滴漏”现象严重,收支管理混乱,财务工作未能充分发挥规划、控制、监督等管理职能,以短期资金挪作长期用途,资产流动性差,负债比率过高等普遍存在,因此医疗机构亟待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主要包括财务组织管理制度、会计基础工作制度、财务预算和决算制度、资金管理制度、财务审批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工程项目控制制度、对外投资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
  (二)建立监测财务风险的指标体系
  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应设立财务风险预测和分析岗位,配备人员负责收集财务经营风险的有关信息资料,充分利用现有的财务会计报表,医院工作统计报表和科室成本核算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医院现金流量信息,分析医院投资、融资、筹资对其经济运行产生的影响,评价医院偿债能力、支付能力及资金需求量,以便及时调整经营和筹资方式,提高医院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监测财务风险常用的指标体系有:流动性分析指标,反映国有医院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安全性分析指标,包括基金比率、负债权益比率等;盈利性分析指标,主要分析医院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包括净资产增长率、资产报酬率、权益收益率等);效率性分析,着重分析医院财务和经营活动的效率(包括流动资金周转速度、门、急诊人次、病床利用率等)。
  (三)充分发挥外部机构对医疗机构的监控管理作用
  强化政府的宏观管理与监督职能,帮助医疗机构完善各项财务规章制度,加强医院项目贷款的论证与审批,严格控制医院盲目举债建设行为,真正做到政策引路,项目把关。另外,医疗机构要聘请中介机构帮助检查审核监督(如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及时反馈经营投资效益情况,有效防范医院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
  
  参考文献:
  1、方仕文.医院财务风险的分析与规避[J]. 中国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