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思想与今日中国和谐社会建设

2008-12-29 00:00:00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9期


  摘要: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目标。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上一些不好的现象,发掘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的处世思想:身重于物、少私寡欲、柔弱胜刚强等以及由此引申的价值观、原则、方法等等,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道学思想;和谐社会建设
  
  党的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目标。道学思想是针对当时社会弊端而发的,有很多方面值得现代社会借鉴和参考。加之道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之一,历史影响深远,其精华在促进现代和谐社会建设中仍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道学的处世思想的体系入手,把握其合理的、有生命力和时代需要的思想和公共道德,并阐述其在现代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价值。
  
  一、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杨,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等都是对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主要表征,所以,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
  构建的和谐社会,既要有人类社会理想的共性,也应该有中华民族的特性。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在中国历史文化和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不至于使和谐社会失去坚实的基础,我们应该充分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要从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国历史文化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从历史文化角度看,和谐社会概念既承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涵,又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其中道家的处世思想历史源长、博大精深。辩证对待,批判接受道家的处世哲学对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借鉴作用。
  
  二、道学处世哲学的主要积极方面
  
  第一,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如何对待名利的问题,这是人生哲学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有句谚语,叫做“豹死留皮,人死留名。”把“名垂千古”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先秦时期,儒家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古人云,人活着:“一为寿、二为名、三为位、四为货。”说明了人活在世界上以追求功名利禄为其幸福的心态。而道学以独特的角度,鄙视这种人生价值的取向,从两方面提出了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主张“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为了维持人的生命,欲望总是需要的,这是常理。如何对待欲望呢?道学反对纵欲,也反对禁欲,主张“圣人欲不欲,不贵难之货。”“不欲”即是“无欲”。所谓无欲,就是“少私寡欲”。老子说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欲”。即是“无欲”说的具体的写照。在老子看来,人的欲海难填,总是无止境地追逐名利财货,这是毫无好处的。
  第三,提倡“柔弱胜刚强”的处世方法在社会上,一般人都懂得“刚强胜柔弱”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柔弱胜刚强”的人生真谛。“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文句格言总结了自然和社会的胜衰之理。
  
  三、道学的处世思想对中国当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贪污腐化、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现象滋生疯长,社会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仇富仇官现象严重,这些现象已经严重损害中国社会肌体的健康发展。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养份和充分发扬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克服不良现象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将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淡泊名利的合理性和“身重于物”的价值观,人们悟出许多人生的真谛,特别是在对待名利上不仅对过去,对和谐社会建设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明淡泊名利的合理性:一是“不求身外之物”。所谓“身外之物”指名位、钱财,是身体以外的东西,认为这些东西,既不能随人生带来,也不能随人死而去,所以把它算为“身外之物”,表示轻视的意思。在现实生活中,每当人们官场失意,在工作中受挫,或在竞争中失败,常常会听到:名利不过是身外之物,不求身外之物,应重生轻物。这句话常常会使失败者在心理上起到自我安慰的作用,得到调解和平衡。同时也社会上“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的人,起了缓解和淡化名利的作用。今天,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在对待名利问题上,调解人与人的关系,也需要重生轻物,淡泊名利的思想。二是淡化做官的心理。在古代“烈士殉名”比比皆是;在今天,这类事例也不乏其人,所以人们往往根据道家的人生哲学,主张淡化做官的心理,把人们从“名缰利索”中解脱出来,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每当居官之人解除公职之后,人们总是安慰地说:“无官一身轻”。这样的事,在历史上曾有过,在今天仍不乏其例。在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上,有些人不能正确对待名利,对待自己的错误,对组织充满抵触情绪,使自己陷入苦恼和矛盾中,也不妨用道家的人生哲学来调整自己,使自己从名利的缰索中解脱出来,去服从组织安排,更好地投入工作,做一个利于社会的道德高尚的人。三是增强生命的意识。“身重于物”就是强调生命是可贵的。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树立“身重于物”的价值观。才能以饱满的精神和热情投入到工作和事业中,为国家做贡献。如果为了追求身外之物,而自残生命,甚至轻生,那就是舍本求末了。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无柴烧”。只有增强生命的意识,增强自身的体质,才能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找到自身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力”的较量观已成为社会、民族较量的标志。
  第二,和谐社会建设和道学的处世原则。在人类社会中,道家认为人与人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矛盾的根源是“私欲”,这是社会不稳定和谐的重要原因,所以老子提出以“少私寡欲”的处世原则作为人与人相处的基本方式,这也是解决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稳定和谐的基本保证。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稳定和谐仍具有借鉴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崇俭”的思想。道学从“少私寡欲”出发,认为自己在道德修养上有三宝,其中一宝叫做“俭”。“俭”即“啬”即爱惜财物的意思。不管过去或现在,“崇俭”的思想,都是重要的,它早已凝固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之中,成为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唐代李商隐在总结历代成败教训时,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一语道出了“崇俭”无论国家或个人,都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因素和保证。我们党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仍应当继续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提倡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这是建设现代化中国的重要保证。不断要求占有更多的财富,以改善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条件,这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如果用正当的途径和手段获得财富以满足欲望,就利于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否则,就会破坏生产,妨碍社会的安定。目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我们党内极少数人利欲熏心,利用手中的权力,搞权钱交易,挪用公款大吃大喝,追求享受,铺张浪费,有的人甚至视党纪国法不顾,侵吞国家财产,行贿受贿,生活堕落腐化,把党的优良传统置于脑后。所以“崇俭”思想,不仅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也是相当需要的,应加以提倡,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团结。二是“君子之交淡若水。”这句至理名言是老子的思想,是庄子依据老子的“少私寡欲”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一直是中国人向往的朋友之道。“海内存知已,天涯共比邻”这是讴歌“君子之交”的名句,也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和平共处的原则。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仍提倡“君子之交淡若水”的朋友之道和人际关系,俗话“酒肉朋友易找,患难之交难逢。”社会上,一种不正常的人与人的关系正在滋生——“见利忘义”、“金钱至上”,人与人的关系建立在金钱之上,甚至说市场经济,就是钱与钱的经济。我们常说“甘家知于口渴时,良友见于患难日”。如果把人际关系建立在功利之上,一旦遭祸害,则亲友即会离,只有明道义为朋友之道,才能做到追祸患害相互也。在人与人相互的基本方式上,只有像道学所强调的谅解、真诚、友爱、谦让、朴实,以达到互利互惠,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谐,也才是人与人相处的正常方式。这种精神不仅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在当今社会,也是必需的。
  
  第三,谦下不争的美德和道学的处世法则遵循其辩证法,以独特的认识角度,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提倡人与人在相处的方法上应该以谦下不争为美德,该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可以从以下方面来说明:一是“不敢为天下先”。道学从柔弱胜刚强出发,辩证地提出在与人相处上要“不敢为天下先。”现代社会提倡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凡是利国利民之事,皆应奋勇向前,不甘落后,道学的思想似乎与现代观念有些背道而驰,但辩证地看,“不敢为天下先”在某些方面显示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历史上,将这一思想运用于战争,创造了很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佳绩。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企业而言,在经营中自己若处于弱小的位置上,要看到光明,看到成绩;自己若处于强大的位置,要居安思危,保证企业长盛不衰。有时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同样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就用人之道而言,也可贯彻“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善用人者为之下”,道学主张以谦下礼让的态度待人。“礼贤下士”是中国人的优良品德。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需要“礼贤下士”。在人与人的相处上,现代社会也应以谦下礼让为准则。二是“不争之德”。在老子的“柔弱胜刚强”认识中是主要的内容,所谓“不争”即不争个人名利。他认为“不争”是一种美德。他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所不愿处的位置,不愿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而老子不争的内容是:“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的“不争之德”,并非是一种单纯的消极处世之道,有其深刻而复杂的内涵。当今社会,有的人一旦功成名就,往往会“以功臣自居”,争名誉,争私利,争地位。所以我们党一再告诫全党全国同志务必随时随地“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自是者必败,自矜者必亡。所以就个人而言,在处理人际关系上,应不要自以为是,盛气凌人,更应该宽厚待人。该争的要争,不该争的不要争。要争得光明,争在利国利民上,而不要争在个人私欲上,道学其“不争之德”虽然有混世和不讲原则的倾向,但提倡“功成不居”和戒骄戒躁,还是正确的,这对于我们今天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上,都具有启发意义。
  第四,宽宏大量的气度和“上德若谷”的处世境界。宽宏大量、海纳百川的品德和行为,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中是长期存在,也是极为宝贵的。心胸狭窄不仅使自己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也使工作受到损失。所以宽宏大量、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值得各个时代珍视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德。道学的“上德若谷”的思想中,虽然也有一些无原则的宽容成份,但是当我们自觉地克服其思想中的消极因素后,可以发现其思想中对现代非常有价值的东西,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宠辱不惊”。这是“上德若谷”的思想在荣辱观的具体表现。宠即宠爱,辱即为屈辱。“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所以一旦受到屈辱或宠爱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一个人能够胸怀若谷,做到“无私”、“忘我”,置荣辱、祸福、生死于我置之度外,还有何惊喜可言。这叫做“宠辱不惊”,这是道学所提倡的。我们处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人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要正确看待名利,达到“得官不欣,失位不恨。”时时处处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对于知识分子来说,职称、出国、住房等问题都是较为敏感的问题,也应保持“庞辱不惊”的态度,注意调整心态,正确对待,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工作之中,才活得有价值。二是“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也是从道学的“上德若谷”的思想引申出来的一种美德。中国有句谚语“谦虚的人常思已过,骄傲的人只论人非。”“自私者,常道别人短;骄傲者,只见自己长。”一些人由于缺乏“上德若谷”的气度,往往缺乏自知之明,总不能正确地估价自己,常常自作聪明、自命不凡、盛气凌人。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时时看清自己的短处,不要总拿自己的长处去和别人的短处比,只有“见贤思齐贤,见不贤则反省。”知已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应以“上德若谷”的气度去待人待事。三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是家喻户晓用来形容人的宽阔的胸襟的名言,其实是“上德若谷”思想的形象说明,该思想已积淀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了优良传统的组成部分。常言道:“大人不计小人过,宰相肚里能撑船。”社会上的人形形色色,在工作和生活中的人也是千姿百态,为此应有宽宏大量的气度,这样就会减少我们的思想压力,使我们愉快地投入工作和生活。作为中国人来说,人们感到压力最重的是人际关系的压力,我们何不以道学“上德若谷”的思想去待人接物?或许可以帮助我们走出误区,更好地与朋友同事相处,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努力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