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句话”话农村老年生活现状及其保障

2008-12-29 00:00:00曾祥明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9期


  摘要:文章首先用“五句话”形象概括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基于对农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生活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当前我国农村在农民养老问题上面对的挑战,提出应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为主要内容,集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于一体,农民、农村集体组织与国家共担责任,“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心有所傍”的“三三制”国家责任型、农民互济性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关键词:农村;老年保障;养老模式
  
  在城市生活数年,假期回到我们出生、成长的家乡,有时明明身处农村,却觉得离我们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虽然骨子里还是无比熟悉。每每想起老家,最为挂念的是年迈体弱的奶奶,最为担心的是像奶奶这样的老人,这或许是我们学习和从事社会保障工作养成的习惯,也或许是人本能的反应。奶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勤劳、善良,相信日子会一天天过得好起来。然而,至今年过七旬的奶奶仍然未过幸福的晚年生活,爷爷的去世更是给她增添了寂寞和无助。几乎每次回家,都可以看到村里和附近村庄众多比奶奶生活更艰难的老人。这些老年人的人生就像“土”一样,没有激情,很平实;没有享受,很朴实。他们离不开土,永远被踩在脚下;离不开地,半截身子栽在田地里。本文分析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
  
  一、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
  
  人生弹指间,岁月匆匆过,眨眼就年过半百。面对年老,几乎每个人都在思考如何安度自己的晚年?但生活在农村(尤其是边远乡村)的广大老年人群体对此是不需要考虑的。年迈的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沿着以前的老路继续走下去,直到生命的尽头。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用可以用“五句话”来概括。
  (一)脸朝黄土、背朝天,活到老、干到老
  他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注定了一辈子要在地里,耕着、种着;现在老了,依然在地里摸爬着。其中缘由,一是习惯了,离不开土;二是离开土就没法活,得在地里刨食。只要还能动,农村老人的生活就得全靠自己打理。在村里,没有老年人“退休”的说法。
  (二)养儿不如养女,养女不如养猪,养猪不如养己;多养不如少养,质量胜于数量
  这是村里的普遍现象,在老年人自身状态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个儿子的比多个儿子的好过活,仅有的一个儿子会因为无法推“皮球”而更好地承担起养老责任,也要考虑自己的儿子会不会向自己学习。这种不多的乡村舆论,在这时能够起到较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在我国广大农村“儿子是传宗接代的本”,女儿是“泼出去的水”的观念根深蒂固,儿子继承所有,包括财产,也包括养老。然而随着老人的进一步老去,女儿与父辈的情感更为亲近。事实上也是如此,尤其是碰到多个儿子,而每一个儿子又表现平平或在众多儿子中没有一个强势的话,老年人的生活更多的会倾向于女儿。另外,老年人自己的能力、积蓄是很重要的。年轻的时候,投资于自己,提高自身能力是很实惠的。老年人能力的提升能够带来更多的积蓄,维持子女不管不顾时的生计,更重要的是,这笔积蓄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子辈的态度。近年来,老年人经济能力的加强和对子女养老现状的感叹,呈现出一种向自我养老转变的趋势。此外,子女的经济水平、养老意识等综合素养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关键因素。一般来说,子辈是在解决了自身的生计之后,才有能力和心情来对上和对下负责,承担起对父辈的赡养和对子辈的抚养责任。这点在村里表现的极为明显,通常,儿女经济水平较好的老人总是比子女贫困的老人日子过的舒坦些。
  (三)小病找死,大病等死:去治,人亡家也破;不治,人亡家不破
  由于长年过度劳累、缺乏劳动保护、生活水平低下和身体机能下降等原因,
  农村人到50岁左右都累下不少伤病,60岁以后病痛就更多了。但在医疗费用高昂的情况下,相当多的老农都无钱治病。对于没有医疗保障和储蓄的农村老年人来说,医药费极大地超过了他们的支付能力。他们能忍的就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会去看病。即使看病,通常也是在村里的“赤脚医生”那里拿一些药丸,打上几针而已。这种治疗虽然有时能见效,但由于没有护理和保养,是很不彻底的。遇到大病,只能是慢慢熬,这时只能看儿子的能力和孝心了,在有儿子的情况下,女儿一般不承担,也不会受到世俗的责备,如果承担一些的话,那就是很好的表现了。问题是在当前的农村,年轻人也没有多少现金,去治,只能是借债,病还没治好,媳妇也许就闹着离婚了,因为沉重的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治,老人就只有等死,家虽在,但看着亲爹亲妈在痛苦中死去的感觉肯定不好受。这就是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至少这个村庄如此。
  (四)婆媳、婆媳,战火不熄
  婆媳之间的矛盾似乎是村里的主要矛盾之一,永远都难以消除。这个时候就要看以下方面:一是媳妇与婆婆双方的涵养或实力较量。如果婆媳双方都有一定的素养,相处起来较融洽;否则,双方之战不可避免。二是儿子的能力和涵养。儿子要是有良好的经济能力和处理婆媳矛盾的周旋能力,这个家也会是比较安宁的。但这样的儿子在这样的村庄是比较少见的。三是多个儿子的话,至少要有一个有孝心,而且是强势的。否则,就是星星之火,燎原之势。
  (五)有时间就打电话回来吧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速了城乡二元化的进程,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人口的流动也越来越快,这个村子也不例外。村里绝大多数的青壮劳动力都外出打工了,留下的只是老人和小孩,整个村庄可以说是“空心村”或“留守村”。留守老人缺乏生活照料和情感扶持,他们在克服自身生理机能下降和疾病困扰的同时,还要照顾留下来的孙儿、孙女,耕种全家的土地,负担大大加重。面对外出务工的子女,农村老年群体的弱势地位进一步显现出来。记得奶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有时间就打打电话回家吧。但是,家究竟在哪里?这是农村老年人的问题,也是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养老问题上面对的挑战
  
  上述五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当下农村老年的生活现状,揭示了当前农村老人在基本生活保障、家庭保障、医疗保障、内部关系和心理情感上面对的五大问题。
  一是农村老人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的问题,不劳动即无收入。为自身生计考虑,为后代负担着想,老人们只有终身操劳,自食其力。二是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子女之间赡养责任分配不均的问题,老人们不得不克服困难,通过自我努力,提高保障水平。三是疾病对老人自身和家庭的影响问题。由于农村老人严重缺乏疾病方面的医疗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十分普遍,常常是“一人病倒,全家趴下”,凸显出当前农村家庭医疗责任的脆弱性。四是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质量长期受困于婆媳之间的关系。儿媳妇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身为儿子的丈夫对待老人的方式。这种态度从婆媳之间扩展到家庭成员之间,导致兄弟姊妹关系恶化,家庭不和,不仅加重了老人的挫败感,又进一步降低了家庭保障的质量。五是农村留守老人心理问题突出,心理健康堪忧。一方面,儿行千里母担忧,老人对子女的思念和担忧加重了心里的不安;另一方面,老人的生活和饮食起居缺乏子女的关心和照料,时时事事都得靠自己解决,心里耐不住的寂寞和痛楚。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变迁,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方式实质上亦变得难以为继了。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子女独生化、就业非农化和居住分散化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老年人除从子辈中获得经济供养之外,难以得到较好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扶持。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青年进城务工。涌进城里的务工群体,迫于生活压力,无暇顾及在农村的年迈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人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老年的平均寿命得到提高。寿命的延长,必然导致其自理能力的下降,这两者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储蓄能力有限、社会养老不足。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农产品有限的附加值,使得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极低。绝大多数农民在年轻的时候很难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出较好的安排和储备,除自我保障意识弱外,收入低是主要原因。同时,国家推行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因覆盖面太小,社会化程度低和农民不了解保险政策、积极性不高等因素,同样使得农村老人的保障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现实的各种因素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在农村面临着实实在在的危机。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务工,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长期的异地分处,使得子女对年老父母的照料和慰藉十分有限。同时,由于经济市场化背景下“孝”文化衰落和老人自身弱小的经济能力,农村老人的养老质量进一步下降。
  
  三、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三三制”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该村生产力依然低下,生产方式还停留在“牛耕犁耙”时代,经济落后,医疗卫生水平低、几乎不存在养老保险,“人口老龄化”和“老人贫困化”现象普遍存在。面对在基本生活、家庭保障、医疗保障、内部关系和心理情感上的五大问题,老人们显得无助和脆弱,老年妇女的情形则更糟。结合对当前农村老人生活现状的分析,基于对当下我国农村保障现状的梳理,我们认为应该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的“三三”制多要素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养老模式。
  第一个“三”指这一模式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这三种制度为主要内容。第二个“三”指该模式集家庭保障、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于一体。第三个“三”指这一模式由农民、农村集体组织和国家三者共同承担责任。其中,第一个“三”保证了农村老人“生有所靠、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第二个“三”充分发挥三种保障各自的优势,服务于农村老人保障的实际需要。第三个“三”,妥善处理了农民、农村集体组织和国家在农村老人保障责任中的主次关系,将由以农民自身承担责任为主,逐渐转到以国家责任为主。
  多要素相结合是指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农技教育、土地流转、社会养老意识教育、商业大病保险与人身意外保险等多种方式的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中华优良传统教育将提高广大农民的认识水平,使得邻里更加友善,家庭更加和睦,使老年朋友“心有所傍”。农技教育,一是可以提升农民的素质,推进生产,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社会的保障能力;二是可以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水平。土地流转方面可以土地的使用权置换养老保障权益,具体的办法有:老年农民转让自己的土地使用权,由集体经营,分享收益,以此保障老年农民的生活需要;通过授权某种非政府的公共组织去经营自己承包的土地,以此换取一笔可观的现金或者期权等来保障老年农民的生活所需。同时,养老知识的普及将提高农民的保障意识,学会为未来着想,未雨绸缪,购买商业保险和人身意外险,在年老时得到更为充分的保障。
  
  参考文献:
  1、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生活·读书·新知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