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评论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记者是调查性报道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文章主要讨论调查性报道的特征,调查性报道中的记者及其采访特点。
关键词:调查性报道;采访;记者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评论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又称“揭丑”报道。它是西方国家报刊上的一种特殊报道形式,专门用来揭露社会阴暗面、政府里的黑幕、大企业的罪恶勾当以及黑社会的内幕等等。调查性报道发端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勃兴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调查性报道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20世纪80年调查性报道东来。调查性报道在中国一诞生,就显示出其特有穿透力和影响力。迅速征服了中国的新闻媒体,成为被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广泛采有的一种报道方式。
调查性报道的核心是揭示被掩盖的新闻,尤其是丑闻、犯罪、官员腐败、权利集团的内幕,这些是构成调查性报道的主要题材,调查性报道强调记者采访写作的调查性、原创性和独立性,如果是根据另一组织或个人提供的现成的材料完成的报道,就不能称之为调查采访是要面临巨大危险的报道。调查性报道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要素:记者独立展开调查;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
当然,调查性报道中记者是最得要的,采访是最重要的环节。
采访是采访人员用行动和意志,搜集和研究有价值的真人真事作为写作素材的一种艺术活动。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大众传播而进行的认知生活,搜集寻访新闻素材的职业行为。在采访、写作、编辑、评论4大新闻业务中,采访排在第1位。无论是报纸、广播、电视还是网络,新闻的传播都必须先有采访,然后才有稿件的撰写、排版、发行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和播出。
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必须避免因个人情绪影响报道的公正和客观。从事调查报道记者必须明确其可以利用的调查工具和资源,这样才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工作,在不滥用记者权利的基础上,做出公正、真实的报道。记者享有的工作权利并不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士多。他们应该凭借敏锐的真觉,自身的素养和后天的培养,分析判断是非,进而使自己的报道富有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记者经常利用的调是工具有采访、公共档案、个人观察和社会调查。
当然一切好的报道都要经过调查,但调查性报道指的是一种更有深度的报道,它的目的在于揭露被隐藏起来的情况,因而需要广泛更深入的调查。这方面的调查往往是由某一个预感或线索引起的。它提醒记者对某件事或某个人值得认真调查。如果没有任何怀疑的根源,好的记者是不会着手调查的。记者根据某个传闻或怀疑,加上已经掌握的背景材料,可以先得出一个“假设”。当然报道中不能用“假设”这个词,但在开始调查前做假设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使记者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要害,以免瞎碰乱撞、虚耗时间。假想一经确定,记者就要像科学家一样着手证实或否定它。记者同科学家一样,他们是真理的追求者。新闻工作和科学一样,经常发生事实与设想完全相反的事。好的记者决不会因为某项证据与其假想不符,就无视或低估这个证据,因为嗅觉灵敏的记者也许会在其他方面发现问题,得到意外收获。
调查性报道的成功很难与记者的个人观察完全分开。很多调查性报道之所以失败,往往是由于记者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例如,记者采访报道贫民窟,他们就必须深入贫民窟中,获得亲身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根据房屋检验报告或是屋主和租户的电话采访来撰写报道。亲身经历和观察不仅能支持报道,还有可能会由此发现新的线索。
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与一般记者不同,他必须具备更高的素质。首先要有进攻性,即不顾一切的勇气,责任心,熟悉政府内幕;有公正的判断力,无党派偏见;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嗅觉灵敏、思维活跃。调查性报道记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第一,访问对象的选择。记者采访的新闻主体不管是事件还是人,访问对象都是人。这个人提供的情况就是记者能获得的材料。因此这个访问对象的选择很重要,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作为访问对象。有的人不具权威性,有的人不知详情,有的人比较偏激,或者有的人是新闻主体的对立面等。
第二,访问时机的选择。这里的访问时机并不仅指访问对象的时间状态。访问对象有没有时间自然是记者访问前要考虑的因素之一。被采访者没有时间、身体状况不好、情绪不好,自然很难接受采访,即使勉强答应接受采访,也不可能谈得很深入。但是,如果一件事该如何发展并不明朗,记者要被采访者表态,就等于给对方出难题,访问很可能会被拒绝。或者即使接受访问,对方却大而化之地说些空洞的话,让人摸不着边际。如果一件事情的报道几乎都是朝向同一个方向,此时相反的声音显然不合时宜。
第三,访问场合的选择。访问场合的选择对访问进行的顺利与否有着很大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其中就包含着人在特定的环境里不由自主的规定着自己的言行。办公室是谈工作的地方,人多的场合谈话不免会有些拘束,总是顾及别人对自己谈话的反映,而酒桌上谈工作显然不够正式,显得太随意。
第四,记者自身形象的选择。访问的条件还包括记者对自身形象的选择。这与采访准备是同样的重要。记者访问既有一贯形象的选择,也有特殊形的选择,不管采访对象是谁,记者访问时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贯形象,如守时、谦虚、诚恳、礼貌、尊重等。与此同时,记者的访问因采访对象、场合不同还要注意特殊形象的选择。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报道中最复杂、最艰苦、难度最大的一种报道。调查性报道所调查的问题本身错综复杂、盘根错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卷入报道的各方人士出于各种原因,或不愿意透露事实,或设置障碍,甚至故意散布假消息误导记者,使记者的调查更加困难;此外,所调查的问题涉及权势集团,他们往往更会以各种方式向媒介和记者施加压力,阻碍调查的进行。记者在调查中必须遵守法律、社会道德及职业道德,不仅要结果正确,还要程序合理。
调查性报道对记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方面记者要独立展开调查活动,挖掘隐藏在表面现象下的真相。另一方面还需要记者具备在艰苦条件下的工作能力及坚定的信念,此外,记者还要具有相当的分析能力、嗅觉灵敏、思维活跃。
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必须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无畏的精神。而且要有扎实的采访作风和采访韧性。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应该像凯撒的妻子那样洁白而无可非议。
参考文献:
(美)威廉.C.盖恩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