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国际贸易中,技术商品和服务商品以其无形特质区别于有形实物商品,同时在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明显不同的市场特点。国际经济一体化推动的中国经济发展要求中国的经济理论研究对商品现象给予准确严格的界定。目前在中国高校经贸学科在所出版的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教材中,存在着一些含糊不清的概念。文章是分析了技术商品与服务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特点,为中国高校经贸学科在国际技术与服务贸易的教材编写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技术商品;服务商品;有形商品;国际贸易
一、前言
在市场准入的技术与服务贸易种类中,技术与服务作为商品参与国际贸易,具有两种不同的竞争特点。技术与服务的国际贸易,不同于实物商品的国际贸易。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行业划分为以下种类:商业服务,通讯服务,建筑及其相关的工程服务,销售服务,教育,环境,金融,卫生及社会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及体育,交通及其他服务。服务作为一种无形商品,其商品形式就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服务。而科学技术作为一种无形商品进入国际市场进行贸易,主要商品是科学技术发明的使用权力。除了受知识产权法保护已届期满转为有益于全世界人民生活的公有知识以外,大部分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属于私有权利,受法律保护。因此不论是有形商品还是无形商品,都有其归属的性质,都受法律保护。
二、技术与服务商品的物流环节
服务贸易是以提供服务产品为主,服务是商品,服务的买方即是终端顾客,卖方要使其服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必须提供一套完整的服务,以买方可以直接消费该服务为原则。从卖方提供服务到买方付款消费使用该项服务这个程序的完成即为交易完成。服务产品作为商品进行竞争的主要特色是一整套的服务程序为一个完整的产品,不能像有形商品那样像零件一样被拆分。有形商品的贸易可以单独交易某种零部件、某种产品原料或产品的某一部分。如汽车制造要从不同的商家购买不同的零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汽车以后才能出售给终端顾客。而技术贸易是以提供科学技术的使用权力为原则。技术的购买方得到技术以后,不能直接作为商品进行消费。技术的购买方不是该项商品的终端顾客,必须再进行投资设备,利用所购买的科学技术来生产某种商品后提供给终端顾客进行消费。从物流的角度上分析这些服务产品,服务贸易就是两个环节:服务的供方和终端顾客即服务的消费方。其中,服务作为产品是这两个环节的媒介。技术贸易在整个物流链中有以下环节:技术的供方,技术的受方和终端顾客即市场消费者。在这个过程中,技术的受方必须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一个生产要素以后,才能使商品进入市场进行流通。因此,服务贸易过程中,服务是商品,服务的买方是终端顾客;在技术贸易过程中,技术是商品,技术的买方不是终端顾客。
三、技术与服务商品的定价特点
技术与服务贸易的定价方式也不同。服务作为商品同有形商品一样,可以有单价形式。技术作为商品没有单价,只有单独的价格。假如我们拥有一项技术准备出售,该如何对这宗交易进行定价?可想而知,这项技术的价格没有统一的参考价格,因为技术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在于科学技术创新的独一无二性质。技术的交易价格主要取决于买方的技术水平,经营规模,该项技术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未来市场份额的预测,而不是像有形商品一样其价格构成是产品的成本加上预期利润。世界上没有技术开发商会开发两项以上性能完全相同的技术供人挑选。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对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所拥有的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不允许仿冒他人的科学技术,不允许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因此,在国际技术贸易中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商业价值都是因买家而异的。服务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这种商品的贸易可以是规模交易,也可以是单件交易,如购买飞机票享受旅行服务。服务的供方所提供的商品本身是系统完整的消费品,服务产品允许市场竞争,但是要符合市场规律,因此服务产品的价格定位一般都有一个规范的价格范围。
四、决定技术与服务商品的顾客满意度的市场特点
技术与服务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的过程中,决定其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也有不同的特点。技术与服务作为商品在消费需求中处于较高的消费层次。消费者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以后,将消费提高到满足心理的商品需求方面。消费者对于服务商品的顾客满意度也不同于物质商品的顾客满意特点。一张在市场上发行的唱片,顾客的满意度会因为文化、年龄差异社会及生活层次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顾客满意度。银行的储蓄业务,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是银行的利率,营业环境及雇员的业务素质。服务产品同有形商品一样在市场上的竞争因终端消费者的个性差异而导致顾客的满意度不同。如银行业,各银行对于所提供的服务投入的资本和人力基本上相同,所提供的金融产品质量大致相同,商品经营的效益却因为时间和地点的差异而大相径庭。例如贵州的银行和北京的银行经营效益不同,而北京的银行又不同于纽约的银行。服务产品所面对的顾客同一般有形商品的顾客有相同的特点,存在着不同的价格敏感度,有不同的消费水平。因此,假定多家服务企业在同一时空里所投入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大致相同,其所经营的效益会大致相同。然而服务产品的生产要素又不同于有形商品,但却与技术产品的生产要素相同。技术与服务产品的生产要素主要是流动资本和人力资源(人力与业务知识),有形商品的生产要素主要由固定资本,人力资源和生产技术组成。因此,顾客满意度的可变性造成服务产品的竞争力的差别。假定相同规模的服务企业在不同的地点投入相同的资本和人力来提供服务产品,由于顾客的差异,各企业的经营效益会不同。又假定在同一个地点多家服务企业投入相同的资本,面对相同的顾客进行市场竞争,企业对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也会给各企业带来不同的经营效益。 面对相同的顾客集群,一项服务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对产品注入的资本和人力资源,在市场竞争中,充满竞争力的人力资本投入,比如独一无二的专业技术知识、独一无二的行业管理技术无疑会确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
科学技术作为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不同于服务产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作为私有财产受知识产权法律的保护,这就决定了在同一个时空内不可能出现两个或多个完全相同的科技发明参与市场竞争。
五、技术与服务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历史
传统贸易以商品贸易为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服务贸易为商品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品贸易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服务和技术贸易的加速。而服务和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通又更加促进了商品贸易的自由流通。服务和技术作为商品在20世纪80年代尚属不可贸易的商业行为。各国的餐饮酒店基本上不出国门,交通、电讯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归政府所有,开办医疗、教育、保险事业是政府的职责所在,只有运输业和国际金融业作为商品贸易的辅助行业被记入商品贸易的成本中。科学技术作为国家发展的手段受到各国政府的严格管制。服务行业中,银行、保险、证券又是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是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使得各国政府在开放金融市场方面愈加小心翼翼。在各国给予市场准入的服务行业中,行业竞争压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进口国的非关税壁垒。各国采取的各种软硬措施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商品的自由竞争。一直以来,各国对于服务行业的经营主要采取垄断和独家经营的形式,即使各国在世界贸易组织签署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中做出了市场准入的各种承诺。但是总体来看,就连发达国家也只对一半多一点的服务行业做出了市场准入的承诺,另外一小半都未做承诺(见表1)。
服务行业进入自由竞争还只是一个新的尝试。而技术商品由于商品的独占排它特点,商品本身具有较强的垄断竞争优势,基本上不参与市场竞争。国际技术贸易面临的壁垒不是买方市场的匮乏,而是技术商品输出国政府的严格管制。因此技术商品进入自由流通的经济环境还需要世界各国进行谈判。
美国在1997年率先对其电讯行业执行“放开管制”,使该行业进入自由竞争的市场。该政策着实给当时的市场带来一场硝烟弥漫的战争。1998年,各大电讯公司为了抢占地盘,不惜血本,Bell Atlantic给顾客送百美元现金,Qwest 给顾客送双人国内往返程机票,Sprint干脆率先将价格下压。造成至今电讯业经营的成本居高不下。服务贸易参与国际竞争的历史非常短,等待开放的空间还很大。
六、非关税壁垒对服务与技术贸易自由竞争的制约
服务与技术的国际贸易除了商业服务、通讯服务、销售服务、旅游及旅行相关的服务、娱乐文化及体育、交通服务根据国别类型的不同有不同程度的开放以外,其他服务商品和技术商品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各国的政策法规的制约。出口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出于对本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家安全的因素考虑,对于技术商品的出口有严格的管理,发达国家所提倡的商品贸易自由化并不愿意将技术商品的贸易等同自由化,对于高科技技术商品,明文规定不许出口。而服务商品的进口,对于本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的稳定却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服务商品的进口国对于服务商品的进口持不情愿的立场。比如中国的入世承诺中对于教育服务的承诺基本上属于完全开放的市场准入。而美国的入世承诺中虽然也对教育服务的市场准入给与基本上自由的承诺,可是服务行业进入美国市场参与竞争却要受到严格的行业资格审查,教师资格的认定等行业规定给市场准入造成障碍。总体来讲,技术商品的贸易壁垒主要在于出口管制,而服务商品的贸易壁垒主要来自于进口国的进口行业规定。
世界贸易组织在贸易统计中,没有对纯技术与服务两种商品分别进行统计,而是把纯技术商品归类于服务贸易的统计中。然而,纯技术的使用主要在于提高物质商品的生产力。购买一种纯技术就如购买一种生产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要单独确立合同。中国商务部在统计数据中已经开始将纯技术或技术有关的贸易数据进行分类统计,但是数据中也只涉及技术进口情况,没有技术出口数据。这也足以说明中国的发展对技术进口的需求情况令人关注。由于服务商品和技术商品在国际贸易中尚属新事物,服务与技术的国际贸易同传统贸易有很大区别,有关服务与技术的贸易特点将随着服务与技术贸易的完全自由化而被逐渐总结出来。
参考文献:
1、刘东升.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