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循环经济治理中小企业环境污染探析

2008-12-29 00:00:00牛丙伟
中国集体经济 2008年9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登封市中小企业异军突起,但中小企业在日益壮大的同时,对环境质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目前,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正日益受到重视。文章阐述了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困境,分析了当前登封市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外部负效应;污染治理;环保意识;“R3”原则;循环经济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中小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替代的力量。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劳动就业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测算,中小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9%,国内生产总值50.5%、税收的43.2%、社会商品销售额的57.1%和全部企业从业人数的75%以上。但是中小企业又是我国工业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污染负荷约占工业污染50%,且有继续增加的趋势。登封市的中小企业也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早期垒台支灶,发展迅速。但是,中小企业小而散的企业模式,使人们在享受经济上富足的同时,也承受了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大量水资源由于中小企业的工业污染受到破坏,导致河水由清变浊,由浊变无,乃至无法饮用。更为严重的是,该市个别地方因为工业污染严重,有害物质进入农作物内,对人民生活造成直接污染。长期以来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状况并不理想。虽然近年来,登封市加大了工业结构调整已经告别了工业污水、工业烟尘随处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占用农田、侵占河道等现象,但大部分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依然较淡薄,环保工作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因此,如何实现循环发展中的环境治理,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合理有效利用循环资源。
  
  二、登封市中小企业污染治理的困境
  
  (一)外部负效应明显,普遍存在偷排废弃物的现象
  和其他企业一样,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样存在外部负效应。所谓的外部负效应指中小企业生产活动的外部不经济,即企业的生产活动使他人付出了代价而未给他人以补偿,是一种市场失灵的表现。在中小企业中,高污染的企业普遍重效益轻环保,很多企业存在着偷排、漏排的现象,大量的有害物质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空气,或丢在路边。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废物进行处理需要比较高的成本,该成本直接打入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而废弃物直接排放,企业的成本下降,利润上升。企业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往往铤而走险,冒着被罚甚至犯罪的危险偷排废弃物,达到将企业的“私人成本”转嫁给社会承担的目的。企业生产的外部不经济引起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高污染中小企业的生产水平常常高于社会所要求的最优水平。
  (二)中小企业往往规模不大,治污能力差
  由于资金短缺,信贷能力差,中小企业业主容易选择投资一些规模小、见效快和高污染的行业,如小化工、小造纸、小冶炼、火电和小印染等行业。由于规模较小,企业没有能力购买处理三废的设备。即使购买,较高的运行成本影响了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积极性而选择直接外排。同时,中小企业治污技术十分落后,处理后的废弃物依然存在严重超标问题。如登封市的铝石窑企业就是在治理后还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在治理无望的情况下于2006年被市政府实施强制取缔的。由此可见,中小企业污染物处理能力明显低于其他大型工业企业。随着中小企业发展,产生的污染物在所有工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污染量的增加和处理污染能力低下的矛盾使得中小企业对环境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的难度也在逐渐上升。
  (三)乡镇中小企业分布零散,管理困难
  中小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分布非常零散。“村村点火,户户冒烟”,2000年登封市有50%以上的中小企业分布在行政村(包括自然村)。由于分布在各个村镇,环保部门进行集中管理存在困难。同时,政府有关部门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污染企业往往谎报少报污染物排放量,政府也很难进行核查。有些企业还存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思想。即便被环保部门查到违规排污现象宁愿接受处罚,也不愿意正常使用污染防治设施。由于环境自动监控设施还未普及,环保部门由于人员限制不可能对每个企业天天监督,检查人员一走,污染企业有可能还违法排污。中小企业的分散带来管理的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企业敢于偷排偷放废弃物,从而加大了治污难度。
  (四)环保意识薄弱,缺乏成熟的监督机制
  虽然环保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们的环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各级村镇,一家小造纸厂、小印染厂污染一条河,一个小冶炼厂、小采矿毁掉一座山的现象并不鲜见。究其原因还是对污染问题不够重视。相对于城镇而言,农村的环保意识十分薄弱。农村居民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由于就业和收入两条绳索牢牢牵制住村民,从而使他们纳口不言,默然处之。农村环保意识的薄弱形成了对污染企业的纵容氛围,使得污染企业有恃无恐,污染愈加严重。因此人们对高污染乡镇企业的放任也是其难以治理的原因之一。
  
  三、循环经济的含义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而言的,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之处在于: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其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在这种经济中,人们高强度地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提取出来,然后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水系、空气和土壤中,对资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为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与此不同,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要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为工业化以来的传统经济转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提供了战略性的理论范式,从而从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
  循环经济具有其特有的运行原则,它是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原则基础上的。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每一个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减量化或减物质化(Reduce)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e)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服务的时间强度;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e)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循环经济是一种发展,即用发展的办法解决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的矛盾。循环经济又是一种新型的发展,从重视发展的数量向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转变,重视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的根本转变,从线性的发展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式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的增长向集约型的增长转变,从依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增长向依赖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增长转变。循环经济又是一种多赢的发展,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重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兼顾发展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正是有了发展的内涵,循环经济才得到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正是有了新型的内涵,才能转变我国的生产力和消费方式,将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正是有了多赢的内涵,才能缓解我国面临的资源与环境的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四、利用循环经济解决污染治理问题
  
  (一)发展循环经济,减少污染
  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依然禀承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传统模式,导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发展循环经济也是解决乡镇企业治污困境的途径之一。企业应发展内部的循环经济,合理的使用资源,促进资源高效反复使用,提高利用效率。同时,在企业之间建立利益共享的循环经济,一个企业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个企业的生产原料,实现企业之间的废物循环利用。从而实现污染综合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减少污染排放。如粉煤灰作为火电厂的废弃排出物,经过加工再利用就可以生产成建筑用砖。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二)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科技支撑体系
  高技术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撑,否则,副产品或再生资源只能被降级或贬值使用。如果没有先进技术的投入,循环经济所追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目标将难以从根本上实现。技术进步可以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变;可以显著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共性技术包括节能技术、节水技术、分离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生态材料等;关键技术包括产品生态设计原则与方法、物质流分析方法和管理的原理和技术、提高生态效率的经济、技术效益分析原理与方法等。
  循环经济的建设和发展要以高新技术为载体的知识经济为支撑,大力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知识经济带动循环经济,以循环经济促进知识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工业中倡导“绿色制造”,从“末端治理”转向“全程控制”,以环境可容忍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和污染,建立极少产生废物和污染物的工艺和技术系统,实现清洁生产。政府加大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开发、推广的资金投入,扶植一批从事环境保护高新技术开发的企业,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技术条件。
  (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首先,应加强村镇干部的环保知识的学习,提高环保认识,了解环境对一个村镇长期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的平衡,从而对部分乡镇企业的短期行为及时进行查处。其次,应加强对村民环保知识的宣传,增加学习的途径。通过广播、电视、标语等方式时刻提醒人们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使村民了解哪些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何通过法律方式制止这些行为,加强对有污染企业的监督,达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目的。同时对易引起污染的企业中人员应着重加强环保知识的学习,提高他们对污染环境危害的认识,了解污染行为可能导致的严重法律后果,从而自觉减少偷排三废行为,做好有害物质的妥善处理。通过宣传可以使村镇中形成一种自觉保护环境氛围,对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造成舆论压力,迫使企业减少排污,加强治污力度。无论是大都市还是乡村,环境是我们的生存之本,破坏了环境必然在不久的将来受到惩罚。因此,如何减少中小企业的污染保护村镇环境这一问题也应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中小企业的污染治理客观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但只要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努力,采取合理的措施,众人监督、道德和法律共同约束,一定能有效降低污染水平,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
  
  五、结束语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线性经济的彻底革命,它是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是登封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正在推行的循环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在具体实践中得到了拓展。各地正在进行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良好开端。大力推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一个经济与环境双赢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叶华.推行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