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公共体育服务

2008-12-29 00:00:00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08年12期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海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将逐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作为建设文明社区的重要载体,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各社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对促进上海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和满足市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一、上海市社区体育服务现状
  
  从社区服务体育设施分布来看,据对上海除崇明县以外的18个区的调查,至2007年底政府共投资建造了108个设施齐全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全市有各类健身苑232个、健身点4586个;建成176个社区公共绿地运动场,共计226片各类球场;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83处,面积达1.3万平方米,健身器材总数已达56547件。调查数据表明,上海目前社区基础体育设施中健身路径100%覆盖,95%拥有公共活动室,75%拥有棋牌室,三分之二社区有篮球、排球、足球场馆和乒乓球室及台球室,一半社区有游泳池(馆),小部分有网球场和门球场、保龄球馆及武术馆,社区单项场馆类型多样。此外,目前全市1700多所中小学中的三分之二和不少大学体育场馆以“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分担风险、社区参与管理”为基本模式,向社会、社区开放,为广大市民提供服务,覆盖到所有19个区县的每个社区。
  从管理模式来看,主要由街道办事处行使对社区体育的日常管理。现行的社区体育管理四级组织网络体系是: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职能部门——街道下属居委会——文体干部——健身团队。街道职能部门通常通过聘用或指定负责人等手段来管理老年人体协、文化站、体育社团中心等中介型组织,并通过他们来组织一些以中老年为主要人群、以拳操项目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健身团队。不少街道建立了社区体育协会,也吸纳了一些辖区企事业单位领导参与。
  从组织方式来看,上海社区体育健身大都由所在地居民自发组成。但也开始出现一些比较规范的综合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俱乐部为民办非企业社团组织或单位,由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和街道办事处给予2年启动资金,扶持俱乐部形成自我运作、自我发展、自我“造血”功能,逐步承接政府部门的部分职能,成为社区体育的社会中介组织,吸纳并组织市民参与各种健身活动。社区体育俱乐部运作特点是:接受街道委托,租借社区内体育设施,整合社会资源,为市民提供健身场地和服务。目前上海社区体育俱乐部已有国家级试点2家、市级单位26家。在未来的5年内,社区体育俱乐部将从现在的39家增加到100家。此外,上海社会体育组织也迅速发展,主要有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健身俱乐部、市民健身活动团队、老年人体协等,在赛事组织、统一业务培训、体育社团、基层活动开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登记的社区健身团队有9518支,参与总数为229953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些特色明显的新型体育项目,如普陀和青浦的龙舟、卢湾的体育舞蹈、黄浦的轮滑、杨浦的极限运动、静安的攀岩、浦东新区的龙狮,奉贤的风筝、金山的沙排、崇明的竞速自行车等。
  从组织服务情况看,多为群体环境,社团管理方式(会员制)。组织与个人之间没有权利义务关系,服务也就难以建立。在对上海市社区居民进行体育参与意向调查时发现,报名参加活动者达53.5%,比实际参加活动者的比例20.4%高出约33个百分点。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体育组织服务的不足。
  从运行机制来看,上海社区体育的经费主要依靠政府财政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其中体育彩票公益金有60%是用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主要是建设全民健身点、健身苑、社区公共运动场,资助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立市民体质监测与测定系统,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赞助青少年体育比赛等。企业和个人赞助所占的比例很小,居民的体育消费投入较少,经费问题已成为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关键。
  调查还发现,上海的社区体育设施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健身强体之处,还成为了上海市民重要的公共活动交流场所,得到广大市民的基本认可。
  
  二、上海社区体育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上海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但现有社区公共体育物质基础与社区公共体育资源还不能有效地满足市民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现有的社区体育设施种类单一,布局不尽合理,维护管理不够。在覆盖面、开放率和政府服务水平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2、社区体育经费不足。仅靠事业经费,辅以各种政府拨款和社会捐助、社区服务收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3、社区体育组织形式较分散,管理和服务发展滞后,缺少专业健身指导员。社区公共体育资源效益不高,社区体育服务管理体制与机制不适应。
  4、市民体育健身意识需求增强,但方法不普及,基本上还处于“有什么,我就练什么”,“别人怎么练,我也怎么练”的阶段。
  5、社区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还不高,市郊发展水平不平衡,特殊群体的体育公共服务不到位,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和内容仍不够丰富,公益性体育机构的组织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社区体育公共服务的运作机制仍需完善。
  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制约了上海社区体育功能的进一步发挥,都需要在理论上创新,在实践中完善。
  
  三、进一步完善上海社区体育设施的对策和建议
  
  上海社区体育需求正处于由基础型向消费发展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逐步完善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特别是通过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形成社区居民体育组织、街道、专业体育协会组织和其他非政府组织的有效互动关系,实现服务供给模式多元化、服务管理规范化、服务工作信息化以使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市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是上海目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一,应进一步加强分类管理和指导。上海的社区体育设施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建设而成的,已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网络,在完善这一惠及人民群众的网络时,应充分体现上海不同社区之间的差异,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的社区经济、人文特征,选择不同具体路径,在统一标准、集中建设、统一管理的同时,对实际应用和服务应采取多元化推进的办法,以使社区体育设施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二,应进一步实现各类资源的整合。从实践来看,在加大民生投入的过程中,上海已形成了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一批便民利民的公共设施,应该在实践中进一步整合资源优势,强化社区的区域特点和优势,使各类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应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社区体育管理的权威机构是由街道办事处(政府派出机构)、企业(市场)和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共同参与组建的社区体育服务委员会,具体活动可交由各社会组织、社会团体(体育协会)来完成。根据社区成员的不同需求,合理设置健身特色点,使有限的力量能集中使用。突破企、事业、社区独立和封闭的格局,逐步横向发展。搞好社区间联合,与社会体育交叉的新组织体系联合,呈现出纵横交叉、条块结合的系统网络化趋势。
  第四,应进一步提高信息化程度。要充分利用现有公共体育服务信息平台,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了解和研究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与有关社会团体合作,指导和帮助社区体育中心制定社区体育活动计划,策划和组织体育活动,使其良性运行,以区级体育局为节点构建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全民健身科学化程度。
  第五,应进一步提高居民体育参与的程度。要和社区动员机制整合,发动全社会成员广泛地参与体育活动,通过政策、法规、舆论宣传等,来发动和激励公民自我参与、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社区体育,使人们在社区氛围中逐步形成关心社区、热爱社区、参与社区事业的共同志向和热情,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健身积极性,激发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及体育行为投人,使社区体育得以持续健康发展。
  社区体育服务是我国公共服务建设的基本领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过程中,必须根据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上海社区体育服务,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进一步开展,满足广大市民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本的条件。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上海逸夫职校
  ■ 责任编辑:周奕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