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菲菲是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有一天,班主任老师告诉妈妈,说菲菲上课不好好听课,抢同学的文具盒,老师批评还顶嘴。菲菲噘着嘴站在边上,听老师向妈妈告状,满脸显现出不高兴的样子。
“这孩子怎么这么淘气,真是没办法了,您得好好管管她。”妈妈顺着老师的话说。
听妈妈这么一说菲菲急了:“我没抢她的文具盒!”
“看,还不承认!”老师说道。
“你这孩子,怎么搞的,我还不知道你,平时在家做作业就不认真。”妈妈赶紧说道。
菲菲不再说什么,噘着嘴站在旁边听老师和妈妈你一言我一语地数落自己。
回到家,菲菲对妈妈说:“我没抢她的文具盒,是我不小心把她的文具盒弄到地上了,我给她捡了起来,看到上面有机器猫我就想看看,她就说我抢她的……”菲菲边说边哭了起来。
妈妈虽然觉得菲菲说的可能是真的,但却对女儿说:“那一定是你不好好听课,要不老师怎么会批评你,老师难道会错怪你吗?”
菲菲不再说话,豆大的泪珠“吧嗒吧嗒”往下掉,妈妈不再理会女儿,觉得小孩子嘛,一会儿就没事了。
可是从那以后,菲菲上课捣乱的事情却时有发生。妈妈生气地批评菲菲,菲菲却回答说就是要气他们。
面对这个犟丫头,妈妈真的不知道怎么办好了。
心理分析:
像菲菲妈妈这样爱面子的家长很多。内心感觉到是冤枉了孩子,但碍于面子,害怕失去家长的尊严,宁可将冤枉进行到底。殊不知,这样的做法极大地破坏了孩子对家长的信任。
被老师冤枉的孩子心中会产生委屈的情绪,要么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变得自卑退缩;要么会像菲菲一样产生叛逆情绪。如果这种情绪不及时疏导,孩子的行为很可能真的会朝消极方向发展。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早已发现,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在学生心理上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以积极的态度期望学生,学生就可能会朝着积极的方向改进;相反,教师对学生的偏见也能产生消极的结果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如果家长已经认识到老师批评错了孩子,一定要及时地给予干涉和疏导,而不要以“老师说的会有错吗?”来压孩子。
心理支招:
及时地与孩子“共情”:可以对孩子说,“要是妈妈被冤枉了也会很难受的”;“你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可贵”;也可以举一些自己曾经被冤枉的例子,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被家长理解的。同时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犯错,老师也是人,老师也有判断错误的时候,每个人犯了错误都需要被原谅,老师也一样。这样做,孩子既可以感觉到被支持,同时也不至于在内心中积下对老师的怨恨。
帮孩子创造价值体验:积极的体验是修复内心创伤的最好良药。当孩子被冤枉后,家长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去建立一些积极的感受。也许是一份整齐的作业,也许是一个精美的小手工,也许是帮妈妈做一次家务……总之,让孩子找到受表扬的理由,对恢复孩子的信心很有好处。如果孩子能因此得到老师的表扬,更有助于化解他被冤枉而产生的负面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