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家有儿女》第4部开播了,我看了百度贴吧里小朋友们的讨论,他们普遍更喜欢前两部,因为从第三部开始聪慧的小雪换了演员,而且刘星、小雨陡然长大了,感觉这个家像变了个样似的。
《家有儿女》号称中国版的“成长的烦恼”,在一定程度上,家剧复制了在中国风靡一时的美剧《成长的烦恼》模式,都是以有三个孩子的大家庭为故事元素,折射家庭、学校教育理念及青少年心灵成长历程。毕竟中美国情、国策相去甚远,“家”剧巧妙地设置了一个再婚家庭,凑齐了三个孩子,三个孩子的性格也与《成长的烦恼》十分相像,刘星像帅哥迈克,小雪像卡萝尔,小雨就像本恩。
模仿是成功的,家剧在人物的个性展示上也比较成功,每个人都有多层面,他们就像身边的家长、孩子一样,有代沟、缺点,也有很多可爱之处。夏东海是完美父亲的模型,他博学、幽默、理性,身为儿童剧院导演、编剧,他善于发现孩子的心理变化并且用妥当的方式解决。同很多父亲一样,他也刻意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和完美形象,有时他暂时不能满足孩子的愿望,却强行为之,常常自己有苦难言。刘梅热情开朗,是个善良、宽容又有点俗气的中年妇女,我想夏东海之所以选择在事业上和他没有共同语言的刘梅,大概是因为做护士的刘梅有着更多传统女性的美德,她可以承担起为小雪、小雨再造完整家庭的责任。她对小雪总是百般赞赏,对小雨也是无限宠爱,但对自己的儿子刘星大多时候简单粗暴,她总是忽视刘星的优点,不知道大大咧咧、油嘴滑舌的刘星也有自卑的一面,也希望被人肯定。小雪冰雪聪明,学业出色,有点骄傲任性,看起来没有好姐姐的样子,但她遇事最有原则和主见,在关键时候最能维护家庭的权利,保护两个弟弟。刘星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的好孩子,他的成绩令人头疼,大祸小祸接连不断,还好用小聪明,每次都被揭穿,但他爽直、大度,是个值得交往的好朋友。小雨既傻气又滑头,利用父母的宠爱干了好多小勾当,遇事他总能衡量出自己的利益,选择站在哥哥、姐姐哪一边,但他最纯真和友善。
我和妈妈喜欢一起看《家有儿女》,有的片段已经看过几次的还会看。我发现贴吧里大多是12岁以下的孩子,还一度以为自己爱看智力水平不高的的情景喜剧。其实不然,从感官上说,我从中找到了很多童真和快乐,而从家剧的社会意义方面,家庭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问和艺术,这是《家有儿女》给我的最大感触。
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天使,之所以他们成年后在处世、才能、情感诸方面有天壤之差,与童年的家庭环境关系很大。我甚至认为家庭教育比学校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对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家庭永远是心灵的港湾。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给予孩子全部的爱,在教育、培养、满足孩子上煞费苦心,可是也许他们称不上是合格的父母。
父母首先要善于发现和欣赏孩子,每个人的优点都是其缺点的延长。当家长觉得孩子的错误不可救药的话,为什么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发现孩子天性的一面,加以适当引导呢?与其家长强行设定孩子的特长,为什么通过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甚至是天分所在呢。
父母要善于敏感地察觉孩子的心理变化,比如到了一定年龄,孩子都会追求同龄人的时尚,不少家长以不好好学习、乱攀比粗暴拒绝孩子对美的正常追求,这样做的后果极易造成孩子的反叛或自卑心理。我就深有体会,小时候只要一出门,我就按妈妈的安排穿哪件衣服,到了中学,我试图反抗她的强加,虽然她对服装的鉴赏力不错,但我不想事无巨细地被她摆布,为此我们俩每年春节都为着装一事闹得不愉快,直到现在仍然如此。上大学后我学会自己买喜欢的适合的衣服,而且通过和同学的接触,我的审美观也在提高,但直到现在我仍然对自己的眼光十分怀疑,买了新衣从不敢大大方方地拿回家给妈妈看,每次都塞在跨包里带回去。
父母更不能忽视孩子的性格发展,不能一味地督促他们学习。有些家长察觉不出孩子的性格变化,还是说我吧,上中学时我的性格有些软弱,做事拖沓,那时我父亲常常拿着我的弱点开玩笑,而现在的我成熟自信,早已不再畏畏缩缩、毫无原则,可有时从父亲话里,我感觉到他对我的性格评价已经定型成一个在社会上被人欺负的弱者,这令我觉得被曲解和贬低。对于受别人评价影响极大的孩子,家长的误解、不客观的评价也会使他们降低自我评价,导致自卑自闭的恶果。
最重要的是,父母还要经常表达爱和赞赏,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无规则的水听了赞赏的话会结成美丽的晶体,较嫩的花苗得到爱花者的呵护会结出绚丽的花朵。一句赞赏可能改变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激发他的表现欲。中国人不善于表达真实感情,也不习惯真诚赞美别人,对爱人、朋友、孩子都如此,《成长的烦恼》里父母和孩子之间经常互相说“亲爱的,我爱你”,《六人行》里朋友之间常常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你对我太重要了”,多令人羡慕啊,如果我的父母和朋友对我这样说,我会多感动和珍爱这份情感。
《家有儿女》不仅是暑期调剂,供开心一笑,我觉得电视机前的父母更应该认真看,因为做称职的父母需要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