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美国的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是新兴经济体和产油国的过剩储蓄大量流入美国,刺激了美国国内的消费,您怎么看待这种说法?
我觉得,这是美国方面的托词,次贷危机的深层原因来自于美国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深化政策,偏离了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道路,一味将金融神话。当初美国将房地产次级贷包装成一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债务,与其他低风险、低回报的债务打包在一起出售,采取了风险对冲的办法,使得评估时债务整体风险不高,结果现在欧洲、日本甚至美国自己都受此拖累。
金融衍生化使得金融市场变得复杂莫测,债券风险也越来越难评估,因此,当次贷危机扩大时,引起了市场的紧张和恐慌。金融市场就是这样,大家一恐慌,债券就卖不出去了。于是,美联储开始放松货币政策,连续降低利率,向有困难的金融企业注资,帮助它们渡过难关。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制止恐慌,重建信心。
中国在次贷危机中的直接损失有多少?
由于中国购买的次级贷的量不大,因此,次贷的直接损失和风险也不是很大。中国因为缺乏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博弈的经验,对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控制力还不够强,所以当初涉足较少,现在看来,因为金融领域的欠发达,反而规避了一些风险。
有人把次贷危机比作一场经济领域的地震,而这场地震的余震是一波比一波强,中国能在“余震”中幸免吗?
当房地美和房利美发出危机的信号,说明次贷危机已经扩散到了信贷市场,中国持有的3760亿美元的“两房”债券面临价值重估风险。但这不是最主要的,随着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一场系统性危机,美国政府为挽救本国经济出台的一系列措施才真正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的冲击。
美联储自2007年9月18日以来连续七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5%下调至2.0%,并通过直接贷款、开设定期拍卖工具和定期证券借贷工具等多种方式向金融机构注资,同时联合欧洲央行、加拿大银行、英格兰银行等五大中央银行向市场注资。但这些钱实际并没有使信贷市场的形势获得多大改善,反而增加了市场流动性。并且根据彭博的统计,美联储已经累计向美国货币市场注入2.58万亿美元的流动性,但是信贷市场仍然承受着较大压力。2001年,格林斯潘同样是通过频频降息,使美元像“直升机”一样到达人们的手中,造成了实际负利率,引发投资过热。
根据凯恩斯“货币周转速度”的理论,当债券等货币资产吸引力下降时,投资者会立即抛掉货币资产,换取实物资产。因此,当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市场动荡,人们对货币资产失去信心时,就会引发资本大规模地流向实物资产,套购未来有可能获利的实物资产,也就是会出现短缺而引发价格上涨的实物,那就是石油和粮食。金融机构转而把目光投向石油、粮食、黄金等领域,想以此弥补因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
一些金融大鳄不断向市场释放这些商品即将短缺的信号,在原油期货市场上,宣扬美国可能对伊朗开战、各大油田已经到达开采峰值、中印等新兴经济体对石油需求增加等消息,推高了人们对石油价格上涨的预期。金融市场实际就是一个心理的战场。当人们开始炒作石油时,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从去年8月起国际原油价格节节攀升的直接原因。你可以说这是投机,但投机决不是无缘无故的,它需要一定的借口。凯恩斯曾经说过,金融市场上的投资和投机有时难以分清。又因为石油价格上涨,美国大规模开发生物燃料,扩大了对玉米的工业需求,推高了玉米价格,并连锁性地推动农产品价格的全面上涨。
您认为这是造成国际原油和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吗?
对。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的能源进口国和原料消费大国,国际能源和粮食价格的攀升必然导致国内物价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此,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中国是一个出口大国,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上涨,必然导致产品成本上升,但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增长的幅度远远赶不上进口,这使很多出口型企业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因为我们在国际市场上没有议价权,我们的出口是受制于人的。
炒石油、炒粮食的后果是什么?会和炒房、炒楼一样形成泡沫吗?
会。炒石油、炒粮食,一方面使中国成了受害者,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泡沫——期货泡沫。这个泡沫又不像房地产泡沫、科技股泡沫一样可持续,它是与经济形势、人们的心理预期紧密相连的。现在美国经济下滑,全球经济也陷入疲软,如果中国经济也随之放缓,人们很难相信石油需求量会增加,原油期货泡沫破灭的可能性相当大。最近国际原油价格已经开始下跌,而且一旦下跌,很难止步,估计今年底将跌到80美元一桶。
人们会意识到这就是一个commoditybubble(商品期货泡沫),和housing bubble(房地产泡沫)、technologybubble(科技股泡沫)一个道理,钱往哪儿流,哪儿就形成一个泡沫。
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房地产泡沫到2001年科技股泡沫到现在的次贷危机,美国的经济在相当大程度上是依靠泡沫来支撑的,而每一个泡沫里都有外来资本的身影。这一次比上两次危机都严重得多,它动摇了人们对金融系统的信心。
可以通过加息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吗?
因为中美利差倒挂,中国的利率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美国。如果现在中国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利率,使得中美之间的利率差进一步加大,会吸引更多的“热钱”进来。“热钱”增多会抵消提高利率的效果,提高利率的初衷是限制流动性,却带来了更多的“热钱”,这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因为中国现在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如果用传统的提高利率等办法限制货币流通,不仅于事无补,还有可能使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现在与上世纪90年代通货膨胀情况不一样。因此,提高利率不仅不能有效缓解通货膨胀,反而可能惩罚了企业。企业借不到钱,就不能扩大投资,经济就要萎缩。低利率对于企业增长和经济扩张来说是好事。因此,目前条件下,加息不是对症下药。我们应争取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势头,尽量使经济增长率高于通货膨胀率。
只有在市场认为人民币不再具备升值空间时,来套利的“热钱”减少,才有加息的余地。而现在人民币具有稳定的升值预期,中国又不希望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因此不敢有加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