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信贷并非根治良药

2008-12-29 00:00:00张立栋
中国报道 2008年9期


  在愈发响亮的要求货币政策松动以缓解中小企业危机的呼声中,有关管理层保持相对理性的“冷血态度”是必要的。
  有人会问,如果能用资金输血来解决当下愈演愈烈的中小企业危机,那么,放松一下紧缩的货币政策为什么就那么难呢?
  问题在于,这样做是不可行的,暂时缓解的矛盾很可能给将来埋下更大的隐患。
  因为目前呈现出的所有关于中小企业的问题成因复杂,完全不同于以往,绝不是用资金输入就可以一劳永逸加以解决的。
  我们看到,今年初以来,处于中国经济发展前端的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屡有中小企业倒闭、老板卷款走人的事情发生;与此同时,内陆地区陷入经营困难、举步维艰的中小企业也不在少数。“解决中小企业危机”的呼声不断,而舆论普遍认为,融资难题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有人甚至建议松动货币政策,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
  那么,中小企业今天的问题仅仅是融资难吗?其实,它是多重危机的叠加,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任何貌似积极的干预措施都很可能招致不可预料的负面效应,顺势而为,平滑切入才是逐步化解危机之道。
  始自年初的中小企业危机,首先是全球经济步入下行轨道的体现。最新调查表明,全球五大经济体,四个已进入衰退周期。因此,单纯从需求角度而言,海外市场的疲软在事实上造成了订单的大量下滑,如果说大企业尚有实力可以维持生存,那些挣扎在微小利润空间里的中小企业则根本无法抵挡这样的袭扰,此为一。
  其次,在全球经济步入衰退周期的大背景下,全球性通胀也趁火打劫,“滞胀”让人们不堪其扰:摩根士丹利最近出台的报告表明,在190个被调查的国家中,有50个正在经历高达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最为关键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人民币汇率重估的过程使得中国产业结构必然要跟上全球产业转移的步调,步入或主动或被t9O9zbaISHR4sS3Hrqecww==动的转移时期。不幸的是,产业转型过程中最为痛苦的着陆期,正好和上述两种情形发生了重叠。
  三重乃至多重危机的叠加,中小企业首当其冲,在劫难逃。中小企业困局年年有,唯有今年最难过。
  但是,众多舆论探讨中,鲜有对中小企业结构的理性分析。人们更多地是笼统地关注他们资金链断裂可能带来失业问题,而并不去分析其结构。事实上,中小企业危机不能一概而论,明显听到的是,呼救声更多来自那些长期依靠低廉土地、人力、资本和资源的加工制造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由于资金流动的需求特点,在内外环境变化时更容易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境地,而服务型中小企业,事实上由于国内消费的增长而没有普遍呈现出所谓的“危机”。
  的确,在追求增长、人人思富的初期,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要素价格由于垄断等原因被长期扭曲,于是加工制造业理所当然地成为小本起家的第一选择,再加上地方政府单纯追求GDP的短浅目光,造成了中小企业结构上的不平衡,通俗地说,就是加工制造业占比远高于服务型特别是创新服务类企业。因此,尽管中小型企业占据中国经济半壁江山,但其结构相当扭曲。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货币还是财政政策,如果积极主动不加区别地扶助“中小企业”,势必造成用中国财政补贴国际消费者的不合理状况,结果就是这些企业愈是持续低水平发展,其对中国资源和国力的“抽血作用”愈加明显。难道要让这种状况继续下去吗?
  那么,为什么现在才需要狠下心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答案也正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中。经济大势虽不乐观,但仍有可资利用的地方,所谓因势利导,化不利为有利,比如通货膨胀,在资源、人力等价格上涨的时机下,正可以顺势解决中小企业转型大而言之中国制造升级的问题。背水一战,在通胀趋势环境中,以要素价格改革为契机,可以用最大限度的市场化手段让制造型中小企业放弃旧有生存模式。而紧缩的信贷和高企的CPI会更痛彻地迫使企业主另觅他途,如果此时政府能配合出台鼓励创新服务业的政策措施,那么,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产业升级的历史命题并不总是要付出伤筋动骨的巨大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