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票市场的价格一直高于国际成熟市场的平均水平,换言之,按照国际资本市场的标准,我国股票市场一直存在泡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股市泡沫还会一直存在吗?
基金制造股价“泡沫”
纵观各国的金融发展历史,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当一个国家在推行金融自由化的过程中一般会出现资产价格泡沫。
2005年以来,我国金融市场发生了急剧变化。首先是银行改革迅速推进,不仅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速,而且国有商业银行大部分完成了改制、重组与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大大提高,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层出不穷;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一日千里,2006年底,股票总市值是8万亿元人民币,到2007年10月底,总市值就超过了35万亿元;同时,金融开放迅速推进,不仅推出了QFII制度,而且推出了QDII制度,国内金融机构的外资持股比例不断提高。
我国金融市场正处在放松管制的阶段,在此阶段,我们看到了金融业的蓬勃兴起,同时也看到了资产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导致股市价格上涨的最直接原因是基金的超常规增长。有关统计显示,今年4月以来,仅仅6个月的时间里,国内基金业的成长迈过了3个台阶——基金资产规模从突破1万亿元,到超过2万亿元直至10月底的3万多亿元。而我国基金业资产规模从0到1万亿元的跨越整整花了9年的时间。可见,2007年基金业的发展之快!
基金资产快速膨胀的直接结果是蓝筹股的股价飙升,于是,我国股市诞生了世界上市值最大的地产公司(万科)、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和最大的石油公司(中石油)。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是基金制造了中国的股价泡沫。
在基金制造股价泡沫的过程中,有两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一是老百姓对基金的信任(更准确地说是迷信),二是监管者对基金投机行为的默许或纵容。
老百姓对基金的迷信源于对风险的不了解。大多数人认为基金是收益高而没有风险的,他们大多是抱着发财的梦想来投资的,这可能是金融自由化过程中的特有现象。
在股市上涨过程中基金市值迅速上涨,极大地刺激了投资者的神经,他们义无反顾地将自己的储蓄甚至养老金拿出来买基金。在这个过程中,如果监管者及时根据市场状况提示风险,并要求基金关闭申购窗口的话,就不会出现老百姓疯狂买基金,而基金经理疯狂买股票的情形。去年10月之后,监管当局关闭了部分基金的申购窗口,市场的投机气氛顿时消失,可惜这些手段的出台时间稍晚了些。
基金的危机
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投资者的无风险意识。他们可以因为预期高收益而疯狂购买基金,也可能因为害怕投资损失而疯狂赎回基金,如果出现大规模赎回现象,投资基金将面临极大的流动性风险的考验,股价泡沫将破裂,会给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冲击。如果说熊市导致了很多证券公司出现经营危机的话,那么这轮股市下跌可能会导致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出现经营危机。
第一个风险是经济风险。目前,我国有1亿多基金投资者和1亿多股票投资帐户因为大多数投资者都同时开深圳、上海两个股票交易账户,因此,折换成家庭户数约为8000万户左右,占城市总户数的比例超过30%。也就是说,当前投资股票和基金的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数的比例超过了三成,这些家庭本是我国消费能力最强的群体,如果股市长期走熊,他们的财富缩水,将严重影响消费。
第二个需要面对的问题是,这些投资者本没有承担风险的心理准备,许多人也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如果股市走熊,政府会面临一定的政治压力,从中石油高开低走后网上流传的很多歌谣就可以看出,一旦投资者大面积、长期亏损,社会舆论压力将会十分沉重。
第三是金融危机的风险。当老百姓将钱都放在银行时,风险是可控的,至少新中国成立近60年来银行被挤兑的事件还很少发生。但如果老百姓的钱很多到了基金公司手里,风险就难以控制了,当股市发生大的波动将容易引起基金的赎回风潮,而基金的赎回必将对股市产生重大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