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仍然在进行之中,奥运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国内现代化研究领军人物,行走于中南海与《大国崛起》之间的钱乘旦先生,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多次向记者这样强调。
两千年来,我们一直拥有与众不同且引以为豪的文明。这一文明在哲学、文化、艺术、技术发明、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十分先进。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从辉煌的地位上跌落下来,艰难度过了一段纷扰不宁的近代历史。如今,经过几辈人的奋斗,我们成功地举办了一届让全世界为之赞叹的奥运会,同时也欣喜地发现,全世界越来越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于是,我们开始习惯在无数闪光灯前微笑。但微笑只是一种开放的心态,不想仅仅停留于此的话,就需要思考一我们现在的位置,今后我们如何走?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钱乘旦先生。
用现代文明的手段来表达传统文明的精华
2008年8月8日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以精妙的艺术演出和新颖的文化创意表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精华与现代文明的交接。请问,您对其中哪些片断印象最深?
看完奥运会的开幕式感觉很成功。开幕式在一开始就很震动人心,2008面缶的敲击相当震撼。缶是一种古老的器具,它在史前就已经作为先民们的生活用品(陶制的缸)出现了,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打击乐器,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记载。所以,这样一种古乐器搬上舞台,马上使人感觉到一个悠久文化的厚重感。可以假设:如果是2008面鼓的话,就很难表现出这种厚重。但应该注意的是,这些缶不是古代原形的缶,它既保留缶的古老特征,又加上现代高科技手段,成了现代形式的缶。
四大发明部分构思都很巧妙。首先铺开一个画卷,然后引出造纸术、汉字和水墨画,这些都是典型的中国传统;但在画卷上作画却巧妙地使用了现代舞蹈,传统与现代奇妙地结合。可以设想,如果用写真的方法表现中国书法和绘画,例如让一个人用大毛笔在纸上画画,这也是可以的,但与现在的效果就完全不同了。印刷术的表现也是一样,运用了光、影、立体、平面、造型等这些非常现代的元素,抽象地表达传统的中国文化。
“三千弟子”诵读《论语》给我的印象很深。儒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这个主题本身就可以凸现中华文明的精髓。“三千弟子”穿的是具有传统意蕴的服饰,表演的是大型团体操,舞蹈动作却又是地道中国的,体现着儒学中“礼”的风韵,这是一个出色的创意,再一次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巧妙结合。
不难看出,策划者希望用现代手段来表现传统文明,这个理念是深思熟虑的,非常值得肯定。奥运会开幕式在传统和现代的有机结合方面表现得相当出色。
一种文明的价值体系不可能一经出现就永久保持不变,它需要与时俱进
这样一个“很中国”的开幕式之中。充满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儒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认知过程?
儒学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核心,是传统价值观的经典表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凝结。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儒学一直起着支柱作用。
世界上,任何一个成体系而又保留下来的文明都要有两根支柱:一是有形的支柱,即国家;另一个是无形的支柱,即精神方面的价值观体系,对多数文明而言,它表现为宗教。但在中国不是宗教,是儒学。
许多人常说,中国人不是宗教民族,缺失宗教感,原因是在我们的文明中,儒学取代了宗教的作用。中华文明具有世俗的、人性而非神性的特征,这也是因为有儒学。儒学在中国乃至东亚都起着无形的、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最古老的文明,这同样是因为有儒学。儒学在几千年中多次受到冲击,但始终没有被冲掉,相反,佛教等外来思想被改造了,渗入了儒学的理念。可以说,儒学支撑了东方文明的存在。
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受到外来的冲击和压力太大,而且长期找不到应对的办法,传统的思想价值体系未能解决面对的问题,导致中国人开始反思,最早是在器物的层面、经济的层面,然后到制度的层面、国家的层面,最后进入了思想的层面、精神的层面,开始对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孔子学说产生怀疑,到20世纪,终于对儒学进行全面的否定。
客观地说,传统儒学在近代以来,对抵御西方的冲击和侵略没能发挥作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通过很多方式,想了许多办法,一次次去尝试适应新的局面,抵御外来侵犯,但都失败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被迫走向思想方面的反思,对儒学加以否定,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我认为,那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也是伟大的社会解放。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是不得不走的一步。当时:辛亥革命把帝制都推翻了,国家制度出现了根本的改造,亘古未有;但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这迫使人们去思考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体系问题,也就是反思儒家思想。像鲁迅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就体现了这种反思。人们开始认为:阻碍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是儒学传统。从历史的角度看,“打倒孔家店”是合理的、必要的,是时代的要求。
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抵御西方侵略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作用?是因为它没有能适时而变、跟上时代步伐。任何文明的价值体系都不可能一经出现就永久不变,它需要与时俱进。以儒学自身为例,它在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次变化,从孔子到孟子,到董仲舒,到朱熹,儒学都是在变化的,它在不断地适应社会的需要。但近代以后,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非常僵死的意识形态,它和皇权政治结合在一起,窒息了中国的活力。儒学没有能够对近代中国所面对的困境提供解决办法,因此,先进的中国人要把它抛掉就成顺理成章的事了。
现在,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革命和摸索,中国已经走出困境,重新步入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舞台上一支重要的力量。面对新的形势,在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从中寻找对现代化有益、对建设现代化国家有益的成分,就又是一种时代的需要。所以这是一个“对反思的反思”。
传统文化中有利于现代化需要的元素,我们应当提炼出来加以发扬
您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今天的发展有无意义?
对儒家思想重新进行思考,探讨它对现代化建设可以发挥什么积极的作用,这的确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
现代化过程中,社会变动很大,但传统的东西不可能完全消失,它总会以各种形式浮现出来,要么成为现代化的阻力,要么成为现代化的助力。我们要做的,是克服阻力,发扬助力,这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扬”和“弃”的标准是很容易确定的,就是:凡符合现代化需要、符合现代文明需要的就应当提炼出来加以发扬,反之应扬弃。
传统文化对构建现代国家和现代社会是可以有帮助的,前提是它需要经过现代的改造。 “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上,抗拒改造,所以遭到了否定。现在,我们提炼传统文化中有益的部分,前提仍然是对传统文化进行改造。
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有可能为现代文明服务,但这不是必然的,也不是绝对的,中国的经历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传统文化要经过改造才能为现代文明服务,这一点不可忽视。这就是我在回答你关于奥运开幕式问题的时候,为什么特别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结合。你想,一个缶,如果把古代陶土做的大缸拿出来敲,2008个缸,大家是什么感觉?所以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发掘、辨别和改造。
传统文明需要现代化,西方文明是被改造过的
传统文化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有何作用?
首先,它不能站在时代的对立面上成为发展的阻力;其次,它必须接受现代的改造,这样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发挥作用。
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明是经过改造的。比如基督教,基督教在西方文明中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它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儒学。但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它一直是跟着往前走的,不断在改变自己,变成现在这个样。近代早期,宗教改革是一次巨大的变化,新教分裂出来,按韦伯的说法,变成了适合资本主义发展的思想意识。但其实天主教(旧教)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变得能够接受社会变革,至少不起阻碍作用,今天的天主教会和几百年前的天主教会是完全不同的,它经历了现代的改造。所以,基督教(包括新教和旧教)的改造在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起到了正面作用,这使它没有遭遇东亚文明的困境。我想,如果我们要谈论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基督教的变化是一个先例。
但当前很多人对儒学的思考基本上停留在表面,考虑的是它的形式,而未深入到价值的层面上;另一些人去玩赏它过时的方面,那些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儒学中很多东西经过现代改造、赋予现代的内涵,是可以和现代社会契合、为现代社会服务的,比如“仁”的概念,这是儒学中一个核心的概念,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是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的,用现代的眼光看,这是儒学的高明之处;而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不是很能为现代社会服务吗?但要把其中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内容去掉,即“人”的等级秩序、等级社会的观念;要对它进行现代的改造,把“平等”作为原则和出发点。我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传统文明需要现代化,经过改造的传统文明可以、并且才有可能为现代社会服务。不剔除等级观念的“仁”,是不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
在“学习”对象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大和小、强与弱的问题
近期,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的一篇文章中提到“中国将不必再向欧洲学习,而欧洲不久却必须向中国学习”,您对此是如何看?
那是人家的说法,我们自己不这么想。通常我们对“学习”这个词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是不行的人向行的人学习。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并不区分谁比谁行。所以,我们说向别国学习,不能只把眼睛盯着大国、强国,其实小国’也有东西可学,比如斯里兰卡是个小国、穷国,但它能实行全民医保,这可不可以学?其次,学习不仅意味着学别人的长处,也要从他的失败和挫折中学习,引以为戒。
因此,在“学习”这个问题上不存在大和小、强与弱的问题。我们永远要向别人学习。
完成现代化要经过三个阶段
您一再强调现代化是一个过程,我们如何认识这个过程?
看看所有国家的历史,可以知道,现代化有三个阶段:
第一是准备阶段,准备条件,这些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素质等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现代民族国家,即一个独立的、统一的、以民族为基础的强大国家的出现。
举西方的例子:英国为准备条件经历了两百多年(从都铎王朝建立到光荣革命),之后,英国率先步入现代化。法国经历两百多年(从波旁王朝建立到七月革命),此后它全面进入现代化。德国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基本具备条件,而在此之前,它一直落后于其他欧洲国家。
第二个阶段是快速变化的阶段,现代化全面启动,其中不仅包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并且包括其他方面的快速变化,比如社会结构的变动,心理因素的变动,价值取向的变动,行为方式的变动,文化的变化,生活的变化等等。
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进入速变期,直至1850年工业革命完成而告一段落。国家在这一阶段中经济发展很快,即所谓“起飞”;社会变化也十分显著——各种各样的新现象、不断涌现的新的利益集团、不同的利益诉求等等。总之,整个社会的转型变得显而易见。法国和德国也经历同样的阶段,但越是后发国家,由于加速度追赶的原因,这个阶段也会变得越来越短:法国是从1830年到19世纪末这段时期,德国更短,从第二帝国到20世纪上半叶,大约只有半个世纪。
第二阶段使整个社会变得和原来判若两人,但短期内的剧变一定会留下许多后遗症,沉积许多问题,造成严重的社会对抗和不稳定现象,例如英、法都经历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德、日则走上法西斯道路。这就需要调整和完善,于是现代化进入第三个阶段——调整和完善的阶段。这样我们看到:英国在1850年以后在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力图解决第二阶段留下的问题,如社会不公正、贫富差距、行政效率低、司法制度不完善、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环境问题和住房问题等等。通过调整,化解了许多社会矛盾、完善了国家制度,创造了较为和谐的社会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民的生活质量。在英国,这个过程直到二战之后才完成,法、德的情况也差不多。
第三阶段是一个调整和完善的阶段,我们可以把它叫做“高级现代化”。
奥运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很多
您认为,中国现代化现在处于什么阶段?北京奥运会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地位如何?
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准备阶段的晚期,但这个阶段直到1949年才最终完成,如果从1840年算起,整整一百年,还算快的。以后进入速变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特别是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也基本完成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看,这个速度也是很快的。
现在应该要进入第三个阶段了,也就是一方面继续发展,继续经历快速的变化,但同时需要调整、巩固、提高,所以奥运之后,我们需要做的事还很多。现代化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所有国家都会经历三个阶段,中国也不会例外。
至于奥运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我觉得是很重要的,它是一个标志,说明中国现代化取得的成就,也说明世界对这些成就的承认。在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中,也有类似的标志性事件出现过,表明它们的现代化成功。
举一个例子,英国于1851年举办世界上首届博览会,刚好发生在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交接的时候。当时,英国在世界上的实力已无人能够匹敌,但因快速发展而遗留的问题却十分突出,所以它不得不进行一系列调整,1851年以后就出现了这种情况。法国在1889年也举办一次世博会,那也是一次标志性事件。中国在2010年也将举办世博会,奥运和世博会,共同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但我们只能把这些成就看作是开始,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处在现代化过程中。
超越西方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的发展阶段有共性,这是否意味着后发展国家的现代化是先行国家的简单翻版呢?
西方国家虽然已基本完成现代化过程,但他们的社会仍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比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物质主义、人际关系冷漠、商业气息渗透到一切领域、人的价值异化等等。这些都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众所周知的症结。
那样一个现代社会,我们是否满意?我想西方有很多人对这些问题也是不满意的,希望能够改变。我觉得,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超越西方,创造出一个比西方更理想的现代社会,不应该认为:别人有那些问题,因此我们也应该有。我们学别人,也包括从别人的缺陷中寻找教训,避免别人出现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创造出一个比西方更优越的现代社会,避免了西方所犯的错误,解决了西方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对世界现代化最大的贡献。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不要做西方那样的大国,这里的意思是:要超越它,创造更优越的现代社会。如果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探索出一条让世人更满意的道路,那是不是更好?因此,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奥运是一个标志,既是过去伟大成就的展示,又是未来新的工作的起点。
中国现代化仍然在进行之中,需要我们更大的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