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剧院;“盛宴”还是“灾难”?

2008-12-29 00:00:00刘梦羽
中国报道 2008年11期


  花巨资建大剧院,究竟是一场“文化盛宴”还是“文化灾难”?这是摆在众多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高文化软实力”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为整个国家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热情,前所未有地高涨,但不可否认,某些地方政府对“文化软实力”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一些“误区”。
  豪华怪异的剧院“建设风潮”,便是一种最典型“误读”。
  
  “文化软实力”的“硬伤”
  
  2009年,工程总投资超过10亿元的广州歌剧院将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号称是继中国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之后全国第三大歌剧院。
  这座歌剧院总用地面积约4.6万平方米,包括1800座位的大剧场,4000平方米的前厅和休息厅,25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及其他设施。歌剧院采用钢-钢砼混合结构,预计用钢量将超过12000吨,相当于中国国家大剧院穹顶用钢量6750吨的两倍。
  这座歌剧院,不仅投资巨大,而且设计“新颖独特”。
  2002年,广州歌剧院九大设计方案向市民公开展示,曾在社会上引发了一场“地震”。
  参赛单位大多是世界顶尖建筑设计单位——既有开创建筑解构主义流派的鼻祖,也有美国古根海姆展览馆的设计者,而两家中国设计单位也不逊色,北有设计人民大会堂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南有南越王墓博物馆设计者华南理工建筑设计研究院。
  “广州歌剧院的九大方案,个个代表了世界建筑最前卫、最顶尖的理念。”广州市规划局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经过激烈角逐,歌剧院最终确定由世界著名设计师扎哈·哈迪德(英国)主持设计,位于珠江新城J4地块。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砾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
  也有市民形象地称它为“沙漠之砾”,也就是“沙漠中的小石头”。
  如此造型的歌剧院,是改变了城市的文化形象,还是会强化“文化沙漠”的印象?
  有时候,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也可能铸造出城市的一处“硬伤”。
  广东省深圳市拥有三座美术馆——馆内藏品和周围环境称得上“完美”的艺术瑰宝——辛辛苦苦办的展览,却面临“请市民免费参观都没人来看”的尴尬处境。甚至有一些市民把车停到关山月美术馆的停车场,只为到附近的莲花山去游玩,却不屑看一眼为他们敞开大门的当代美术杰作。
  谁知道,广州歌剧院的命运,会不会和深圳的美术馆一样?
  无独有偶,在中国经济最活跃的省份,浙江省的“文化投资”如火如荼,一个省有42家“大剧院”,堪称全国之最,而舞台艺术的繁荣也能堪称全国之最吗?
  今年年初的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刹住剧院建设奢华之风倡导文化建设勤俭节约》提案,通过调查显示。2003~2005年建设的剧院,实际业务用房面积占有率分别为54.02%、45.29%、52.25%,仅为剧院面积的一半或不到一半。剧院的主要面积被会议接待场所和装饰豪华的公共大厅占据。还有一些地方举债或贷款建设豪华剧院,造成财政负担过重,难以维持剧院正常经营,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全面、健康、均衡发展。
  随后,媒体刮起一股鞭挞“大剧院奢华”的旋风。
  但是,舆论并没能阻挡地方政府投资建大剧院的冲动。投资16亿元的重庆大剧院、投资10亿元的成都歌剧院……还有众多大剧院在政府的规划中、设计师的图纸上,迅速地生长起来。
  还有一些大剧院,没有为城市文化添色增彩,反而成了城市文化的破坏者。
  宁波大剧院、绍兴大剧院这些光亮奢华的大体量建筑位居文化深厚的古老城市之中。据说,不少专家从此经过,建筑大师摇着头出来,而文化史学家则是哭着出来的,他们为正在遗失文化魅力的神韵古城而惋惜。
  据悉,文化主管部门正在组织专业研究人员制定《中国剧场标准体系》(下简称“标准体系”),将于年内推出。标准体系包括“剧院分类标准”、“剧院的基本功能配置规范”等,着重针对“奢华剧院”、只重形式不重内容的剧院建设风潮而制定,之后陆续颁布的标准将对剧院建设的主要目的及剧院的本质都给予清晰界定,规范的对象直指政府投资的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剧院。
  “过去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十七大以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让这种思维模式得以改变。经济是基础,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终极目标,当基本的经济问题解决以后,应该回归到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本来面目,要把文化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国民素质与文化软实力的休戚关系,正确认识政府投资兴建剧院的真正用意。虽然目前文化主管部门对大剧院建设无法做到刚性的文化管理,但希望通过《中国剧场标准体系》有所改善。”全国剧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闫贤良说。
  
  大剧院何以成“烫手山芋”
  
  杭州市政府投资7亿元建设的杭州大剧院,坐落于被称为“杭州外滩”的钱江新城南端。实际上,这座国内一流的剧院,却没有多少市民问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座剧院距离市区太远了。
  事实上,杭州市政府当初选址于此的初衷,是带动钱江新城周边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因此,这座本应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大剧院,沦落成单纯的“地标”。
  可是,2005年至今,尽管每年有来自财政的补贴,杭州大剧院只能勉强度日,目前的演出根本无法承担整个剧院的运营费用。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这座剧院正在寻觅经营承包单位,把本该承担起公共文化服务之责推卸掉,将经营委以他人。
  中国有多少大剧院为建设而建设,到真正要发挥公共文化作用的时候,却因为运营成本的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手上的“烫手山芋”?
  今年8月26日,河南艺术中心与北京保利剧院管理有限公司正式签订合作协议,河南艺术中心的运营管理将全权委托保利公司经营管理,协议的首阶段托管期限为6年。
  这座投资近10亿元,由1800个座位的大剧院、800个座位的音乐厅和380座位的多功能小剧场以及美术馆、艺术馆5大部分组成的河南艺术中心,从此改变身份,成为企业营利的工具。
  片面强调规模和设备的大剧院,就像是一个烧钱的巨无霸。对于那些在建设之初对成本和经营没有详细规划的地方政府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财政负担。但是,盲目地将这些大剧院交给企业来进行市场化经营,无疑是一个更大的“误区”。
  “我们不反对中国剧场的经营形式多样化,但地方政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建起来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大型剧院,并不是娱乐性场所。它是政府文化职能的一部允要承担起文化建设的义务。”闫贤良对本刊记者说。
  上海大剧院是全国剧院中经营较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选择一些非常有针对性的演出,特别是那些适合上海市民的艺术修养、适合上海本地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内容的演出。与此形成反差的是,一些地方的大剧院建成后,没有对本地的舞台艺术繁荣发展有所促进,却成了纯粹的消费性娱乐场所或赚钱的工具,这是政府投资兴建剧院的误区,更是政府文化建设的错位。
  这也是剧院研究专家们最担心的。
  政府花纳税人的钱建的大剧院,却成了企业的赚钱工具。企业往往不会为剧院的艺术主体的发展考虑,只在乎哪些节目票价卖得高,哪些生意能赚钱,不会潜心研究舞台艺术,更不会关心当地的民族艺术复兴。
  —方面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对剧院“只生不养”,地方政府的这种缺位和不负责任,将给大剧院乃至剧场文化造成生存障碍。
  
  大尉院的根基
  
  为什么要建大剧院?
  在政府文件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打造城市品牌”的表述比比皆是,可这多少却与大剧院的功能产生了错位。
  专家认为,一般的大剧院,特别是政府投资建设、属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剧院,应该承担三种功能:第一,舞台艺术演出,是剧院的主要功能。因此,剧院既不是电影院,也不是大会堂,它是一个专门为舞台艺术表演的场所;第二,藏品功能,即保藏剧院的艺术历史和当地的民族艺术历史,这是剧院对舞台艺术的公共服务的责任;第三,研究功能,即研究当地文化和舞台艺术的关系,传播那些有益于当地百姓和地方文化的舞台艺术。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来看,一个好的大剧院,这三种功能应该均衡发展。事实上,国内大剧院承担起后两种功能的少之又少。
  “不注重节目研究和剧院经营研究,单纯为演出而演出的剧院,很容易引起节目源‘引进风潮’。如果剧院成了文化殖民地,这可能给多样化的地方文化发展造成破坏,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难。”闫贤良对记者说。
  当然,国内也有一些地方在文化观念上比较先进。
  在安徽省安庆市,政府曾经计划投资建一个大剧院,后来请专家调研后发现,无论从财力还是观众人数来看,建设规模大、设备—流、功能齐全的大剧院都是不适合当地文化需求的。由于安庆是黄梅戏的发源地之一,安庆市决定建设一个专门的黄梅戏剧场,从戏曲演出的角度出发控制其规模、设施,这不仅节约了成本,而且大大提高了剧院的使用效率,也为地方黄梅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最好的舞台。
  可见,大剧院生存的根基,更在于地方政府对本地文化的研究、引导和推动。这些文化决策者首先要转变观念,要研究本地剧院应该经营什么文化内容、演出什么节目、对当地文化和民族文化应该充分重视。
  唯有如此,大剧院才能真正延续一座城市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