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11期


  近几天,我读了第10期《中国报道》之后,对其中“三十年三十人”这部分内容感触尤其深刻。该文通过对这三十年里若干代表性人物的回顾,使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这些年来中国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变迁。从上世纪80年代的个体户年广九、国企改革先行者步鑫生、华西村村官吴仁宝,到90年代以海尔、联想、万科、新东方等一系列行业龙头的老总,再到21世纪里仰融、陈久霖、顾雏军这些成就与争议并存的风云人物,短短几十页的文字便向读者呈现了三十年变迁的脉络。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展望未来,尤其是在今天这样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和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未来几年,我们将面临更多的冲击、震荡、变迁,正是因为如此,之前三十年的历史更能够给我们以启迪。
  上海 贺 林
  
  至于最近的楼市新政,我个人不大看好。因为可以想到的政策工具除了银行降息、放松信贷和地方政府直接向企业注资等办法外,并没有真正足以提振潜在购房人的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的方案,这样做,非但不能拯救逐渐下坠的楼市,相反会造成从中央到地方更大规模的财政缺口,也会为未来的超级通胀埋下可怕的伏笔。
  我完全不否认现在政府“保增长”的决心与诚意,但我认为,’目前政府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建立基本失业保障体系,做好贫困人口的救助工作,特别是要救助好那些产业调整浪潮中失业的农民工与大学生,从而在根本上维护好社会的稳定,只有使这些人有了基本的消费能力,才能为中国的经济转型和下一波增长周期创造需求条件。我估计,真正惨烈的地产变局将出现在2009年二、三月间,因为二、三月是地产销售的清淡期。至于未来的房价,我认为,房价将长期保持低位运行,2007年年中的价格在5~10年内难以再现。
  上海 芮 刚
  
  第一次看到《中国报道》的时候,觉得刊物内容和名字非常贴切。《中国报道》关注的都是中国经济走向的大事件,内容既具有一定权威性,又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美中不足的是,有的文章比较深奥,作为非经济专业人士的普通读者,阅读起来颇感费力。而第十期《中国报道》让我眼前一亮,封面“先行者1978-2008”——改革开放三十年在经济领域很有影响的三十个人——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他们的辉煌、沉寂、命运跌宕,一一展示出来。既让人感叹三十年时光的转瞬,又让人心底充满了对三十年中国巨变的感悟。这种人文关怀,这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即是一本有着高尚追求的刊物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欣喜的是,《中国报道》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尝试和努力。希望这种“简约但不简单”的文章能越来越多。
  山东 古一民
  
  我家住的小区位于城市的主要街道,这几年,居民们经常抱怨备受城市建设之“苦”。道路经常地建设修缮,本来就不宽的街道一到上下班高峰就堵得水泄不通。大家都戏谑地称那些工人是“扒路军”。北京奥运会之前,这种大兴土木的行为终于暂停了,可好景不长,奥运会之后,很快又开始重新更换人行道的砖。“我家马路常打开,开膛破肚等你来。”邻居家小孩儿用歌曲新编唱出了大家的心声。看了《中国报道》独家策划的“三省中国‘效率’”,感触很深。我们的城市,在父母官的手中,是建设还是破坏,其实老百姓都是心知肚明。但是,要从根本上杜绝城市的重复建设,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设计,并监督相关负责人。
  江西 陈雪冬
  
  读了贵刊第十期《审计风暴何时大功告成》一文,感触良多。我们关心的是:在政府审计模式下,如何有效防止国家某些部门违规挪用、挤占甚至是贪污财政资金等不良现象再发生?以前,审计署掀起的“审计风暴”,是我国在廉政建设方面加大力度,透明度不断提高的一种表现。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审计署的“点名”、“部分点名”,但某些部门还是“屡教不改”。说明这中间还是存在问题的。当然,真正要消除这些现象是需要时间,但是,一些从根本上解决体制和机制上问题的措施应该要陆续出台,这样才能给翘首以盼的群众信心。
  湖南 毛晓云
  
  近期媒体报道的内地输港鸡蛋查出含有三聚氰胺,这让我颇有感触。奶粉、奶糖、鸡蛋并非孤例,只不过是一场前奏,“食物炸弹”随时可能出现。
  在监管一杯牛奶和鸡蛋时,中国内地有四大体系在起作用:《产品质量法》、《食品卫生法》等构成的法律法规体系;多部门各有分工形成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现有乳与乳制品的认证主要包括体系认证和产品认证,其中为主的体系认证包括ISO体系、GMP(良好生产规范)、GAP(良好农业生产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等;数以千计的通用食品相关标准以及250条左右的乳品相关标准构成的国家标准体系。
  在四大体系中,饱受诟病的焦点之一就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谁为食品安全买单?但令民众欣喜的是,政府已经高度关注这个问题。我相信,食品安全问题一定会得到妥善解决。
  南京 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