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上花园

2008-12-29 00:00:00
中国报道 2008年11期


  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厦岛,对太武以增辉。——南普陀寺某联
  
  溯源
  
  传说中,古时的厦门一带白鹭成群,所以,这里别称鹭岛。
  唐代初年,有内陆人迁往厦门岛,拓荒垦殖。唐大历年间(公元766-779年),厦门岛地名称为“新城”。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岛上始筑城墙,周围425丈,高1.9丈,名为“厦门城”,“厦门”之称自此始载入史册。
  明嘉靖至天启年间,岛上民众曾英勇抗击倭寇的骚扰和荷兰殖民者的侵略。明末清初,郑成功以厦门为主要根据地抗清复明,厦门有别名“思明”,即出于其时。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厦门设立海关。
  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中,厦门成为清政府被迫对外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遗落岛上的异国建筑群,至今风情万种。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设厦门道,1912年成立思明县,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35年4月,设厦门市。
  1949年10月,厦门解放,厦门市人民政府成立。
  
  轨迹
  
  1980年8月底,国务院关于设置经济特区的方案经全国人大批准。同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厦门经济特区。筹备一年多后,1981年10月15日,厦门经济特区在湖里出口加工区正式破土动工。
  百万厦门人开始白手起家。
  上世纪80年代初的厦门,电灯不明,道路不平,电话不灵,自来水供应要排队,没有一个万吨级泊位,年度生产总值仅6亿元多,财政总收入不足2亿元,外贸进出口额刚过1亿美元。
  完善基础设施成为时任领导者的首要关注点。
  城市规划为先,目标清晰:建设海港风景城市。筹措资金随后,思想解放:利用科威特政府贷款2100万美元修建高崎国际机场,首开地方举外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之范例。
  基建之外,全面引进港资、侨资、外资,至1983年底,厦门引进三资企业项目22个,实际利用外资794万美元,对外开放的特区形象雏形初现。
  1984年2月,邓小平同志亲临厦门经济特区视察,随后指出“厦门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岛搞成特区”。
  厦门经济特区由此从湖里2.5平方公里扩大到全岛131平方公里。
  1985年,国务院颁发《关于厦门经济特区实施方案的批复》,明确要求把厦门建设成为以工业为主,兼营旅游、商业、房地产的综合性、外向型的经济特区;1988年,国务院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其相当于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从金融体系建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到国有企业税利分流改革,土地及劳动力市场培育,再到推进外贸体制改革,把农业推向市场,厦门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一路先行先试。
  1994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厦门时指出,在与台湾的经济合作和贸易往来上,厦门的优势无可取代。
  “以台引台、以侨引台、以港引台”成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策略。
  1984年,厦门出现了第一次外商投资的热潮。1989年,厦门成为台商投资的热点。
  经济特区一台商投资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的经济开放格局,在全国独厦门一家。
  10年创业艰辛。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厦门城市综合实力名列全国50强第10位,并进入全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行列。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巡”讲话,厦门新一轮改革开放亦应时而生。大力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经济特区、保税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台商投资区、出口加工区建设,厦门逐步成为国内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
  亚洲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台海危机,“远华”特大走私案,“非典”疫情,强台风特大自然灾害……跨越诸多困难和挑战后的厦门,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分别达到10064L元、2099qL元和209亿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9.5倍、17倍和21倍。
  同时,与高雄集装箱试点直航、厦金客运直航、厦门航点两岸包机直航,以及开办五年期台胞证办证中心和赴金门旅游业务,厦门成为台湾同胞进出祖国大陆的“黄金通道”。
  2006年1月14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厦门经济特区视察,强调指出“凡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凡是对维护台海和平有利的事,凡是对促进两岸交流和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
  在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两方面,厦门的跨越空间还很大。
  碧蓝的海峡西岸,“一环数片、众星拱月”的这个现代化城市宛然耸立。有本地人说,厦门多少有点像上海和广州,偏于东南一隅,都是中国近代史上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与海外或南洋关系密切,现代、外来及经济文化相互交织。
  与西安、太原、南京、武汉这些大哥大姐相比,厦门既非古都名邑,也无深圳等新兴城市的“明星之姿”。这个在中国古代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海港城市,如今依旧安静、清洁、温馨、精致。
  厦门,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
  
  关键词
  
  “钢琴之乡”
  从厦门市区乘坐轮渡到鼓浪屿,靠岸后,迎面就是“钢琴式”的码头。
  这个当年列强贩卖劳工的启航地,早在19世纪中期就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海上花园”,如今琴音扬逸,被称为“钢琴之岛”。
  最繁密之时,鼓浪屿的钢琴曾有500架之多,居全国之首。
  岛上第一架钢琴为菽庄花园的主人林尔嘉所有,时间是1913年。
  随后近百年,钢琴走下教堂圣殿,进入寻常百姓家,现在平均十几户人家就有—架钢琴。
  从鼓浪屿走出了众多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和音乐家,如周淑安、李嘉禄、殷承宗等,周淑安(1895-1974)还是我国第一位女指挥家。
  
  “六一散步”
  2007年6月1日,尽管厦门市政府已在前日宣布暂缓建设争议巨大的“海沧PX”项目,上万厦门市民还是如约在市政府门前“温和散步”,表达对此项目上马的质疑与不满。
  2007年6月7日,厦门市政府宣布,“海沧PX”项目的建设与否,将根据全区域总体规划环评的结论进行决策。
  《南方周末》著名评论员笑蜀称此“散步”为“史诗般的壮举”:
  “在事件全程中,我们见识了厦门市民强烈的公共精神,见识了以中产阶层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崛起。他们的崛起意味着人民已经长大,意味着市民时代正在到来。如何把民间内生的力量引入公共治理,用以重建秩序,正是当下中国的一个重大命题。”
  
  “望归亭”
  胡里山炮台在厦门岛东部、厦门大学附近的胡里山上,始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鸦片战争中被毁。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当地政府募得白银10万余两重建,历时5年重建而成。
  炮台依山临海,视野宽广。炮台用花岗石条建造,并以乌樟树汁和石炭、糯米拌泥沙夯筑而成,十分坚固。炮台后山岩石上有明隆庆六年(1572年)的七绝诗刻,为厦门现存最早的诗刻之一。
  直到1984年,胡里山炮台才对外开放。站于其内“望归亭”上,但见海波苍茫,台湾金门、大担、二担等诸岛,隐约可望。如今,早已硝烟散尽英雄去,而隐隐涛声似乎仍在忧伤地吟唱:
  四周海茫茫,海水鼓起波浪,台湾是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