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农村建设需要一个较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其提供大量的资金及其它较全面的金融服务。在我国农村地区,虽然金融生态环境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制约,存在的问题依然不少。本文基于对当前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完善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肩负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好、商业评级高的地区,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权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就会有更多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是农村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生态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表现为:一是有利于为金融业发展营造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国家制定完整的从业制度和扶持政策,以及强有力的约束条例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有利于加快和完善与农村金融相关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为债权人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三是有利于建设和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二、农村现存的主要金融生态问题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垄断色彩浓厚。在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缺乏涉及农村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大幅度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业务范围大量收缩,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 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军”,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事实上的垄断者,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形成必要的竞争,只能是一个没有活力、低效率、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金融市场。
第二,农村资金流失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突出。改革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并将农村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据统计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约为2000亿至3000亿元,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使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大部分变为由“农村向城市输血”。而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以来功能定位不明,产权不清、机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粗放式管理等都决定了其在支农信贷方面难有较大作为,加之农信社追逐利润动机,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净流出农村,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形成了较大的供求矛盾。
第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水平不高。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多种完善的金融服务为其服务。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较为欠缺,农村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多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无法在农村地区运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服务设置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被大量裁撤,在地域广阔的农村集镇,网点分布很少。二是服务方式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缺乏多功能性的现代银行业务。三是服务手段落后。如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银联卡、PC机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使用。
第四,农村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由于农村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环境普遍较差,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以农户为主的债务人法律意识淡薄,故意逃废债、躲债、赖债和骗取贷款等事件时有发生,但由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失信者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另外,由于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社会信用文化缺失,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远未形成,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壮大亦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前提。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长期出现不足,造成农村发展水平的层次不高。近年来,农村经济虽有了迅猛发展,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而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却压缩了农村金融的生存空间,隔断了资金向农村的注入渠道,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步伐。
此外,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缺乏,在人员构成中的近亲繁殖严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较缺乏,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无法发挥,这些因素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第一,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多的需求,而金融机构始终是农村金融生态的建设者和支持者。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过程中,要通过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来提高金融支农能力,是成功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进金融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为信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借贷服务,还需要具有投资、理财、保险和多种方式融资等金融服务,需要有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与之相适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应该与金融产品创新结合起来,确保对金融产品的研发投入是关键。
第二,构建一个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要求,也是农村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构建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增加农村中的金融竞争主体。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包括: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原来已退出农村市场的商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要进一步发挥,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同时加快商业改革的步伐;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非正规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共同构成农村金融体系。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平台。要求金融管理当局加强业务监管,完善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又要为某些金融活动提供特殊的保障(如加快农村民间金融保护方面的立法),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充满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的最直接体现,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是优化信用法律环境。建议立法机关加快金融立法步伐,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担保法》,出台《强制执行法》、《合作金融法》等法律,明确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优化信用道德环境。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水平作保障。政府要以提高行政公信力为核心,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树立信用道德的时代典范,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以正面宣传,发挥模范的作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
第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村金融生态基础。经济决定金融,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通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提出的金融需求越多,从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增大投资的力度,要做到政策有保障、资金有保障和技术有保障,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要把现代科技转化为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农村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金融生态提供经济基础。
第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业务水平是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新趋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创新探索:一是加速探索开发中间业务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探索创新信贷产品。探索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动产担保贷款、互保联保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等新的贷款方式。三是探索创新其他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总之,要从多方面努力,真正培育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此外,要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等金融人才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的人才配置。同时要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农村金融的硬件配置,从而增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生态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陈曙莲.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