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心理障碍的成因与对策

2008-12-29 00:00:00程丕红马海望
中国市场 2008年31期


  摘要:重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引导他们确立正确的成才心理,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本文对高校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时产生的一种焦虑、沮丧、失意、恐惧的心理状态,一般来讲,其消极的成分远大于积极的成分。心理障碍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水平,减弱自我控制能力,有损人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如何正确面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化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并将其作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商丘师院一、二、三年级中,随机各抽取10个班男生615名、女生135名,共750名学生采用问卷法进行了调查,共用了十六种态度语采用六级评分方法进行记分,根据得分划出三种心理障碍程度,结果显示: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共有111人,占总数的14.8%,其中男生有 84人,占男生总人数的13.6﹪,女生有2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20.2 ﹪。有心理障碍的共有213人,占总数的28.4%,其中男生161人,占男生总人数的26.2﹪,女生有52人,占女生总数的38,7﹪。无心理障碍的共有426人,占总数的56.8%,其中 男生有370人,占男生总人数的60﹪,女生有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41.1﹪。
  
  二、结果与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全面健康的人必须符合以下三个条件:躯体无疾病;心理健康;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另外对心理健康也有四个要求:智力正常;具有良好的情绪控制与表达;对自己能做出适当的评价;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全面健康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统一,三者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以往学校体育多重视学生的心理形态和身体素质,忽视了学校体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使其身心不能得到均衡发展,以至在体育运动中,出现各种原因的心理障碍,达不到全面提高学生健康的目的。
  调查结果表明,在体育运动中有43.2%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女生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占女生总人数的57.9%,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当前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自尊心较强,一方面是他们庆幸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赶上了成材的最佳时期,庆幸自己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另一方面是过于看重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希望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但又怕因为自己的运动能力差而受到别人的歧视和非议。
  (2)不能控制情绪,保持心理稳定。因受自身体型、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影响,如体胖,体瘦协调性差造成的对体育运动的恐惧感,缺乏超越现实的勇气,常被“感觉”所左右,对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往往感到力不从心,练习时易紧张,害怕受伤,经常出现多余动作和错误动作,对自己没有信心。
  (3)心理行为不符合年龄特征。有些学生在中学学习的体育知识与技术存在太多缺漏,没有掌握一定的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进入大学后,对体育运动中的动作、技术都较为生疏且又缺乏对自身体质方面的投资,因而失去信心,产生了自暴自弃的消极情绪,表现为课上和课外活动中,经常独处,游离于集体活动之外,与其青年人的心理特征不相符。
  (4)不和谐的人际关系。体育运动是人与人,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对抗,是人际交往的形式之一,是一项个体适应于集体的活动,由于一些学生个性较强,与他人格格不入,在体育运动中由于不会处理在激烈对抗中所产生的矛盾,不能与其他学生保持心理上的平衡,因而造成心理上的对抗行为。女生在这方面的表现尤为明显。
  (5)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了解,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有的学生对自己要求过高,总想达到十全十美,而自己又难以做到完美无缺,其结果等于与自己过不去,由于心理无法平衡常常自责、自怨、自卑而造成运动心理障碍。
  (6)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大学体育课项目多,对身体素质的要求不同。有的项目要求学习者要有很高的身体素质,如柔韧、协调、灵敏、弹跳、速度、耐力等。如跳高,篮球,足球运动等。由于现在的大学生们在高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没能掌握这一阶段应该掌握的技能,运动技能水平远远达不到大学体育课的要求,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力不从心。另外还有男女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的特点,造成了男女大学生喜欢不同的项目,如女生喜欢运动量小,运动幅度小的柔美的运动,如健美操、舞蹈等。男生喜欢力量型、能够展示雄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等。在剧烈的运动项目中,女生以及部分身体素质不好的男生大多表现出胆怯、害怕等心理障碍。
  
  三、结论与对策
  
  1.结论
  改善与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体质,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是大学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人们惯于认为身体没有病就是健康,其实这种看法并不科学,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了一个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仅是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且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状态。所以说大学体育课在实现全面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策
  (1)调查分析表明,在体育过程中产生心理障碍的大多是内向型性格的人,而内向型具备关闭的特征,他们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两种:自卑心重;自尊心强,存在着自尊和得不到尊重、好胜与不能取胜、上进心与意志薄弱的心理矛盾,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教师不但要关心他们而且还要尊重他们的自我价值与个性,充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表情等形式,造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气氛。另一部分学生因为好强而往往逃避那些明显不如人的项目,以图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教师可根据他们的实际水平提出既有一定难度又可通过努力而达到的要求与标准,慢慢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状态的形成。
  (2)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普及体育与分类学知识,让学生普遍了解各类体育范围的划分,知道其在各个年龄段和不同的场合,如何保持良好的体育运动心态。
  (3)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树立全面的健康观。保持健康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身体运动是主要的手段但不是唯一的手段,改变以往使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体育教学目的的旧观念,认识到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生理与心理有机结合的发展。
  作者单位:程丕红商丘师范学院
  马海望黄淮学院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