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2008-12-29 00:00:00冯泽明
中国市场 2008年31期


  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任务。培育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整个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培育和谐文化的重要战略支撑,这就要求高校把构建和谐校园作为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关键词:和谐文化;和谐校园;校园文化
  
  建设和谐文化是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培育和谐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培育和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作为社会体系和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培育和谐文化的重要战略支撑。因此,如何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提高大学教育的绩效,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和谐文化的基本内涵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谐文化建设就会迷失方向与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最基本的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动力;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当代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的基本准则。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贯通,成为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拓进取的精神旗帜。
  2.培育文明道德风尚。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道德是调整社会关系、规范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现在,部分社会成员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必须把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和建设和谐文化的中心环节,摆在重要位置。
  3.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文化艺术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励人民奋发进取、创造和谐美好生活的号角,对于充实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质量、舒缓心理压力、促进社会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建设和谐文化,必须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标,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
  
  二、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意义
  
  对每个人来说,和谐文化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影响着思想和行为;对社会而言,和谐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包含着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谐文化这个逐渐丰富的理念,为当前高校工作指明了方向——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就是指在学校这样的大系统中,各部分、各要素处于一种良性运行又相互协调发展的状态。只有这样才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校园,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校园。
  1. 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的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学校是整个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学校应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骨干和带头作用,走在前面。
  2. 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要关心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使师生员工身心愉悦的物质和精神环境,所以,建设和谐校园正是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建设和谐校园,是教育规律的体现,是一个极富有时代涵义的目标构想,是学校三个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全面诠释。
  3. 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和谐能够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促进事业发展。只有拥有和谐的环境氛围,学校的组织效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到提高,才能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人才。
  
  三、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任务
  
  1.校园文化的和谐。首先,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彰显学校的特色魅力。大学文化是在办学过程中以大学为载体,以全院师生员工为主体,创造、传承和积淀的精神成果与物质成果的总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是办学特色和价值观念的集中概括。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有与学校办学目标相和谐的校园文化,包括学校上下一致的共同理想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先进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要以“学术是品牌,特色是生命,质量是保证为办学理念,(1)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育人氛围,这样就为建设和谐的大学校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淀学校的精神品牌。大学应有自由精神,倡导思想自由、学术自由、言论自由;大学应有独立人格、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大学应有人文精神,张扬人的价值,谋求个性解放,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思想的实现;大学应有科学精神,把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客观性以及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作为探究万物的价值准则;大学应有批判精神,以价值无涉的原则追求真理,力求使自己的研究与教学活动超越党派群体、地域的利益,超越功利的诱惑,以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3)同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和各校独有的人文精神, 努力培育高品位、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大学精神的校园文化,从而为人才培养塑造优雅的学术殿堂。
  2.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是当代教育的宗旨,也是和谐校园的重要标志。要对学生的潜能、兴趣、爱好、特长加以引导、提升,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特长充分展现,个性全面和谐发展。要推行个性化教学,促进学生或学生群体个性的自我和谐。个性即禀赋,是一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综合表现。创造个性是教育的灵魂。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一定要尊重个性,弘扬个性,致力培养学生的鲜明个性。实际上,和谐的本质并非千篇一律、千人一面,而是和而不同,是通过协调不同,达到新的统一。只有将每个学生的个性视作一个个不同的音符,才能使教学过程奏出美妙的乐章。
  3.教与学的和谐。教与学的实质是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这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所在,它所追求的目标是:“节奏适度、激活潜能、思维协调、和谐共振”。和谐的课堂文化是一种互动的文化思想交流,其中受益的不只是学生,教师也将在教学活动中不断进步。教学互动,通过角色转换与认同,教学相长。教学领域中以“教”与“学”关系为主的学校教育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关系的和谐,是高校实施和谐教育的核心。(2)教与学和谐的基础是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观。在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下,我国师生关系长期以来停滞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关系上,师生间缺乏情感交流和平等的合作沟通。和谐教育要求在学校中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通力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育”字之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人格精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良好、健康的人际交往环境中耳濡目染,春风化雨而水到渠成的。教师要以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个性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文化知识、丰富的教育才能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师生携手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4.服务中的和谐。一个学校,其职工除了教师和领导外,还有一些后勤服务的人员,教师与后勤人员关系的和谐也是校园和谐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服务质量展现出学校硬件设施的先进性和人文水平。良好的服务能够陶冶人、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使学生在服务保障的氛围和感染中受到感化、教育和熏陶。
  5.管理因素的和谐。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在学校的管理活动中,始终贯彻“平等、尊重、合作、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人本思想,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坚持制度约束与人性管理的和谐统一,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不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规范性,更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先进性。(4)这些制度既能规范师生行为,又不束缚师生手脚,既有一定的强制性,又能调动积极性。将制度外化为自觉行为,内化为个人品质是追求的理想境界。要努力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形成管理科学有序、服务一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和谐局面。
  6.人与环境的和谐。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思想、智慧,塑造人的心灵,愉悦人的身心。打造人文品味与现代化设施相得益彰的和谐校园,是学校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主题。
  和谐校园是一个目标,也是一个建设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同心同德,锐意进取,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努力建设好大和谐下的小和谐因子,培育和谐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斌义:构建和谐校园文化[N],光明日报,2005-06-28(第二版).
  [2]陈启华: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J],2005(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