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发挥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功能

2008-12-29 00:00:00杨加旺
中国市场 2008年35期


  摘要:体育产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唇齿相依。城市化进程步伐的不断加快,体育与城市发展变得越来越密切。我国的城市体育在管理、消费方式、消费意识和物质条件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而体育对城市经济、整体社会发展、居民素质等方面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需要在管理、设施、服务等层面上做好工作。
  关键词:体育;城市经济;功能
  
  体育自从诞生以来就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支撑力量之一,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更是日益凸显。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加快了我国城市化步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增长8%以上。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日渐明显。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研究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规律和作用,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体育现状
  
  我国的城市体育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在城市中已呈现为三种不同的形态:一是传统体育系统,含气功、导引、太极、武术、狮龙舞、龙舟竞渡等。二是现代竞技体育系统,指以奥林匹克运动为核心的多种体育内容。三是以教育为目标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学校体育体系。这三种形态都以多种形式影响着城市体育文化的格局和品位。目前,通过市场对体育有限介入,由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向社会提供体育产品,已成为世界范围内解决政府、体育与市场关系的一把钥匙,也是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必由之路。
  (1)管理模式的限制。当前,我国政府虽然改变了“体育公益事业就是非营利事业,市场不能介入”的观念,但政府部门在体制上并没有摈弃“重管理、轻服务”的做法。形成政府有限的供给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法,来理顺过去体育由政府包下来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因此,如何建立一种有效市场经济机制来协调解决上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当前推进小康体育建设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2)体育消费的状况还有待发展。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消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人民币,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尽管这几年体育消费有所增长,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0.85件。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3)城市居民健身意识不强以及人均活动场地不足。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5年的摸底调查,只有32%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1998年的两千多个增加到2005年6月的四千多个,增长了100%,但调查发现大多数均是摆设,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人仍占大多数。
  
  二、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除了包含商品市场、金融市场、交通市场、技术市场外,还必须有体育娱乐市场,它不仅包含了资金,也占用了大量的社会时间。当社会的大多数人解决了温饱问题后,人们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对自身和家庭的健康问题上来。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的居民提供就业机会,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其次,体育对我国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下我国人口结构和疾病状况的基本数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约50212万人;24岁以下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33%左右;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18%左右;城市中的老龄人口的比例还高于这一比例。当前我国人口中有关疾病的统计有如下结果: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成为城市居民的三大健康杀手,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2.06%,其中,糖尿病患者在4000万以上,城市中的患者比平均数还要高。2002年国家用于健康开支中的3.95%用于治疗此病,其中,严重患者用去了开支中的51%,1994年上海医疗费65亿元,占全年职工收入的16.9%。胡鞍钢在“构建中国大战略,富国强民的宏大目标”一文中指出:在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及国民福利的四大类八种负面因素中,各类疾病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负影响估计在1.8%~2.2%,排在各影响因素的首位。由以上几组数据可以看出人口老龄化、疾病已经成为城市经济增长的两大破坏因素。
  再次,体育对城市的整体社会进步具有推动作用。由于体育运动的群众的普及性、广泛性,成为吸引社会注意力的最佳工具,在很多时候甚至胜过政治号召、社会教育和商业广告。体育从两方面起到安定人们信心的作用:一是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构建的和谐安详的场面和气氛;二是城市代表队在对外比赛中的取胜可以鼓舞人心。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最后,体育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带来体育建筑文化的繁荣,体育场馆往往成为一个城市标志性的建筑。因此,体育运动是集中城市社会注意力和吸附力的磁石,是提高居民自信心和自强意识的稳定剂,是推动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加速器,是加强城市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黏结剂。同时,体育作为当前城市中重要的社会生产活动,对城市观念文化有明显的影响。城市中从事体育及相关活动主体的广泛性、长期性促使体育的精神内涵熔铸到城市居民的观念世界中成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形成积极健康、文明、理性的城市精神。城市居民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使得个体的心理品质、心理状态得到普遍改善,社区通过体育活动进行的人际交往形成社会归属感,保障了城市社会心理的健康和稳定。参与体育活动的城市主体都会成为体育精神价值的实现者、受益者,从而提升城市的观念文化,促进城市观念文化的整合。
  
  三、积极发挥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功能的措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体育大众化进程的日益凸显,原有的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体育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日趋大众化,体育的需求向更多层次、更高水平的方向变化,已成为决定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之一。我国体育发展的道路只能走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之路,多元化进入、多渠道投资来弥补政府体育经费之不足,从而为体育摆脱困境带来光明。
  目前的社会环境为我国的城市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政治上,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首次分类概念,并强调指出“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要“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一新意的战略表述,指出了体育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带有一定的产业性,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世界性体育发展的趋势。积极完善以法律为裁判的法制保障,为公平发展体育提供支持。在理论上,十六大报告首次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使公共体育工作由体育部门为主的工作,提升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工作。
  为了发挥体育运动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2)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3)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作者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劳凯声.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教育法学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