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的个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大学应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学生的身心和谐指的是学生个人作为自然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处于健康的一种状态。学生的身心和谐是一个超越生理学、心理学界限,具有广泛社会科学内涵和群体特点的问题。它是学生作为自然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和作为社会人所要达到的身心和谐的统一,是一种建立在学生个人身心健康基础上、能与社会和谐发展相协调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明确将“和谐”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战略之中,表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战略任务和奋斗目标。党的十七大也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需要和谐发展个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高等院校要适应这一目标要求,致力于培养身心和谐学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作贡献。
一、大学生身心不和谐的表现
1.身心发展不和谐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我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表现出许多过渡状态的矛盾性,如独立性、闭锁性与依赖感、归属感同时存在;抽象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自我意识增强但发展还不成熟;情绪情感日益丰富但波动性较大;理想与现实充满矛盾等;社会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对大学校园的冲击,重智轻德、分数至上等错误观念的误导,学习负担和就业竞争造成的压力等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大学生心理。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
2.知行不和谐
表现在道德评价上往往采取双重标准,突出表现是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别人要求高,对自己要求低。在道德评判上往往“枪口对外”,缺乏责任意识,对校园内的一些不道德、不文明现象以旁观者姿态抨击多,以主人翁精神身体力行少,暴露出大学生在道德行为选择上不能从自身做起,缺乏自律性的普遍弱点。
3.人际关系不和谐
同一宿舍的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背景不同、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千差万别,因而在共同生活中、在朝夕相处中容易凸现彼此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自卑:有些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和贫困家庭,经济条件较差,或因学习较差、长相和身高等原因,在与人交往中过于计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与他人交往。一些城里来的家庭经济条件好或各方面相对较强的学生没想到或不愿与这些学生主动沟通,甚至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伤害,加剧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不适应感,严重的可能引发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恶性事件。
(2)大学生自我意识不完善:大学生还处于成长阶段,以自我为中心倾向严重,遇事多从自己的角度考虑,总是希望别人和周围环境顺着自己,当他人的看法、生活习惯等与自己不一致,或者自认为他人对自己不尊重时,甚至采取“以牙还牙”、自我封闭等处理方式,导致冷战或者人际关系僵化。
(3)封闭心理:有的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不同程度的封闭心理,这可能会阻碍正常的人际关系,有的是因为性格内向所致;有的则是因为心灵上的创伤所致,过去曾赤诚于人,结果却遭致欺骗、“暗算”,因此,对人渐存戒心,不再愿意暴露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由于事业屡屡受挫,世界在其眼中蒙上了一层灰暗的色彩,失去信心,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自以为看破红尘,从此消极待人。
此外,由于网络时代,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湎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对面交际,久而久之导致交际能力更加弱化,不利于健康和人生观的塑造。
4.责任和要求不和谐
(1)在个人的价值取向上表现为重个人利益,轻社会利益,对社会缺少主人翁责任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个性独立意识、功利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许多人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自己身上。这种情形也表现在大学生身上,他们希望成家成名,出人头地,但他们往往更多的却是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现实的利益,他们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空,而个人的切身利益才是最实惠的,因而对自己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缺乏正确的认识,缺乏一种对社会应有的主人翁责任意 识。
(2)在人生的奋斗目标上表现为日益增强的个人意识取代社会整体意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使得个人的独立性、个人的自主地位得以确立。青年大学生也学会了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和动态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发展,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尊严和利益要求。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为了适应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他们往往功利主义思想倾向明显。有关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的问卷调查显示,45.2%的大学生感到自己当前最缺乏的是社会责任感。
(3)在个人意识上表现为盲目的自我膨胀和实际的自卑意识的兼容。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往往定位太高,显得目标脱离实际,以至于无论怎样努力,目标都难以实现,成为了“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另一方面,大学生心浮气躁,做事粗心应付,不能脚踏实地,一旦触及现实具体问题,便由抱怨转化成自卑,继而逃避。这些同样是大学生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缺乏认识的现实反映。
二、积极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1.确立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和谐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现代化教育的系统理论与方法论为指导,以学校整体结构达到优化组合为前提,以和谐育人、和谐教学、和谐活动、和谐的环境建设以及充分发挥教育的综合影响力为基础,使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学习,发展个性,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和谐”,教W6UNEsleIgLJ6NqmbHrwE/ou2qis+fgLfNTbiBZxlOE=育目标是培养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人。高校应该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明确把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作为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使培养身心和谐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