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早,她都在宿舍附近的那家小吃店吃早餐:一碗豆浆,二两小笼包子。
开小吃店的是一家三口,母亲在厨房里忙,父亲在店门口外卖,跑堂的是他们的儿子。儿子长得高高大大,还戴了副眼镜。
吃完了,她将三枚一元硬币递给他。她知道他们太忙,找零很麻烦,所以,每次她都准备好零钱。小伙子冲她笑笑,老顾客了,面熟。她也笑笑,不说话。小伙子收了钱,手在毛巾上擦擦。他的肩膀上总是搭条干净的白毛巾,样子就跟老电影里的店小二一样,很搞笑。
她的一天,从走出小吃店开始。阳光总是扑面,洒在她的脸上。
那天下午,她回母校听讲座,意外地碰到了小伙子。两个人点了点头。回来的路上,没想到两人又在公交车上碰到了。她问他,你也来听报告?他告诉她,自己就在那所大学读研究生,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从他读大学时,父母就来开了这家小吃店,每天早上他都帮家人忙一会,再赶到学校。原来是这样。
她每天早晨还是到小吃店吃早餐,他还是在跑堂。惟一不同的是,从那以后,每次吃完早餐,她都是将钱放在桌上,而不是直接递给他。
一个星期天,她起床迟,到小吃店时,已经没什么顾客了。她问,还有小笼包子吗?他说,有。是我自己做的,你尝尝看。他从蒸笼上端来了一笼冒着热气的小笼包子。
她打开盖子。竟然是三只做得不成样子的大包子。她纳闷地回头,他已经不在店里了。肚子饿了,将就吃吧。搛起一只包子,送到嘴边,隐约有什么东西,一看,是个细线镶嵌成的英文字母“I”,再看看另外两只包子,一个镶着“you”,一个镶着“love”……
在他们的婚礼上,人们追问他们的恋爱历程,他的回答是,每次她来店里吃早饭,都是准备好零钱的。她的回答是,他的擦手动作。
他们都没有提到那笼关键的小笼包子。那只是一次聪明的表达,而爱,早已在小小的细节里发芽。■
(余铭铭荐自《武汉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