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德彩生于清道光年间,直隶通州牛堡屯人。每年春末夏初,他推着一辆独轮小车,走过几十里坑坑洼洼的土路,来到京城著名的什刹海。
在银锭桥坡下,他选一个阴凉的地方,开始营业。他是卖烤肉的,每年都要卖一夏天,直至秋后,返回家乡。
每天上午,季德彩都要将独轮车推到什刹海。他从车上搬下一张大圆桌,然后,放上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放一铁圈,再放上铁条炙子,铁圈留一火口。
摆好摊,季德彩开始招揽生意。他将前一天晚上冰冻好的牛羊肉取出,切成肉块。他选的羊肉都是从上好的西口羊后腿和上脑部位切下的肉,绝不以劣充好。他的刀功很好,把肉切成半透明,恰到好处,加上齐备的作料,顾客吃到嘴里,易嚼,香味浓。
他选用松塔、松柴或柏木做燃料,都是烤肉的最佳燃料。因为燃烧时发出香味,与肉味混在一起,吃起来,更有一种独特的味道。每当微风吹来,松香与肉香随风飘散,吸引四方客人。
季德彩选的地方也好,风景好,能避暑,又僻静,吃喝极其方便。因此,季德彩的生意很红火。
烧烤肉的圆桌前有几条木板凳。顾客一只脚站在地上,另一只脚踩在木凳子上,然后拿一双尺许长的筷子,将准备好的生肉片,先在凉水碗中涮涮,接着,放在铁炙子上烧烤,看见肉片一变色,马上夹下来。
那时候,北京人吃烤肉都在夏季,面前是熊熊的火焰,吃的是热乎乎的烤肉,肯定会出汗。这时候.那些文人雅客讲究文明,不好意思脱下衣衫,一边吃着,一边接过季德彩递来的芭蕉扇,慢慢地扇着。其他的汉子就没有这么讲究,他们脱掉上衣,赤着膀子,大吃大喝。季德彩招待得也很周到,除提供上好的烤肉外,还自制荷叶粥,外烙牛舌饼,都有一种特别的韵味。
回头客多了,季德彩更加卖力地干活。从选肉、切肉到配料,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不敢有半点含糊。平时,他总是憨憨地笑着,即使熟人过来,他也没几句话说。大伙看着他认真干活的样子,瞅着他憨厚和气的神态,吃着他精心准备的烤肉,都觉得这个人值得信任。有时候,大伙总觉得他不像买卖人,太本分了,甚至到“傻”的地步。
前来光顾的除了平民百姓,还有附近恭王府、摄政王府、庆王府的人和一些八旗子弟。他们出手阔绰,季德彩愣不会赚这份钱。他没有商人那种唯利是图的特点,只知道一分钱一分货,卖多少烤肉,他便收多少钱,绝不多收。
有一次,一个公子哥儿饱餐一顿,随手掏出一块银元,季德彩赶紧找钱,左找右找,还是凑不够。公子哥有点不耐烦了,说:“算了,不用找了。”要给别的生意人,说不定有多高兴呢。
季德彩急了,赶紧拉住公子哥,满脸通红地说:“您再等等,我一定给您找全。”
公子哥乐了,轻蔑地说:“那点钱还算钱,一看你就没见识。少爷我今天高兴,都赏给你了。”说完,就要离去。
季德彩却认定死理:该找别人的钱,一定要找全,咱生意虽小,却不贪意外之财。
正巧有人买烤肉,递给他一些零钱,季德彩马上追上那个公子哥,将该找的钱都交给他,憨憨地赔着笑。
公子哥哭笑不得,只好收下,没好气地说:“你真是一个傻子,哪有你这样做生意的。”
季德彩也不生气,于是,“季傻子”的叫法传开了。说也怪,大伙相信“季傻子”是不会蒙人的。因为季德彩烤肉做得好,大伙又亲切地称他为“烤肉季”。
季德彩年纪大了,烤肉生意由儿子季宗斌继承。季宗斌比父亲还要老实,还要“傻”,可是,手艺更高,“烤肉季”的事业继续发展。
到第三代季阁臣经营的时候,“烤肉季”成为京城中的名品牌。季阁臣有了相当的资金,于是在什刹海岸边搭起棚子,正式挂起“烤肉季”的招牌。在他的努力经营下,“烤肉季”更加讲究。现在,“烤肉季”发展为北京颇具规模的大饭庄。■
(迟骋荐自《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