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鱼至美

2008-12-24 00:00:00
今日文摘 2008年12期


  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湖北省建始县的唐清,就是要在清水里养鱼。因为水太清,他养殖的方式很特别;因为水太深,他的卖法与众不同。
  
  深塘捞财
  
  一天,唐清特意找了几个乡邻帮忙捕鱼。鱼网撒下去,拉起来却是一张空网。
  鱼商拉着唐清,说:“老板,明天,我急着要货呢。”
  唐清一头扎进深水。一会儿工夫,他攥着一条鱼上了岸,笑着说:“最起码有两公斤。”
  一条鱼不足以说明问题,唐清又想出办法,先把鱼网铺设到深水中,在网子上方投放食物,引诱鱼到网中觅食,再迅速收网。再狡猾的鱼,也跑不脱。
  正当鱼商高兴的时候,唐清不卖了。
  他说:“还没长到成鱼,刚长到三分之一。”
  鱼商把车开过来,拉开架势要买鱼。其中一个鱼商说:“顾客点名要这里的鱼,我们只好硬着头皮来了。”
  唐清面露难色:“讲好下半年主要是销售春节那个档期嘛。”
  这时,一个鱼商打趣说:“昨天我就打招呼了,今天,老唐只卖给我五十多公斤。”
  唐清养鱼已有3年,单草鱼就有上万公斤。这个鱼塘介于两山之间的谷底,上宽下窄,水深九米多,很难捕鱼。每年,唐清只在年底把水放完,集中打捞一次鱼。而今,唐清捕鱼受困于这潭水,当初养鱼的时候,也是缘于这潭水。
  
  发现商机
  
  2005年,唐清带着9万元积蓄回到村里,边和妻子种地,边琢磨致富门路。一天上午,他来到村头那座旧水库,喝了口山泉水,鬼使神差地决定养鱼。
  唐清告诉我:“这是山泉水,没有工厂污染,没有化肥农药,绝对纯净。”
  丈夫要养鱼,妻子魏吉云有颇多顾虑。她说:“当时,我主要考虑的是孩子要读书。打工挣来的钱也不容易,要是打了水漂,咋办?”
  建始县位于鄂西深山老林之中,山高坡陡,平地稀少。这里从来都是有人吃鱼,无人养鱼。村里虽说没人养鱼,邻居陈永奇却在县城贩卖外地的鱼赚了钱。原来,这里与中部平原产鱼区荆州、枝江等地相距四五百公里,加上山路崎岖,运输损耗大,在荆州四元多一公斤的鱼,拉到建始,就要八九元钱。唐清发现了这个潜在市场。
  唐清所在的村子,离县城只有5公里,他看上的旧水库,是上世纪中后期改旱地为水田时修的,包产到户后,一直闲置。如果用来养鱼,路途近,又赚钱,何乐而不为呢?
  
  水库改塘
  
  唐清与村委会签订承包合同,投入8万元,将水库进行改造,建成20亩水面的大鱼塘。哪知他花大价钱改造的水库,却藏有大隐患。
  原来,鱼塘坝下面有五千多居民。如果下大雨,山洪暴发,就很危险。县防洪办发出通知,要么加固,要么炸毁。
  唐清没有惊慌,他不相信政府不支持农民致富。
  经水利专家测算、设计,必须在水库堤坝的外沿,重新修建一个高9米、宽20米的梯形护坝。这项工程需要5万元,唐清只剩1万元。
  他争取到乡里扶持资金3万元,又找亲戚朋友借了1万元。2005年夏末,唐清修好了这个分洪闸门。水库终于达标,他却因钱用完了而犯愁。
  于是,唐清生拉硬拽,说服弟弟唐兵将8万元存款入股,各占50%的股份。有了钱,唐清如鱼得水,从荆州购进3万元的鱼苗。
  2006年春,唐清又把水库的堤坝加高,把水面扩大到30亩,先后两次大规模投放鱼苗。
  眼看鱼一天天长大,酷暑时节,出了问题。去年8月,这里没有增氧机。鱼塘里的鱼太多,天气太热,导致缺氧翻塘,死了两三千公斤鱼,直接经济损失达三万多元。唐清说:“当时,感觉好像天塌下来一样。”
  魏吉云也说:“他们哭,我也跟着哭。那些鱼你是没看见,塘里全部泛白了。”
  一时间,愧疚和矛盾交织在一起,唐清萌生退意。思前想后,他觉得自己不能前功尽弃。
  这时就像攀岩一样,咬咬牙就能上去,稍有迟疑,就有可能掉下来。成败都是一潭水。
  后来,唐清买了两台增氧机,解决缺氧问题。兄弟俩记起养苗日记,特意种了10亩青草喂鱼。到了2006年底,能够上市的鱼达到1.5万公斤。唐清让弟弟拉了一车鱼到市场。由于知名度不高,销量很有限。
  当地的土家族年轻人,大都利用春节前后的农闲时节操办婚事。唐清觉得,如果自家的鱼能挤进婚宴,简直就是活广告。
  此时,乡邻结婚恭请唐清喝喜酒。唐清觉得生意来了,找上门去。乡邻问及价格,他亮出价格底牌“11元1公斤”。城里都只卖10元1公斤,乡邻问唐清这是为何,他说:“清水鱼新鲜无腥味,自然要贵一些。”
  就这样,张家娶儿媳妇用他的鱼,李家祝寿也用他的鱼,乡邻过春节也买。近一万公斤鱼,唐清的收入超过二十万元。乡亲们尝过这种“清水鱼”,赞不绝口。
  
  垂钓胜地
  
  村里的气温要比荆州等产鱼区低7℃,一年只能产一季鱼。如何弥补这个不足呢?唐清和弟弟特意修了一条到鱼塘的公路,吸引垂钓爱好者夏秋两季上门钓鱼。
  当我问及垂钓者,这些鱼如何好吃时,他们兴奋地说:“肉非常细腻,没有腥味。清水鱼嘛,炖出来的汤特别鲜美。”
  眼下,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钓鱼。原本打捞不起来的鱼,反而显得弥足珍贵。大家都是钓多少要多少。
  唐兵说:“最多的一天是三十多个人,钓走两百多公斤鱼,收入非常可观。”■
  (海蓝荐自《财富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