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面解缙的政治情结

2008-12-23 08:33李国文
资治文摘 2008年12期
关键词:解缙太祖学士

文人面对官场这杯酒,

大致有三种饮法:

一种,聪明一点的,见好便收,激流勇退。

又—种,不那么聪明的,越喝越多,不能自拔。

再—种,觉得自己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

进退失据,血本无归。

解缙(1369~1415),字大绅,江西吉水人,这是—个地灵人杰的地方。在宋代,此地还出过—个大文人欧阳修。解缙个子虽矮,但志向奇大。他自奉为“解学士”。他深信,他解缙—定会走出吉安,—定会走出江西,有朝一日,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翰林院大学士。果然, —切都如他所愿地达到理想境界。三十多岁,他就以超常的智力,出类拔萃的学识,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的总编辑。

在中国,数千年来,叫做士,叫做文人,叫做知识分子的阶层中绝大多数人,由于其心灵深处,对于权力,有一种亲和性;对于长官,有一种趋迎性;对于统治阶层,有一种依附性 ; 对于名利场,有一种竞逐性,因之特别崇信孔夫子的“学而优则仕”之说 。

然而,“学而优则仕”,谈何容易?每朝每代,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而明初的解学士缙,应该算是出类拔萃的—个。他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遭遇过朱元璋、朱允、朱棣、朱高炽等祖孙三代,共4位皇帝,固然,一方面可以说,他把这些皇帝给玩了,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无论你怎么精明,最后的结果还是皇帝把你给玩了,这也是中国长期封建社会里文人遭遇皇帝的必然下场。

君臣父子惹人妒

《明史》称他“幼颖敏”,当非虚言,对他来说,取得功名,如探囊取物几乎没费什么劲。

这位个子小,年龄也小的解缙,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特别垂青和关爱,他对解缙说:“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朱皇帝嫉恨文人,不知制造了多少文字狱,独对小小的解缙,天威顿霁,无限慈爱。

中国有无数的读书人,做过无数鱼跃龙门,一举成名的梦,但梦自己“仕”到如此高度者,很少。他却是唯一的,将这个会被他人斥之为神经病的梦,变为“甚见爱重,常侍帝前”的现实,于是,帝王宠遇,朝野侧目,真让一干人羡慕得不行,嫉妒得不行。因此,可以想象,少年意气,春风拂面,才子风流,如鱼得水,这个政治和文学的双料明星,该是如何的风头了。

君臣父子,此话一出,石头城大惊,那时,他刚20岁,真叫人眼红得滴血啊!

一个成功得太快速,成功得大意外,成功得令自己无法适应,令别人措手不及的幸运儿,可以想象,在大成功面前,该是如何的纵容自己,放肆自己了。他写过一首《庐山歌》,可以读出他的自恃和自信,同时,也读得出他的自大和自恋。

深谙作秀演戏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朱元璋在诸子中找不到一个继承人,传位于其孙朱允,是为惠帝。公元1401年(明建文三年),朱元璋驾崩。第二年,也就是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分封北平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二个儿子,号郴青难,兴兵南下,来夺他侄子的江山。

这年的六月十三日,时值盛暑,朱棣大军势如破竹,逼近南京,解缙与他的同僚在吴溥家里相约,宁死不屈,不作二臣,不能降敌为寇,不能辜负主恩。中国文人在作秀演戏方面,有着特别的天赋。尤其那个解缙,只听他慷慨陈词,声泪俱下,信誓旦旦地对大家宣布,诸位,我要是苟活下来,将来怎么有脸去见地下的“情同父子”的太祖,在下主意已定,燕军只要前脚进城,后脚我就头一个在文庙的大梁上,吊死自己,以儆降者。

受过太祖的恩,受过惠帝的恩,又是文章盖世的国士,众人当然以他马首是瞻。这一番掷地有声的话,说得在场的—个个人,无不慷慨激昂,义愤填膺,共同赴死,义无二心。

等到解缙、王艮、胡靖相继离开吴溥家后,吴溥的小儿子吴与弼,那时年纪尚小,不谙人心善变,世事叵测,竟从心底里发出赞叹,为这些叔辈文人的高风亮节,钦慕不已 :  “解叔、胡叔能有这一份忠君效死的勇气,真是了不起啊! ”吴溥对他儿子说:“你先别这样断言,解、胡二位先生殉死的可能性有多大,我说不好。依我看,你那位王叔,恐怕只有他,没准会走死难这—步。”

吴溥父子说到这里,忽闻比邻而居的胡靖,正对他家人急不可耐地大吼:“你们快出去看看,兵荒马乱,盗贼横行,赶紧去把猪栏的门关紧,小心偷猪的窃儿,牵了咱家好不容易养起的肥猪!”

至此,吴溥掠他儿子一眼,苦笑着说:“一条猪都这样顾惜,更舍不得一条命了。”而在这时,住得不远的王艮家,却传来了举家的嚎啕哭声。原来,他从吴溥家告辞回去,独自关在书房里,喝下早准备的毒酒。等家人发现时,他已经倒地不起了。

一夜之间,易主而事

金戈铁马,荷枪实弹的北军,涌在金川门通往皇宫的石板路上,老百姓对进城的大军,避之唯恐不及。独有—个矮小身材的人影,正快步往燕军大营走去。解缙出得门来,是朝文庙方向走去的,是要别人看到他实行自缢的诺言,但没走多远,改变路线,决定投奔燕王。军士把他带到司令部,朱棣立刻接见这个请求进谒的才子,他当然知道这位小个子文人是谁,在重臣方孝孺拒不合作,更不投降的情况下,能得到受知于太祖的解缙,也就相当满足。

“好好好,欢迎解学士弃暗投明,共襄义举。”

“愚臣来晚一步,早就应该过江迎接圣驾的!”

在他的牵线引荐之下,一批原惠文帝方面的二三流文臣,也纷纷表态,竭诚拥戴新主。

永乐是个有心机的皇帝,他知道自己师出无名,因此,必须要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兴师而来,是为惠文帝坏了太祖规矩,而替天行道的形象。这个解学士,偏偏是他老爹欣赏的,有其可资号召的作用。连忙给他安排工作,编纂他向太祖建议过的这套类书,也就等于昭示天下,他才具有这一脉相承的嫡传正统身份。

文人遭遇皇帝,比秀才遇到兵,还要麻烦,还要危险,解缙已经侍候了两个朱姓皇帝,懂得在这种天威下,如何夹紧尾巴,如何讨好迎合,如何化险为夷,如何磕头求生的苟且之计。

大约从六月十二日晚七点,到十三日早七点,不足一个对时,这个极有眼力,极善揣摩,极能体会,极能迎合的解学士,一夜之间,易主而事,成为永乐的首席宠臣,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历史上所有的皇帝,都不讨厌马屁,尤其不讨厌文人拍马屁,也许文人的马屁,讲究一点修辞方式,不至于肉麻得直起鸡皮疙瘩,能抚摸得主子更受用些吧?于是,朱棣马上给这位解学士派下来修《太祖实录》,修《永乐大典》这样极体面,极荣耀,也是极需要学问的重大差使。

应该说,明代的解缙,宋代的欧阳修,这两位乡党,在学问和著作上,也是可以相互媲美的。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与宋祁合修的《新唐书》,为清朝官定的《二十四史》之一种,自然也就有不朽巨谳的身价。而解缙,他主持编纂的22877卷,  11095册,合计3.7亿个汉字的《永乐大典》,尽竹散失殆尽,但当清代《四库全书》没有问世之前,这部史无前例的,极其庞大的类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价值,也是举世公认,罕见其匹的。

而解学士,真替他抱屈,除了那部破碎残缺的《永乐大典》,他的名篇是什么,他的代表作是什么,他的文学主张是什么,除专门研究者外,大多数中国人,便了无所知了。

如果,他像欧阳修那样,活到65岁,而不是46岁就死了,也许他的满腹精华,文学能量,还能多存留一点在世上。但是,中国文人的政治情结,说来也是一种痛苦的自虐。明知是杯苦酒,但端起来总不撒手,而且喝起来总是没够的。

因此,文人搞政治,面对这杯苦酒,大致有三种饮法。

一种,聪明一点的,浅尝辄止,见好便收,激流勇退,金盆洗手。

又—种,不那么聪明的,越喝越多,越饮越乱,不能自拔,无法收场。

再—种,觉得自己聪明,其实并不聪明的,进退失据,内外交困,搭上脑袋,血本无归。

解学士,大概属于三等,—个成也政治,败也政治的文人。

在第四场博弈中终结

接下来,解学士又将赌注下在第四位即将登基的朱高炽身上。

可是,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牌桌上同样也没有常赢的赌客,他怎么可能永操胜卷呢?

一肚子学问的解缙忘了,三国时期的杨修,怎么被曹操杀头的,不就是掺和到曹丕、曹植的继承争夺战中去吗?封建社会中的皇位更迭,从来就是伴随着血风腥雨的难产过程。解缙自不量力地介入朱高炽和朱高煦的储位之争,而且卷进如此之深,分明是在找死了。

1410年(永乐八年),他又犯了一个极其愚蠢的错误:“缙奏事入京,值帝北征,缙谒太子而还。”在场博弈中,做出这等授人以柄的傻事,只好将身家性命统统搭进去了。

他是喝足了烧酒,烂醉如泥,狱卒将其埋在雪堆里生生冻死的。据说,人在冻死的过程中,看到的已不是皑皑的雪,所有的积雪,都化为熊熊的火焰,于是,在无比的煦暖中,笑着走向死亡。

(摘自《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5定价:26.00元)

猜你喜欢
解缙太祖学士
八月十五月儿明
神童解缙
神童解缙
学士论文档案的共享和利用研究
婆婆纳
锋芒毕露的才子解缙
Analysis on the Place Move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香港理工大学护理本科教育见闻及启示
曹植聪慧
气坏皇帝的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