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

2008-12-18 08:02董成亮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1期

【摘要】本文就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来对诗歌作品的深层结构进行分析,并传达观点:一、注意材料作为内容要素的存在。意象作为某种具象,分析的第一步是还其类属,以便确定全诗的内容要素;二、把握意象的内在联系是分析的关键,据此建立的结构坐标是我们理解诗歌意蕴的指针。

【关键词】内容要素 内容关系 取象表意

从作品的内容关系切入对文本的解读,这种方法笔者把它叫做深层结构分析。这种方法注意到了材料作为内容要素的存在,以及这种存在对于文意生成的作用;注意到了内容关系的路径性质——由于它源于材料的配置而取决于作者的情志,“沿波而讨源”①,便成为我们探寻作品旨归的重要线索。一般而言,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获得对于作品的较为清晰而深刻的认识;而那些真意难明,云山雾海的作品,用这种方法分析,或许得以拨云见日,深海探骊;至于某些看似矛盾,难测高深的作品,在深层结构这一维度上,亦有可能找出它的统一性,发现矛盾的底蕴。

下面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谈谈这个问题。

这首词因其境界的壮阔与气度的恢弘,被视作“古今豪放第一词”。而对词中何以还有“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之语,历来见仁见智。对它的解读,《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则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上世纪九十年代版认为:“‘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叹,‘人生如梦的思想是消极的,同前面的追慕古人的逸气豪情放在一起,说明作者思想上的矛盾。”②新世纪版认为:“‘人生如梦则是词人在遭受压抑情况下的自慰之词,但他并未想到及时行乐,他的‘一尊还酹江月不过是要向‘江月倾诉壮志难酬的苦闷。统观全词,可以说豪放中略见苍凉,而苍凉只是豪放的补充,二者并不矛盾。”③

以上解读的变化,实看不出有什么进步。无论是“消极”“矛盾”说还是“苦闷”“补充”说,都是一种猜测。虽然吾国自有“诗无达诂”“见仁见智”的古语,现代西方也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接受美学”的新说,但究竟什么才更贴近文本的原意?我们又如何与千年前的古人对话呢?让我们看看作品的内容关系吧。

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有东去大江、雄奇赤壁、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有风流倜傥之周郎,有华发早生之苏子,还有如梦人生、幽幽江月,可谓万象奔涌,异彩纷呈。文学语言的特点就是形象,我们在作理性把握时应还其类属。其实本词吟咏的对象只有两类,即自然与人生。大江赤壁与幽幽江月这类材料(意象)是作为“自然”这个内容要素的存在,而英雄豪杰与华发苏子这类材料(意象)则是作为“人生”这个内容要素的存在。本词的内容由“自然”与“人生”两大要素组成。它的意蕴涉及到自然与人生的关系。而自然与人生又各有两端:大江赤壁属自然之壮美,幽幽江月属自然之优美;倜傥周郎算人生之英雄,华发苏子表人生之平凡。那么,这几者之间构成什么样的关系呢?根据词中的表述:“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自然无疑远远大于人生;又根据文中的描绘:“一时多少豪杰”,周郎年少得意,谈笑建功,英雄又高于常人。这样考查了文本的具体情况,我们可把本词的内容要素拟定为三项,即自然、英雄与常人。它们的等级依次递减,可表示为自然>英雄>常人,这个连续不等式近似于一个等差数列,亦可图示为一个梯级结构:

这个连续不等式(或称梯级结构)的奇妙就在于,顺着它的不同方向(或角度),会产生并不断放大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大”与“小”。让我们先站在“常人”这一点,采取仰视的角度,沿着从右至左的方向观察,便会产生英雄比常人伟大,而自然比英雄更其伟大的强烈感受。这在词中具体表现为向往英雄功业,而更惊叹于自然之壮丽永恒的热烈情绪,并外化为江山雄奇,英雄风流的壮美图画。然后站在自然这一点上,采取俯察的角度,沿着从左至右的方向观察,则会产生英雄比自然渺小,而常人又比英雄渺小的冷峻认识。这在词中具体表现为感叹英雄业绩不存,更笑己之华发早生的悲凉心境,并外化为千古英雄浪淘尽,人生如梦酹江月的凄美图画。当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并不止于凄美,这点下文还要论及。至此,我们也就初步分析出了本词的思路流程,即对自然,英雄,常人三者关系的换向思考。仰观英雄与自然,则心胸开阔,情绪高昂,俯察平凡人生则认识冷峻,心境悲凉,但悲凉过后则是一种释然——因为人生极小,那么人生的烦恼也就极小了。

再从观物取象的角度看看文意生成的具体过程。先看观物取象的方法,无疑词中的意象不只是眼前之景,亦是心中之象,可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④。首句“大江东去”,由眼前江流滚滚想到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⑤之大江全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则由波涛激荡之空间形象转到千古历史之时间流程。继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时空同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空由古返今,空间顺序先纵后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句,由眼前江山想到一时豪杰,空间转向时间。周郎与苏子的描绘,时空转换灵活自然。由此可见,作者在观物取象时,不仅可以眼观六路,而且凭了思想这只慧眼,还可做到通览古今,作者之目力神思在物之上下远近、时之古往今来骋意流转,这是典型的“周流六虚”的环道观察法。这种观察法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根据表达需要而随意取象。

那么取象表意的具体过程又怎样呢?首先从整体上观照,雄浑的大江是自然的具象。它既是空间的,又是时间的。空间上,它浩荡壮阔,不见首尾,滚滚滔滔,势不可挡,隐含“伟大”之意;时间上无始无终,千古流淌,含有“永恒”之意。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形之下人生就极其渺小了。所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意象组合,在于形象地表明:自然伟大,人生渺小;自然永恒,人生短暂。然后进入特定的时空:三国周郎赤壁。雄奇的赤壁,“江山如画”,成了英雄们演出威武雄壮的历史话剧,展现人生精彩的最好舞台,而尤以周郎为甚。继续进入另一特定时空:宋时黄州苏子。江流依旧,故垒已残;英雄早逝,苏子华发。最后又回到整体观照:与自然相比,“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短暂无常,一切还在自然运数!

将以上分析加以总合,本词观物取象的过程似电视摄像:长镜头—短镜头—特写镜头—特写镜头—长镜头。

首尾虽同为长镜头,但摄像的方向角度有所不同。开始是站在人生的角度,仰观自然之伟大,时间上由当前指向过去。结尾则从自然的角度俯察人生之渺小,时间上由当前指向未来。首尾两点并不在一个平面上重合,所以它不是圆形结构,而是螺旋式结构。从意蕴的层次表达所反映的认识过程看,这还是上升式螺旋:从总体上观照,自然伟大永恒,人生短暂渺小,但就某一特定时空而言,人生亦可大放异彩,就如“三国周郎赤壁”。但是周郎年轻有为,谈笑建功,苏轼华发无成,命途多舛,这平淡坎坷也是人生一境。周郎之时,群雄逐鹿,英雄用武,地利人和,天助其成;苏子之时,朋党争锋,小人逞奸,才高文好,反害其身。人生各有所遇,时空不可置换。“赤壁”乃“三国周郎”之“赤壁”,苏某为宋时被贬罪臣!明于此理,所以,“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虽有伤感之意,却也是明于天人关系后的释然之语。

那么,如何看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呢?根据前文的含义,首先,它是明于天人关系的一种明智选择,其次,它是不同于英雄人生的另种人生形式。“江月”是自然的另种具象,“酹”,《古汉语大词典》解释为:“洒酒于地表示祭奠或立誓。”⑥那么,“酹”这种举动,是含有敬顺与郑重之意的。“酹江月”表示悟透天人之理后的敬天适命。“酹江月”的生活还在于饮酒赏月。这是一种快意山水的诗酒人生。我们无须辩说苏轼“并未想到及时行乐”而要一味“苦闷”。“人生如梦”,除了功名追求之累,还应有一些生命享受之乐,一边饮酒,一边欣赏江水明月之美,感受清风之爽,参悟天人之理,实在高雅美妙得很!

综上所述,本词的意蕴产生于对自然与人生关系的哲理性把握,以我观物则产生仰慕的心态并造成该词豪放的格调,以物观我则产生释然的心理并造成该词旷达的特点。而豪放与旷达是有机统一的。至于本词的认识发展,则体现于取象表意的螺旋式上升,通过由整体到局部,又由局部到整体的辩证思维过程,认识步步深入,最后参透天人之理,达到一个新的人生境界。

那么,以上的分析对我们又有什么启示呢?

第一,换向思考的思辩智慧。作者对自然人生关系的两次换向思考,启示我们对同一问题的思考,角度可以不同,方向可以相反,“换向”可以得出新的意义。此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⑦。

第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照。这又可以分为两点:首先,作者看待人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自然时空紧密联系起来的。所以,他就能把个体的人生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来观照,在自然的博大胸怀中化解自己的烦恼,最后参透天人关系,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其二,自然形式与人生形式的契合。自然之壮丽对应人生之英雄奋发,自然之秀美对应人生之平和淡雅。江流的滚滚不息与千古英雄的群象长卷构成了雄浑深沉的时空感,雄奇的赤壁与雄姿英发的周郎多么妙合无痕,而华发苏子的“一尊还酹江月”又蕴含了何等丰富而微妙的意味!除了手法之妙外,亦有其功用:壮丽之自然令人心胸廓大,精神振奋,唤起一展宏图之豪情。词中对于大江赤壁的描写即是此类;秀美之自然令人心境平和,心绪宁静,有抚平心灵伤痛,归于冷静思索的功效。词中“江月”的意象即是此类。

第三,进退两适的人生态度。词中所写的两种人生形式,作者并没有否定其一的意思。是英雄人生的奋发有为,还是平淡人生的乐天知命,还得顺天应时。如此看来,“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又出世的”⑧。作为大学者的苏轼,广采百家,兼收并蓄,在他看来,儒道释并不矛盾,而是互为补充。智者总是站在人世的边上,相机而动,并不偏执一端,于是,这便有了二美并具的人生形式。

★作者简介:董成亮,湖南省常德桃源第二中学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注释】

①(晋)陆机.《文赋》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66—83.

②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主编谭爱旭).《高级中学语文第六册(必修)》教学参考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16—117.

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2—53.

④(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神思》.中国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84—91.

⑤(唐)李白.《将进酒》.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朱东润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4—75.

⑥王剑引等.古汉语大词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72.

⑦(宋)陆游.《游山西村》.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朱东润主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5.

⑧冯友兰.《人生的境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