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摇要】构建一个健康的课堂文化不但有利于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平台,而且能让学生愉快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审视当前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中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种种弊端,借鉴现代管理科学中的“柔性管理”理念,从柔性管理“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管理方式上重建课堂教学文化,是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灵魂归宿。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课堂教学文化 柔性管理
一、提出论题
在经历了近几年来的认真反思后,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在课堂教学中用我们的观念、行为所体现、完成的教育,其实正暴露出我们对教育的极大误解,具有明显异化的文化特征。它首先表现为课堂教学背离了人本位这一根本出发点,功利地将为社会培养专门的服务工具作为学科教育的追求,忽略了教育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全面发展、预制人生这一宗旨,使得教育目标异化;学科本位、知识至上、学术垄断、学科凌驾于教育之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文化,学科教育目标随之异化;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教育已不是人的共同活动,而成为教师对学生的异己控制,封闭、灌输、脱离这些异化了的教学方式大行其道,从而造成学生存在严重的知识缺陷乃致人格缺陷,最终导致了教育产品的异化。所以,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文化,无疑是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怎样建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语文课堂文化?笔者提出“柔性管理”一说,试图来解答这一问题,从而为语文教改提供一点参考和依据。
二、柔性管理的阐释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美国发明家、工程师泰勒(1856――1915),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将科学引入管理领域,并提出“刚性管理”这一管理模式。这种体现20世纪时代精神的管理模式假设人是“经济人”,并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管理对象进行管理,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以人为中心”,依据共同的价值观、文化和精神氛围进行人格化管理,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这种管理方式主要从人的心理、行为、形象等诸方面去实施,具有情感性、亲和力和人文色彩,它具有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的特征。现代管理学中的“柔性管理”这一管理理念和模式,为我们寻求教育内涵发展的逻辑,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潜能,构建人性化的课堂教学文化,从而解决传统课堂教学文化中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种种问题,打开了一条崭新的思路。
三、语文课堂柔性管理的描述
所谓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柔性管理,即是教师在整个课堂管理中借助于非强制性的方式和非权力性的因素来达到管理目标,它的理论基础是以生为本,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自主管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都将注意力集中在语文学习上,以达到无需教师管理的效果。具体地说,语文课堂柔性管理有三个特征。
1.内在的驱动性
柔性管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利来发号施令,而是依赖于学生的情感认同,即从每个学生内心深处激发其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性。语文教学既可以看成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与情绪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也可看成是与个性及社会心理现象相联系的情感力量和认知力量相互作用的动力过程,当一个语文教师以其人格魅力、学识修养甚至优雅的服饰等在学生心目中形成良好的形象时,学生在这个教师的课堂中就会产生情感的趋向性,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信服无比,并形成巨大的向心力,从而减少精力分散的现象,使语文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完成。
2.影响的持久性
柔性管理要求学生把外在的规定转变为内心的承诺,即信念,并最终转变为自觉的行动。美国IBM公司总裁华特生说:“能屹立数年的大组织,并非得力于组织形态或行政技巧,而在于‘信念的力量,以及信念对组织成员的吸引力。处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要迎接挑战,就必须自我求变,而惟一不能变的就是信念。”这种理解不仅适用于企业,也适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认识即构成了他们对该学科的信念,由于知识结构的变化和接受并态度的改变,这种信念或愈来愈坚定,或愈来愈动摇,并直接影响教学管理的效果。柔性管理要求老师以自己的人格魅力、知识、智慧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信念,留住学生的语文学习之心;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语文学科信念,才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挥信念的作用,更好地学习语文。
3.激励的有效性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必须满足的低层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的高层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说来,柔性管理主要满足学生的高层次需求,因而具有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语文课堂柔性管理的应用
1.学习目标的柔性化
传统决策理论认为:确定目标应遵循最优化原则,它所寻求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唯一的最优解。而事实上由于实施过程、学生个体、历史文化和周围环境等不确定性,不可能按最优化准则进行确定。鉴于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提出了以满意准则代替传统的最优化准则,教师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满意的选择,而不必苛求唯一的最优解,因而具有更大的弹性。目标的最优化准则向满意准则的转变,实质上也就是从刚性准则向柔性准则的转变。
2.学习内容的柔性化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它体现尊重,承认差异。置身于知识至上、教材权威的旧教学模式不但让语文学习成了教材剖析、知识灌输的“机械运动”,而且也使语文这门原本充盈着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的学科蜕变成了言语霸权的文本模式和不痛不痒的人生说教。教学内容的柔性化要求“世界即课本”。语文是语言、文学、文化的综合,语文既要教会学生识字作文,更要教会学生明理做人,从广义上讲,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本身。用生活来解读课本,用“人本”来参悟、补充“文本”,让生活的知识库与学习的知识库交汇、交融,实现课本与生活的对话,从而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只有这样,语言才是活的,课文才是生动的,学习才是愉悦的。
3.学习角色的柔性化
学习的主人,既是“受体”学生,也是“授体”教师。学呼唤着教,教催化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学习共同体”的双边互动,将使语文学习提升为一个动态的“生成性”过程:不断探究,不断质疑,不断发现。在这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中,课堂是宽容的,而学习是民主的。容忍学生说“我认为”“我不同意”,也允许教师大胆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通过“对话”,使师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真正如沐春风。
4.学习方式的柔性化
柔性管理以“人性化”为标志,它倡导主动和创造。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教师怎样去发现、怎样去引导;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它是学生学习的惟一与全部方式,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有机整合各种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教育应从“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实践与研究,转向研究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真正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让他们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
5.学习评价的柔性化
苏霍姆林斯基语:“教师的工作有这样一个特点,就是要经常评价自己的学生。”教师应该清楚,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是掌握在教师手里的一种教育工具,它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帮助形成这种愿望,而不是对于不愿学习的一种惩罚。学习评价的柔性化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柔性评价:在达到预期的成绩时给予学生肯定;在未取得成功的时候,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加拿大埃德蒙顿一所小学的一节拼图课上,当孩子说他是先看包装上的图画,心中有个轮廓后开始拼图时,教师说很好,认识一个问题从总的概貌入手,然后去了解细节;当孩子说请爸爸妈妈和奶奶帮助时,教师说很好,这是一种团队合作;当孩子说最高兴的时刻是把最后一片放进拼图时,教师说很好,享受成功是一种非常愉快的感觉;当孩子说找不到规律无法拼出干脆装起来时,教师说很好,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当孩子说拼不出来不想再拼了,看看包装纸上的图画也很漂亮时,教师说很好,谁也不能事事成功,但懂得欣赏别人的成果,也是一种迂回的成功。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成功感,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兴趣无限、乐趣无穷,无形之中就会喜欢上课,这就是一种课堂组织文化。
任何课堂都有一种组织文化,这是课堂中的每一个成员所共同追求的价值体系,是为所有成员共同接受的、内化于学生心里的。所以,这种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柔性管理将成为高中语文新课改的灵魂归宿。
★作者简介:杨永钢,江苏省西亭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