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小蕾
二十一世纪初,美国为了拯救新经济危机而实施的宽松的货币政策,长期维持低利率发行的美元,通过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制造了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带来了国际石油价格、资产价格的大幅上涨,形成了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和全球通胀。
而要拯救目前的金融危机,全球储备货币——特别是美元就要大规模注资,数万亿美元进入全球金融市场。对于金融市场来说,这次美联储印制出的货币是作为金融资本来解决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进而稳定市场。这样做确实更直接,更迅速,能更快地解决问题。不过,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它也非常有可能更快地带来新一轮全球经济危机。
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制下,全球经济都受到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美联储释放大规模的金融资本,如果国际金融格局没有根本改变,未来金融资本的大规模全球流动是完全可以预期的。
美国发行的货币,如果不超出国界,或者说没有金融全球化的推动,美国的货币政策从调整国内经济的角度,是可能收放自如的。但是,全球流动的无孔不入寻求投资机会的金融资本,像脱缰的野马,可能不是美联储的利率提升就能完全收得回去的。
实际上,这里隐含着一个相应的全球金融体系缺位的问题。在美元本位的货币制度下,美国可以发货币。但在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下,并没有一个相匹配的全球金融体系来合理有效地管理这些过剩资本以及过剩资本全球流动带来的问题。
亚洲金融危机后,建立新的全球金融体系的问题曾被反复提出。假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是全球危机的拯救机构,但是IMF作为国际社会的“最后贷款人”角色,更多的是事后的危机解救。而且IMF的危机解救计划受诸多政策限制,更多的是理论上的合理,而不是实践上的可行。特别是对于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成熟的新兴市场国家,国际组织按照解救南美国家债务危机的方式和思路制定的拯救计划,对亚洲金融危机时的东南亚各国就不适用。
为了保护自己,世界格局已经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欧洲诞生了统一货币——欧元,亚洲的外汇联合防御机制的讨论也应运而生,东亚国家还签署了互助基金的备忘录。最近,亚洲开发银行行长黑田东彦再提亚洲危机合作机制。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有退回到区域化、地区化,甚至贸易保护主义的迹象。这是进步还是退步且不去说它,也不知道这样是否真有作用,但是至少,人们都在采取各种方式尝试保护自身的利益。
中国需要明白的是,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是一个全球问题,不是凭中国一己之力能够改变和与之较量的。即便如此,短期内中国还是应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利用国际的多边平台来保护自己的利益,争取共赢。长期来说,中国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坚持符合中国国情的金融自由化的发展方式和发展节奏,加大经济体系的弹性,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这样才有可能在“不健全”的全球金融体制中,对危机进行最好的自我防范。同时,积极参加和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任何可能的改革也非常重要。(摘自2008年10月15日《第一财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