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婚恋佳话

2008-12-02 00:00:00杨兰琴
今日文摘 2008年23期


  1924年11月的某一天,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登出两则引人注目的启事:一是《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婚启事》,二是《杨之华与沈剑龙离婚启事》。两则启事在同一天、同一版面登出,实属前所未有,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
  要揭开这两则“启事”之谜,得先从杨之华与沈剑龙的婚姻说起。
  杨之华出生于1900年,浙江萧山入。杨家与沈家是世交,沈剑龙是杨之华哥哥的同学。在年幼时,两家父亲就为他们定了亲,结成了儿女亲家。杨之华20岁那年嫁到沈家。沈剑龙容貌出众,通晓诗词,爱好音乐。一开始,夫妻二人感情还算融洽。可是,沈剑龙耐不住乡村生活的单调,只身一人来到上诲,沉湎于上海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之中。渐渐地,夫妻二人产生了分歧。杨之华生下女儿后,到上海来找沈剑龙,想说服他回心转意,可沈剑龙不听,于是,二人分道扬镳。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读书,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在上海大学,杨之华结识了任哲学课教师的瞿秋白。
  瞿秋白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每当他讲课时,很多其他系的同学都来听课。瞿秋白的妻子叫王剑虹,是杨之华的同学。王剑虹多才多艺,美丽端庄。只可惜,她与瞿秋白结婚才半年,就因染上肺病而逝去了。
  痛失爱妻的瞿秋白,异常悲痛。杨之华前去安慰瞿秋白。由于共同的理想和遭遇,使两颗心接近了。他们相互安慰受伤的心灵。
  后来,当杨之华意识到瞿秋白对自己产生了爱的时候,她便悄然离开了上海大学,回到萧山的娘家。她清楚,尽管她与沈剑龙的夫妻关系早巳名存实亡,可她还是有夫之妇。
  当年暑假,瞿秋白找到萧山杨家。瞿秋白的到来,使杨之华左右为难。
  杨之华的哥哥对此却十分理解,他当即请来沈剑龙作陪,与瞿秋白开诚相见,彻夜长谈。沈剑龙对瞿秋白也见如故,十分佩服瞿秋白。他决定成全秋白与之华的婚事。于是他们决定在同一天报纸上发“离婚”和“结婚”两则启事。
  杨之华与瞿秋白结婚后,共同的理想,将两颗爱心紧紧地系在一起。杨之华在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妇女运动和女工工作,曾参加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担任中共五届中央委员,1928年与瞿秋白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5年任国际红色救济会常务委员。解放后,为全国人大常委、八届中央监委后补常委。■
  (李云贵荐自《新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