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神行手不知

2008-11-27 08:56崔志远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章法中锋作品集

崔志远

打开新近出版的《寇学臣书法作品集》(知识经济出版社),扑面而来的是一种疏朗圆劲、温厚典雅的书卷气。它让我沉浸于一个美的书法艺术世界:这里有草书的奔放、行书的流畅,隶书的凝重,魏楷的严谨;这里有王羲之的遒劲秀逸,王献之的驰情超逸,米芾的雄毅飞扬,《礼器》的古雅清劲,《张黑女》的圆折静密……然而,这分明是活脱脱的寇学臣:他在广泛临习古人碑帖的基础上不断顿悟和渐悟,将其融进自己的精神个性,建构起自己的艺术世界。

书法展示的是书家的个性和神采,入眼处却是形质,是高简的线条的变化与交结,即用笔和章法之美。二者相比,又难在用笔。用笔讲究中侧、涩疾、藏露、方圆,关键是中锋,书法难在此也妙在此,清笪重光云:“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虽佳颖亦劣。优劣之根,断在于此。”(《书筏》)学臣有中锋行笔的良好功底。十几篇书作的点画线条俱有着蕴藉圆劲的立体感。仔细观之,无论是粗、重、长、润,还是细、轻、短、枯,其主要点画都见出中锋的功夫。如开篇之作《草书斗方·天门》中的首字“天”、《行书中堂·太华》中的首字“太”等,粗重如巨椽,却迟涩而有节制,《行书团扇·驿外》中“作” 的单人旁及《行书中堂·昼出》中“阴”的耳旁等,轻细如毫发,却能行气充溢。概为中锋之功。中锋行笔是个复杂之所在,不仅自身有提按、轻重、疾涩、枯润等变化,还要与侧锋结成藏露、方圆、转折等关系。这些妙变的至境是一笔的多变。《草书斗方·天门》的末字“边”由两笔写成,第二笔更为精彩,虽基本是中锋,但运笔的裹、转、提、按、扭、挫等形成笔画的藏、圆、轻、重、枯、润等多种变化,笔势开张,如鸿雁翱翔,扬笔作收,正是全篇的“凤尾”。这使我想起张旭《古诗四帖》中的“别”(“仙隐不可别” )字,凌空运笔,大开大阖。不仅用了中锋的圆、藏、转,还用了侧锋的方、露、折,其中轻重、粗细、枯润、提按、扭挫变化之巨,令人惊叹。学臣也注意中锋与侧锋构成的方圆、藏路、转折关系,本篇的“岸青山”三字,从“岸”的后半到“山”的前半系“一笔书”,起笔方笔露锋,中锋下行,转而向左趯出,折而作横,再折而用游丝萦带出“青”之首横——此一回环;向左上下轻轻两折带出“青”的竖笔,渐行渐按,铺毫下行,陡然提笔折而左上,然后右折而左转,左右开阖——此二回环。两回环形成极大的蓄势,之后进入高潮:裹锋右行作横,中锋略带枯意,又半折半转扭挫两转而下,左冲右突,斗折蛇行,笔画重、枯、燥,雄劲而苍凉,笔势未尽,却提笔转而作收,收而未尽,又萦带出“山”字的竖画,由提而按,由枯而润,势正浓时却提笔左折向斜上趯出,变游丝而左下右转为圆劲中锋,如满弓弯月,内力十足,略作停顿向右上奋力趯出,非折非转又似折似转,进入一片化境……这“一笔书”显示出丰富而强烈的韵律美,甚至可视为一个完整的乐程:两回环可视为两个小的乐段,有着各自独特旋律,又共同构成整个乐程的二度发展推进;高潮处沉郁激烈,变化更加丰富,三次推进,融成化境。这使我想起白居易描写的琵琶曲:由“轻拢慢捻抹复挑”,“操操切切错杂弹”推出“银屏炸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高潮。

《作品集》中有两篇临帖之作,一是《礼器碑》,一是《张玄墓志》。从中不仅可看到学臣对汉隶和魏楷已登堂入室,而且可看到他由隶而楷再入行草的攻书轨迹。我觉得,这是一条良好的攻书登升之路。一般地说,学书应从楷书始,楷书的顶峰是唐代,柳公权将楷书的法度发展到极致,这种法度又往往限制书者向行草的转化。因此,学楷当从初唐楷书或较为灵活的颜、赵始。有的甚至认为,学书当从隶、魏始。学臣攻书程序,几与书史合拍,更易得其中奥妙;更重要者,《礼器碑》承篆通楷,笔画又相当丰富,《张黑女墓志》已近初唐楷书,既具备了楷书的基本笔法,又无唐楷的那样的法度拘囿。这使学臣的书作既有扎实的笔画根基,又能使天性得到良好发挥。

书法的章法既包括结字,又包括结篇,此所谓“大章法”也。章法看重空间布白,讲求“计白当黑”。一篇书作有四种空间:字内白、字间白、行间白和外围白。学臣书作的布白规律是:结字内舒外敛,字内空疏;字间距小,空白少而紧结;行间和外围却大量留白,通透疏朗。一般地说,二王和初唐书法结字内敛外放,字间、行间及外围大量留白,章法清峻疏朗;而颜字结体内舒外敛,字间、行间和外围较少留白,章法圆紧茂密。学臣的行、草书作品初看章法清峻疏朗,细看字距又圆紧繁茂,似融会二王和颜字双重特征。章法的妙处在于变,变则通,变则美。这也是学臣书法的刻意追求,《草书斗方·天门》的前三字,“天”取竖式,笔画浓重而略有枯笔,中线偏右而右欹;“门”字笔画轻细呈横式,却细而不枯,稳稳居中;“中”字则润墨重笔,竖画缩短,呈略扁的方形,而且竖画偏右而中线偏左。三字变化多样,又能中线交结,成一和谐整体。学臣书法还讲求楷法入草,张旭曾是这方面的典范,能使飞动的草书线条变得迟涩扎实。《草书斗方·天门》共四行,第二行的“东”和第三行的“相”行而近楷,穿插在飞动的线条中,有一种巍峰屹立稳健美。本篇作为《作品集》的首篇是书家精心结撰之作,展示了书家多方面的功力和才华,章法上有多种变化,如笔画的渴润、粗细、浓淡、轻重之变,字形的大小、长扁、欹正、敛放之变,以及空白的大小、点画的疏密之变等等。然而,“书贵自然”,过分结撰往往留下斧凿的痕迹。如第一行楷字过多而失去草意,第四行少楷法而略显滑顺。在《作品集》的14篇作品中,我尤喜《行书中堂·昼出耘田》和《行书团扇·驿外断桥》,信笔写来,少做作,去雕琢,有行云流水之势,无描头画角之态。细审之,自然中又多变化,如前者“昼出”、“耘田”、“学种”的大小之变,“女各”、“未解”的轻重之变,后者“争春”、“碾作”的左侧右欹之变,“独自”间和“自愁”间的密疏之变……两作各有追求,后者清俊秀逸,前者朴拙天然。最值得一提的是二作品的中轴线形态。书作中相邻单字的中轴线承接方式分为直线式、曲线式、平行式、错位式四种,直线式多用于楷、篆、隶,给人端庄、严整之感,曲线式给人以动荡摇曳之感,平行线欹侧而富有情趣,错位式怪诞而烂漫。此二作中轴线为曲线承接方式,如翻动的波浪,起伏跌宕,摇曳多姿,强化着书作的生动性。《作品集》中的行、草书中轴线大体分两类,(1)曲线式,除上述二作外,尚有《草书斗方·天门》、《行书中堂·太华》、《行书中堂·读书》、《行书团扇·秦时》等;(2)直线式,如《草书中堂·朝辞》、《行书对联》等。《行书横幅·红军》兼有直线式、曲线式和左欹平行式。曲线式为主体而多样共存,使学臣书法活泼中有严整,端庄中含飘逸。

综上述,学臣书作那以圆笔为主又丰富多变的中锋笔法,内舒外敛的圆紧结体,疏朗清峻的结篇,以及曲折飘逸的中轴线,形成他疏朗圆劲、自然飘逸、含蓄典雅的书法风格。“风格即人”,浸透着书家的个性和风采。学臣的气质个性和创作心境从《作品集》可见一斑。因为《作品集》所书文字都是诗词和对联佳句,带有很强的言志寄情色彩:“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孤帆一片日边来”,“梅花竹里无人见,一夜吹香到石桥”,不仅见其甘于寂寞、潜心书法的执着精神,还见其恬淡、平和的心境和不事张扬的性格;“太华奇观万古积雪,广陵妙境八月惊涛”,“水清石出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见出他天人合一,在自然、田园中寻找精神家园的文人雅趣;“解得阴阳八卦义,修来福寿五车书”,“一片冰心在玉壶”,见出他洁身自好的道德精神追求。风格是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我们欣喜地看到,学臣先生的书法风格与其个性和心境有着强烈的对位效应,或者说,他已经找到了书法的自我,走上了一条充满辉煌的康庄大道。风格形成后不可一成不变,还要不断地丰富、发展和深化。启功先生赞颜真卿书法曰:“请看造极登峰处,纸上神行手不知。”愿学臣先生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长风破浪”,“直挂云帆”,攀上“神行”境界。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章法中锋作品集
质地
广州市海珠区培红小学作品集
广州市培正中学作品集
张健书法作品集
作品集
多一分不平凡
中国画章法与构成原理
A Contrastive Study of Progressive Aspect in English and Chinese
章法教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