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八祖制考

2008-11-27 08:56彭璐涵
大舞台 2008年4期
关键词:羌笛长笛考古

彭璐涵

【摘要】尺八作为一种海外遗存乐器,虽然已经有不少学者对它的渊源进行了考证,但由于起步时间较短以及史料匮乏等原因,始终存在争议。本文梳理了近年来对尺八起源的主要三种观点,并结合多重证据法的原则,从史料考证的多维度上进行比对,提出自己的看法以及现阶段来看比较可靠的论断。

【关键词】尺八祖制 多重证据法

对于尺八的起源,学术界至今没有达成一致,中国和日本学者的分歧在于其起源于中国固有乐器,还是由西亚及古埃及传入中国的;中国的学者虽然都承认尺八起源于中国,但由于各自的论据不一,思考方向不同,也存在一定异议。

在日本学术界,以林谦三先生的观点为代表,认为唐吕才所做尺八是在一种六孔竖笛——“龠”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他还认为龠并非起源于中国,其来源有二:一是来自西亚的竖笛“苇”,在周朝传入中国形成苇龠;二是来自阿拉伯的奈伊(ney)。

中国学者普遍对其产生质疑,主要论据有:

1、考古资料:1986年贾湖骨笛的出土,证明中国龠类斜吹管乐器的出现比阿拉伯奈伊要早。因此,,如果说尺八真的是改制而成,那中国已有类似乐器,还有必要接受外来乐器,作为其改制的始祖吗?而西亚的奈伊如果按时间先后来说,反而有可能是由中国传去的。

2、古文字学资料:据刘正国先生考证,奈伊发音与汉语籁相近,有可能是音译过去的。中国籁古时就是龠类乐管的别称,此汉代《尔雅》、《说文》中皆有明训。因此,完全有理由认为,中国贾湖骨笛还有可能是亚洲众多吹管乐器的鼻祖。

3、文献资料:赵维平先生也指出,从唐杜佑《通典》至宋欧阳修《新唐书》都记载了唐燕乐《景云河清歌》中运用了尺八,“尺八始终出现于中国固有的俗乐中,而没有出现在胡乐和雅乐之中”。[1] 从而进一步说明了尺八与中国固有民间乐器之间有紧密的关系。

同时,就此问题笔者进一步推论,尺八没有出现在雅乐之中,也可能进一步证明尺八是在汉代传入的羌笛的基础上的改制,而不是中国原有的本土乐器。因为周代时期的六代乐舞,是雅乐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尺八这种乐器很可能在当时还没有产生,因而没有形成雅乐中使用的传统。但这也只是笔者初步推测,这一猜测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然而,无论是来自西亚的“奈伊”,还是中国自古传承的“龠”、“篴”、“古笛”等,在演奏方法及形制上均有相似之处.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吹口形制与尺八明显不同,尺八的吹口究竟如何形成,其前身继承了何种乐器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虽然日本学者的论断还有待考证,但扩展了对尺八学术研究的宽度和深度,这种学术的开拓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中国学术界内,对尺八起源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远古时期的骨龠为尺八前身。

1、主要依据近年来考古学的新发现:如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用鹤的尺骨制成,两端开口,吹口并不是斜切口,吹法为斜吹或竖吹,实际上斜吹比竖吹更容易发声。

2、现存史料:这种奏法,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竹管乐器的吹奏中仍较常见。现在新疆塔吉克族的鹰骨笛便是斜吹法的。

刘正国先生认为“汉代竖吹之笛、羌笛、长笛诸器,皆与尺八相类,实为同宗乐器,不能认其为祖制”,“而古龠才是中国竖吹类乐管的祖制”。[2]

这一观点,在逻辑上看顺理成章,但它在考古资料方面的证据——骨龠,从目前的研究来说,是不是真正的乐器,还存在争论。即便承认是乐器,从骨龠到尺八的这段演化历史,还没有实物证据,尤其是尺八外削斜切吹口的性质演化,还缺乏较完整的文献和考古资料的证明。仅从形制判断,似乎有些牵强,有待于进一步考证。但这一论断的提出,使我国的竖吹乐器的历史,有了提早了数千年的可能。成为证明尺八类竖吹管乐器源自中国的重要史料,有力地反驳了尺八源自外来乐器的论断。

第二种观点,认为尺八类竖吹乐管溯源至周代的篴。

1、文献资料:

《周礼·春官》一书中对吹管乐器的最早记载:

“笙师掌教吹竽、笙、埙、龠、箫、篪、篴、管……以教诫乐”[3]

根据这一记载,很多学者都对尺八的渊源进行了推测和考证:傅湘仙先生在《中日尺八考》一文中认为“中国尺八有两个源头,成两条渠道发展。第一个源头是周代直吹之篴,魏晋南北朝发展为六孔;……第二个源头是汉代羌笛,四孔,京房改良为五孔”“篴”为“笛”的古字,是竖吹与横吹单管乐器的通称”。[4]袁静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洞箫艺术》[5]中通过分析《尔雅》、《诗经·国风》和《宋史·乐志》中的记载认为周代的篴为竹制、五孔、竖吹、开口、边棱乐器,是笛、长笛、尺八和箫类乐器的祖制形式和最早记载。

从文献资料来看,周代的“篴”虽然在《尔雅》、《诗经·国风》、《宋史·乐志》中提到了相关说明,但均未明确指出“篴”为竖吹,仅仅说“执籥而舞”、“籥形制如笛,为三孔”等等。因此,不能就此断定乐器的吹奏方式,甚至是否是尺八的祖制等问题。同时刘正国先生在《尺八祖制考》一文中说:“由于《周礼》书中记载的‘篴名,在先秦文献中仅此一见,并无它证;而《周礼》一书的真实年代问题向有争议且有汉人作伪之嫌,故不足为据”。[6]

2、考古资料:

“篴”此字还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遣策”。该墓所出“遣策”是记载随葬品名目的帐单,据此该墓所出长短二笛应名为篴,但其形制像篪。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竹笛两支。时代为西汉早期,皆为竹质,形制相同,一端封闭,近闭口端处开一方形吹孔,吹孔与指孔相错约 90°,所以只能双手掌心向里持笛按孔。

综合来看,这一考古发现,又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先汉笛子的种类及名称是比较多的,“篴”这个字,还可以作为“篪”这种乐器的称谓。同时,也存在一定考古资料的断层问题,同时缺乏相应的文献记载,无法确切证明由“篴”到尺八的演化过程,因此有待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

第三种观点,认为尺八源于汉代的羌笛。

1、文献资料:

汉代马融《长笛赋》中有对尺八记载:

“近世双笛从羌起……剡其上孔通洞之,裁以当簻便易持。易京、君明识音律 ,故本四孔加以一。君明所加孔后出,是谓商声五音毕。”[7]

在此,首次明确肯定了这种源自羌族的笛子为竖吹,并涉及基本形制和发展脉络。

其他文献的佐证还有:

宋沈括《梦溪笔谈》“雅笛与羌笛”篇:

“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

北宋陈旸《乐书》( 成书于1101年)卷一三○亦云:

“羌笛为五孔,谓之尺八管,或谓之竖篴,或谓之中管,尺八其长数也。” [8]

均明确描述了羌笛的形制和称谓,表明此种说法的是有一定文献依据的。

2、考古资料:

相关出土资料也很丰富,如刘正国在《尺八祖制考》和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洞箫》中均并列举了很多竖吹管乐器的考古资料。但大部分人物竖吹乐器俑,为东汉时期的,且吹口部分与尺八十分接近,特别是上海博物馆珍藏的东汉时期的“抚琴吹箫俑”更是惟妙惟肖。只有少部分画像是西晋和西汉时期(虽然是竖吹,但分辨不清吹口形制,不能定论)。可以说中国尺八类竖吹之笛,至少在汉代已经产生,只是当时尚没有尺八的称谓,而是称之为笛、羌笛或长笛的。

3、相关实验:

陈正生先生在《尺八研究》一文中,记录了自己按照唐代尺八样式(以日本正仓院保存的唐代尺八选材标准制作),制作出符合十二律吕的“泰始笛”[9] 的实验结果。证明“唐尺八乃是魏晋长笛的延续和发展”。[10]

而唐人吕才也确是在魏晋长笛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十二支笛除音孔位置与魏晋长笛有异外,长度略有缩减,只是为了符合十二律吕,也方便了演奏,增强了尺八的表现力。而魏晋长笛已有了六个指孔,能奏全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等七声,这些在《宋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笔者认为目前尺八类竖吹管乐器的祖制,可追溯至汉代马融在《长笛赋》中提到的羌笛。从汉羌笛到魏晋时期的长笛,其形制是相似的。同时,唐尺八确与西晋“泰始笛”之间的密切关系。从文献、考古与实验结果论证来看,由于从羌笛到唐尺八,经历的演变轨迹是可以把握的,因此可以初步断定,羌笛是唐尺八的较早形制。但还有没有更早的论断,或者其他祖制,还有待于考古资料丰富和文献记载的考证。

结语

尺八深沉幽怨的艺术情趣令人神往。日本尺八早期与宗教和武士道有关也多因为其音乐天然具有“神秘透明”的气质,音色圆润、柔美、深沉而含蓄,并略带凄凉之感。从而给它的身世更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而尺八也以它独特的气质,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和关注,而这里就有特别勾起远离故乡的人们寄以相思之情。我国虽然是尺八的故乡,但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乐曲沿革,尺八发展为更加符合我国人民喜爱的音乐风格的形制构造,这也更加说明中国音乐家具有不断创新的优秀品质。如果我们愿意,随着研究的深入,尺八也完全可以被重新恢复振兴起来。

注释:

[1]《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东流日本的研究》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上海 2004年5月第1版 第257页。

[2]载 黄大同 主编《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上海 2005年8月第1版 第10页。

[3]摘自《十三经注疏》(上)第801页,中华书局影印,1980年10月版。

[4]傅湘仙 《中日尺八考》,载《艺术探索》1994年第1期,广西艺术学院出版。

[5]袁静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洞箫艺术”载《音乐研究》2000.1。

[6]同2。

[7]梁·箫统 《文选》卷18,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第239页。

[8]载 陈旸 《乐书·乐图伦·俗部》卷148,第6页。

[9]荀勖于泰始十年(274年)制定笛律,并按他的笛律(荀勖笛律)制作了十二只笛,由于此笛的制作规格定于西晋泰始十年,因此被称作泰始笛。(再详细)

[10]黄大同 主编《尺八古琴考》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上海,2005年8月第1版第2- 4页。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羌笛长笛考古
Flutes
“考古”测一测
羌笛为武汉吹响
周末加油站(Ⅵ)
事实上考古不是挖恐龙
考古学家
凉州词
羌笛一汽连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