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秋
地理“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理念是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学”是为了“用”,“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那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新课程标准理念,让生活走进地理,构建和谐地理课堂,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对于生活的价值,学会用地理知识与技能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与生存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呢?我在实际教学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在地理课上引入生活情景,激活地理课堂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让生活更精彩,古人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来形容一个人的博学与睿智,说明地理在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例如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这一内容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衣、食、住、行的顺序看书上的内容,并提出要求学生去自我发现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衣”的内容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食”的问题有点难度,但通过“北方人与南方人的主食不同”的对比,教师并对此现象进行点拨,又把“江西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怕,湖南人是怕不辣”的鲜活内容引进课堂,使气氛活跃了。至于“住”,当明确了教材中不同居民的分布特点之后,我重点选择了近在咫尺的“客家围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种民居主要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潮汕和我们贺州市,我提问学生:“客家围屋为什么会名扬海外而成为我们贺州旅游的重点开发项目呢?”同学们见问的是身边的地理事物,学习兴趣自然地被激发起来。“行”的内容是地理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同样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
二、地理课上巧用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上地理课是我的兼职,我的专业是中文,但能将语文知识用在地理课上来,那又是另一种教学收获,同样也会收到另类课堂教学效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习热情。如讲到地形对气候植被的影响,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植被应呈垂直变化时可引用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讲云贵高原地形特征时可引用诗句“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讲到我国政区的名称时可编成一首诗:“两湖两广两河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两宁青甘陕,重海内台北上天,港澳特别行政区,一国两制已实现。”讲内蒙古高原时结合“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好意境去了解我国辽阔的草原,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这样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愿学。
三、将时事引进课堂,激发学习热情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的,书要读,而且要多读,但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将知识教活、学活。
在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时,学习了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得出的结论是板块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中,而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边缘比较活跃,通常表现为张裂拉伸,俯冲碰撞,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和地震。知识难度不大,学生也容易懂,但要使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升华,则无从谈起,因为没有鲜活的东西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果将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时事热点引进课堂来,所起的效果则明显不同。我上完这一节课的内容时,及时将2008年5月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新闻内容引进课堂,引导学生查找该地的位置。提问:“汶川为什么会发生地震,谁能用刚学过的板块构造的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反应积极并立即开始查找。此时我及时指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六大板块的划分及运动示意图”和配套的《地理地图册》中的序图“世界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对照。很快学生就回答说:“汶川并不是板块之间相互推挤,它可能是欧亚板块长年在边缘的能量不断向内集中,之后大量释放,才会造成这个板块内心地震,属于板块内地震。”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更高了。
四、让教学回归生活,构建和谐地理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和谐地理课堂应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作为认识现实世界,适应未来生活的经验准备,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来具体认识和理解。
例如:在“北京”一课中有关天气与气候内容的教学,我先抛出了困惑:“老师想去北京旅游,只有暑假、寒假、国庆节有时间,那什么时候去最好呢?”同学们有的说暑假、寒假,有的说国庆节,意见很不统一。我努力让学生合作学习,让他们一起读降水量月分配图,画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沙尘天气笼罩下的北京城景观和市民出行的图片进行讨论和分析,最终得出北京市的气候特征、气候类型以及到北京旅游的最佳时间。这样的合作学习,使更多的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学习活动成为共同的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有交流发言的机会,有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
总之,将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情景中学习地理,考查地理知识的作用,不仅能让学生重温生活,激活课堂,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形成用地理眼光审视生活环境的意识和习惯,从而体现了地理学习的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