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举措。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表现在:(1)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2)以美育德,以美启智,以美健身,以美促劳;(3)培养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塑造完美人格。
【关键词】素质教育 美育 人格
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是教育与社会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直接产物。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审美素质,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个性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为办学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功能,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的个体来看待。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作用,要积极开展美育心理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所谓“美育”就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审美教育,既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需要,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由于美育本身就是一种全面发展的教育,它的作用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
一、美育的直接作用
美育对于个体的作用,首先在于影响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使之逐渐地形成、发展和完善;其次在于丰富受教育者情感,使受教育者的大脑中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
1.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美育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就是人们在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活动中,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它主要包括审美认知器、审美认知策略或审美认知技能、特殊审美认知能力、相关的审美知识、独特的审美经验、审美的元认知成分。在这些成分中,有的是个人的天赋能力,如很多关于音乐天才的研究表明,音乐能力中的某些成分来自遗传。然而,更多的成分是需要后天的学习。只有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美育活动,才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施行系统的、深刻的影响,更好地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审美心理结构。例如通过视觉艺术的美育活动,可以使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视觉理解能力、空间表现能力、造型能力等得到更好的训练,因而得到良好的发展。没有这样的系统的美育活动,学生即使有艺术的天赋,也可能在缺乏美育的教育中遭到泯灭,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丰富受教育者的审美情感
每一个人每一天都生活在社会现实中,都在与美的事物接触。然而,与美的事物接触并不等于受到了美的熏陶,正如看了某事物并不等于观察了某事物一样。审美情感的培养与丰富,是一个无意识的而又必须有清醒的意识加以干预的过程。可是传统教育却忽视了有目的地让受教育者审美情感充分发展这一方面,往往使之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因而学生的审美情感是空乏的。在审美教育中,教育者通过有目的地引导受教育者充分享受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的陶冶,从而能够从一滴露珠中看到万物争翠的春天,从断臂的维纳斯雕像上可以看到“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受教育者在审美活动中,性情得到陶冶,感情受到激发,使审美情感达到纯净、炽烈而又丰富的境界。
二、美育的间接作用
美育的间接作用表现在,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个体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个体的智力得到开发,使个体的身体素质在美的熏陶中得到锻炼,还可以促进劳动教育,使个体养成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快乐的观念。
1.以美育德
美育对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作用。美育把德育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和目的;而德育则把美育作为重要的方法和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的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源泉。”审美教育通过对典型形象的渲染,使受教育者在美的魅力的诱导和陶冶下,激起情感上的共鸣,成为奋发有为的契机,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和善恶观念在人们的品德中得到潜移默化。
以美育德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第一,美育对培养受教育者善良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进步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第二,美育对培养受教育者的爱国主义感情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游览祖国壮丽河山,凭吊历史遗迹,欣赏民族艺术作品,使受教育者为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自豪,从而热爱祖国的每一寸土地,热爱勤劳勇敢聪明智慧的人民。
2.以美启智
审美教育具有启迪智能的重要作用,在审美活动中,无论是个体的一般智能还是特殊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和提高,尤其是在人的智能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发展。因此,很多杰出的艺术家同时也是卓越的科学家,比如文艺复兴三杰都是美术上的巨匠,但他们同时还是科学家,达·芬奇还是自然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天文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方面均有建树,拉斐尔是著名的建筑师,而米开朗琪罗是建筑师和诗人。美育对智育的开启与提高主要是通过培养训练受教育者的想象力而进行的。美育激活受教育者潜在的想象力,使其丰富活跃起来,进而调动表象储存,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意象,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智慧火花。比如居里夫人发现镭,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等等,都是个体在驰骋想象中顿生灵感而“发现了新大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审美教育以培养开发个体的想象力为中介,最终达到启迪智能、开发智力的目的。
3.以美健身
美育与体育作为身心两个方面的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美育以心灵的健康为其目标,而体育以身体的健康为其目标;心灵的健康一定会促进身体的健康,而身体的健康又是心灵健康的基础。在原始社会,体育和艺术是共生的,体育与音乐、舞蹈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名医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可以说既是体育,又是舞蹈,既是模仿动物形态和动作的表演、娱乐,又是健身的医疗体育。体育运动是一种健与美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被誉为“形体的雕塑”。现代体育在增强竞技性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艺术性。在体育运动中除了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性、柔韧性等特有的要求外,还要运用对称、和谐、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大量的事实说明,美育与体育结合,是开展美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条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4.以美促劳
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实施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容忽视的一个课题。受教育者的劳动习惯、劳动观念的形成,劳动能力、劳动知识的获得,尽管主要是依靠劳动教育,其实美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联系,艺术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美。最早的诗歌就是劳动号子,而劳动号子有助于人们劳作时齐心协力,从而减轻劳动的负荷。正是由于美的劳动能使人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生命的节奏,人类才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可见,劳动是审美情感的源泉,通过劳动能使人感受到令人难以忘怀的审美情感。然而在劳动中渗透美育,不但可以使劳动变得轻松愉快,还可以使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
三、美育的潜在作用
1.培养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
在人的自然性阶段,由于生活中存在着太多的无奈与缺憾,因此常常使人苦郁、忧伤、愁闷,其原因是主体在很大程度上只停留在功利之境。欲改变这种状态,便到自然中去,到艺术世界里去,在忘却了现实利害关系的审美状态中去体验一番夕阳晚照的温暖、春鸟蹄晨的清新……在这一世界里,人不再困于外在粗俗的实际需要,不再迷恋现实的利功追求,不再将对象视作有限需求和意图的工具。人通过审美,通过非实用性的自我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创造使自身最终达到最高的自由境界。因此,发掘和培养人的审美态度,特别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社会里,超功利贿美态度对于保持人性、人心、人生的平衡和谐显得尤为重要。正如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图画,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以审美之眼观物,以审美之心体物,以审美之耳听物,就可以从日常之身、功利之心、思维之脑中跳出来,进入审美状态,这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自我解放。
2.塑造完美人格
人格是个体的内在心理机制和心理素质的整体组合。认知、意志、情感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要素,而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以及智力结构、伦理结构和情感结构等稳定的心理机制,则是构成人格心理的基础。完美人格的塑造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美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审美教育中,人的情感得到了渲泄、疏导与交流,道德得到了匡正与升华,精神得到了寄托与慰藉,找回了自己美丽的“伊甸园”——精神家园,消除了身上的奴性、猥琐与晦气,摆脱了种种精神枷锁,促进了个性和谐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人的自我完善。完美的人格心理其内涵包括人审美地对待自然,摒弃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审美地对待社会,摒弃“他人即是地狱”的灰暗理论,以高尚的人道主义审美观关爱他人与社会;审美地对待自身,做到身与心、情与意协调发展;最终审美地生存,即海德格尔所言的“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
在素质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科教兴国的根本举措。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直接关系到人、自然、社会三者间的良性和谐循环发展。欲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知识、能力、情感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则美育不容忽视。
★作者简介:赵冠男,贵州安顺第一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