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高考 不一样的“状元”

2008-11-07 09:21陈家文
高中生之友·青春版 2008年10期
关键词:理科状元家长

陈家文

每年一度的高考,可谓是全民关注。高考揭榜的日子,高考“状元”更是被世人关注。无论是无意炒作,还是有意学习;无论是被动接受,还是主动关注,在众人眼里,“状元”们终归还是“佼佼者”,他们所带给同龄人和我们这个社会的“影响”,也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面对这群经历一样的高考而产生出来的不一样的“状元”们,我们还是有必要走近他们,探询“状元”这二个字的背后到底站着怎样的一群人,探究他们究竟为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什么样的思考。

第一章:高考“状元”,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最全才的“状元”:山东理科“状元”张云霄

就读学校:山东省泰安一中

高考成绩:711分

“状元”语录:我仅仅是我,无论是金榜题名时的得意,还是旗靡兵败时的狼狈。

张云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全才!

高中三年,他参加全国计算机比赛获得过两次一等奖;参加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二等奖;参加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获得二等奖。他既是班级的学习委员,也是校学生会学生部部长,高三上学期还被评为山东省“优秀三好学生”。学校老师和同学无不称赞张云霄是一个“全才”!

最具爱心的“状元”:贵州理科“状元”邹基伟

就读学校:贵州省都匀一中

高考成绩:708分

“状元”语录:成功来源于认真+自信!

邹基伟在自我评价中曾经说过“两个不”:一个是不爱和陌生人说话,另一个是“不会花钱”。

18年以来,他除了买书、过生日时和同学聚聚外,平时开销微乎其微,很少超出100元。可就在前不久,邹基伟却有了平生最大的一次开销——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了400元。而且,这次“开销”, 邹基伟的方式非常低调——在学校捐钱时,他捐了100元,随后,又通过手机短信捐了300元。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不一次性捐”时,他说:“在学校捐那么多不太好,毕竟一些同学家里经济不太宽裕,那可能是他们一个多月的生活费,捐款尽力就行了!”

最会劳逸结合的“状元”: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就读学校:浙江省镇海中学

高考成绩:703分

“状元”语录:不懂的知识点要当天解决,不然就会越积越多。

平时的学习中,陈琨非常注意“劳逸结合”。高中三年,他严格遵守学校规定作息时间,从不给自己增加额外学习任务。

陈琨有两个爱好——看动画片和散步。动画片从小就伴随着他,直到现在还情有独钟。在陈琨眼里,看动画片是另一种思维的过程,可以锻炼一个人的观察力和敏锐度。

每当遇到困难或情绪低落的时候,陈琨会选择散步。他说,特别喜欢镇海中学的环境,在校园里边散步边思考,烦恼很快就消散了。

最专才的“状元”:江西文科“状元”陈宇缘

就读学校:江西省新余四中

高考成绩:638分

“状元”语录:无论是遇到挫折或是取得成功,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当大家为陈宇缘取得2008年高考江西文科“状元”而感到兴奋的时候,或许他们没有想到,陈宇缘的小提琴也过了10级。不过,这个10级小提琴手却为人低调,只在家里拉小提琴,从不喜欢外出表演,也很少和人提起自己的小提琴成绩。

不仅如此,陈宇缘还从小学就跟着姑姑学习炒股。中学后,家中的股票一直由他经营,也算是个有年头的炒股高手了!

最低调的“状元”: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就读学校:北京市第四中学

高考成绩:667分

“状元”语录:不以物喜,心有定力

丁艺莎的学习成绩一直非常优秀而且很稳定,是被学校看好的“种子选手”。当得知自己是“状元”后,丁艺莎却是异常的平静,客气地谢绝了各大媒体的采访,不回答任何问题,也不提供自己的照片。有记者问她有什么学习方法可以分享,她称实在说不出来;当记者问到她报考什么学校时,她推托说和大家差不多。至于暑假安排、庆祝活动、个人爱好等,那就更只是她自己关心的事。

最爱阅读的“状元”:河北理科“状元”馬欣然

就读学校:河北省张家口市一中

高考成绩:695分

“状元”语录:学习就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外表文静的马欣然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她母亲也认为,正是她爱读书,涉猎广泛,才让她有了一个好的语文成绩。

马欣然最喜欢看的书是《红楼梦》,一些有关“红学”研究的专著她也读了很多。她说,《红楼梦》是一本百科全书,从中能学到很多知识。

第二章:不一样的“状元”,一样的“特质”

特质1.良好的心态

代表:北京文科“状元”丁艺莎

河北文科“状元”韩欢

有道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对待考前是否想过拿到“头名”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状元”的回答只有一个:“从没有想过”。并对此发表了大致相同的意见:其一,保持良好的心态,急功近利反而会无功而返;其二,状元是偶然因素与必然因素作用的结果,不可强求;其三,“状元”仅仅是个称号,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看来,这些刚刚成年的十八九岁的“状元”们,确实有着过人之处,不仅学习好,基础好,心理素质和看问题的角度更是成熟。“状元”的光环并没有冲昏他们的头脑,良好的心态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结论: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一心想着当“状元”的学生,往往当不上“状元”。

特质2:多才多艺,全面发展

代表:厦门理科“状元”李振榉

江苏文科“状元”杨清嘉

顾名思义,高考“状元”就是高考成绩最高者。那么,除了考试成绩,这些“状元”们是不是一无所长的书呆子呢?

2008年各地“新科状元”陆续出炉时,新浪网高考站对这些“状元”们进行了盘点。调查发现,除最会考试这一共性之外,大部分“状元”是多才多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结论:高分的学生未必高能,但是高能却总是与高分紧密相连的。

特质3: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代表:重庆理科“状元”刘薇

北京理科“状元”胡梦萦

常言道“良禽择木而栖”。当了“状元”,自然要选择最好的学校读书。按照以往的经验,所有的“状元”都逃不出这三种选择:理科多选清华,文科多选北大,有条件的读港大。

同样,最好的学校之间,“状元”之争也是又起硝烟。除北大、清华等内陆学校外,以优质的教育质量、优越的教学环境、良好的发展前景闻名的香港大学,甚至给予数十万的奖学金吸引“状元”。

只是,最好的学校未必是“状元”们所选择的,因为他们更明白一个道理:最适合比最好更重要。

结论: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特质4:学习环境宽松

代表:浙江理科“状元”陈琨

河北理科“状元”马欣然

都说“严师出高徒”,又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然而,在谈及成功的因素时,绝大部分“状元”都会感谢父母和老师给了自己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父母不看重名次,老师不看重分数,给考生营造了良好的、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了他们积极向上的考试心态。没有了包袱,没有了压力,他们轻装上阵,自然能发挥超出平时的水平。但是,话又得说回来,“状元”们之所以会得到家长和老师如此的态度,都是因为他们“不须扬鞭自奋蹄”。

结论: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自觉无须太多管教,宽松的环境往往孕育成功。

特质5:注重方法,讲求效率,劳逸结合

代表:黑龙江理科“状元”符迪

江苏理科“状元”祈明怡

“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在“状元”身上,这句话就可以改成为:“‘状元性非异也,善于总结学习方法也。”

为什么“状元”们大多既能玩又能学,还能兼顾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不耽搁学习呢?原因是讲求效率。为什么“状元”们学习起来得心应手,考试起来左右逢源?理由是注重方法。“状元”们普遍认为,上课认真听讲,紧跟复习进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认真做笔记,课后有效复习是得高分的必要条件。

结论:勤奋是路,方法是灯,劳逸结合,方结正果。

特质6:喜爱读书,博闻强记

代表:广西文科“状元”黄迪舟

江西理科“状元”周廷弢

书,是前人智慧、经验的结晶。有人说:“世界上每个人就像一只纸飞机,而喜欢读书的人,就像是给这只纸飞机插上了一对翅膀。”因为有了翅膀,所以喜爱读书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有着更高的目标。读书,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吸取前人几千年的精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高考“状元”们之所以能够取得让人瞩目的学习成绩,与他们平时喜欢读书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平时的阅读量带给他们的点滴积累,想取得超人的学习成绩,估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结论:多读书,可以让人更加充满智慧。

特质7、立足课本,紧跟老师

代表:黑龙江文科“状元”纪宇

陕西文科“状元”郭薇

树大因为根深,笑傲考场源自基础扎实。

高考“状元”的手里都有两样宝贝:一是课本,二是错题本。几乎所有的高考“状元”也不会脱离老师而自己另辟奚径,老师们丰富的经验成为了他们高考成功的利器。深刻理解了课本,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就打牢了基础,扎稳了根基,就像一个内功深厚的武林高手,在高考的“江湖”里游刃有余。

结论:吃透课本、基础扎实,才能在考场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第三章:高考“状元”对社会的影响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时代对中举者的表述。作为我国目前最公平、最公正、最大规模的人才选拔制度,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和其对社会影响力,是国内其他考试无法比拟的。高考“状元”的出现,是一个学生的天赋、情商、志向、勤奋,家庭的生活条件、生存环境、教育方式,以及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师的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完美结合。

高考“状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每年揭榜后,“状元”们都能引起考生、家庭、中学、大学、商家、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状元”们在影响着我们这个社会。

影响之一:考生及家长

“能否成为(培养)高考‘状元”,似乎已成为了衡量考生在中学阶段的学习方式与方法、考生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否具有独创性的一个显著标志,“状元”本人及其家长也必然成为了众多高中生和家长仰慕、学习的榜样——“状元”成功秘诀和“状元”家长的育才之道是众多考生家长学习和模仿的对象,也成为了我国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与专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话题引申:2008年6月8日,出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第一批学生结束高考,走出考场。而他们如今正值中年的家长,多是出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60后”们。两代人对高考的态度会有多大的差别呢?

下面是1971名考生和3851名家长参与的“‘90后考生VS‘60后家长的高考情结”的调查结果。

1.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吗?

42.9%的家长认为高考会对孩子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持相同观点的考生只有28.6%。

2.高考过程中,你(愿意让家长)在外面等候吗?

10.5%的考生愿意家长在考场外等候,51.1%的考生认为家长完全没必要等候。53.6%的家长认为只要接送就行了,没必要全程陪同。分别有65.9%的家长和65.8%的考生表示,考试期间家长没有在考场外等候。

3.备考阶段,你给自己的孩子(家长)打多少分?

81.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80分以上,有25.3%的考生给父母打了100分;给孩子打80分以上的家长占81%,有16.3%的家长给孩子打100分。

影响之二:高校

高考为高校选拔人才提供了依据,高考“状元”也历来是高校重点争夺的对象。“能否赢得高考‘状元的青睐”,反映了高校在考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大学“社会声誉”的体现,也是衡量是否名牌与一流学校的指标之一。

影響之三:中学

“能否培养出高考状元”,是体现中学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对其“争夺”优秀生源、赢得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认可、扩大社会影响至关重要。目前来讲,高考“状元”已成为中学招生宣传的“亮点”,吸引优质生源的“闪光点”。

影响之四:企业

“能否充分挖掘与利用高考‘状元的商业价值”,反映了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与能力。拥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备受关注的“状元”,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重点争夺的对象。每年高考揭榜后,国内诸多企业会通过重奖高考状元来提高企业知名度;也有不少企业出于商业目的考虑,抓住机会重金邀请“状元”为其产品代言。“状元”成为企业赚钱的道具,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状元经济”。

话题引申: “状元”沾染铜臭就是一场闹剧

最近几年,高考“状元”炒作日趋商业化了。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之时,不仅是各地“状元”闪亮登场之日,更是企业利用“状元”为产品作秀的绝佳商机。企业请“状元”做广告,利用的正是人们对“状元”崇拜心理。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举,高考“状元”成为名人,被频频邀请参加商业活动,被利诱着成为商业广告的主角,甚至成为虚假广告的“托儿”,为自己从未使用过的产品“歌功颂德”,什么诚实守信、什么社会责任,统统抛到了脑后。

沾染浓郁商业气息的“状元秀”,实际上就是一场利益驱动下的闹剧。

发言人:高小生(中学教师)

影响之五:媒体

“能否及时、深度地报道高考‘状元”,反映了新闻媒体的市场竞争力,是新闻媒体社会影响力的直接体现。“状元”特有的新闻价值和广泛的关注程度,成为了近年来新闻媒体重点报道的对象。在“状元”报道中取胜,将大大提高媒体的影响力、知名度,提高报纸、杂志发行量、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的点击率。

话题引申:媒体宣传“状元”该不该?

在短时间内对高考“状元”集中报道,会加剧应试教育的倾向,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新闻受众都是具有最基本的理性的,高考“状元”的报道,并不会让他们产生非当“状元”不可的个人追求。如果我们认为对明星的大量报道必然带来无理性的模仿,那么,我们对刘翔夺冠也就不能报道了——因为有人会担心学习刘翔而被跨栏绊断了腿。既然奥运冠军的重奖未能刺激人们成群结队地断腿断胳膊,影视明星动辄百万千万的身价未能使演艺成为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普遍选择,我们就可以肯定地说,高考“状元”的大量报道不会产生都想当“状元”的恶果。

应试教育不是报道考试结果的消息能够加剧得了的。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需要的是制度创新,而非对媒体报道“状元”的行为予以制止和痛击。

发言人:刘洪波(评论员,杂文家)

影响之六:教育主管部门

早在2004年,就炒作高考“状元”一事,教育部发表意见表示:“希望各媒体和网站停止此类宣传,已在网站上公布的请立即删除。”“在下一阶段的录取报道工作中,停止对高考‘状元和高分数获得者名单的炒作及类似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然而,关于高考“状元”的宣传并没有就此停止。

话题引申:“状元”为啥总是照炒不误?

记得在2005年,教育部曾经发布了高考宣传“八不准”通知,明确规定:各地各高校不得对高考成绩进行排队,不围绕任何高分考生个人进行宣传。规定虽然出了,可是却执行不下去,炒作之風依然不减。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就在于整个社会风气。

看看现实社会,大学有大学的排名,中学有中学的排名,企业也有世界五百强的排名,更别提这全社会都高度关注的高考“状元”了。

发言人:钱有林(律师)

第四章:大学后,“状元”风采是否依然

高考作为学生结束中学阶段学习的标志,体现的仅仅是对中学基础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能力与水平,“状元”的价值也仅体现在中学阶段。进入大学阶段,接受高等教育,他们将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果说读书、升学是一场马拉松比赛的话,那么,对高考“状元”来讲,高考的胜利只是一个新的起点,重要的是如何在接下来的大学阶段,保持中学阶段的领先优势。

只有笑到最后,才能笑得最甜。

关注焦点:据《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校友会网大学评价课题组”通过对1977年~1998年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进行调查后发现,高考第一名尚未出现在主流行业的“职场‘状元群体”中,大部分高考“状元”大学毕业后,都销声匿迹了,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能见度”偏低与当年成为“状元”的“高曝光率”形成了鲜明对比。

观点交锋:考场“状元”≠职场“状元”

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

学历只能证明你接受过高等教育,能力怎么样,则要靠打拼和实践来证明。我们都知道,高考“状元”所取得成绩,体现的是其中学阶段的学习能力与成就。要想成为高考“状元”,必须做到门门功课优秀,只有各科学习都比较均衡和优秀,才有可能取得优秀成绩,否则不可能成为高考“状元”。但是,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各门学科都保持优秀,就可能无法深入探究其中的一门学科;同时,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科发展较为平衡,“状元”们因而很难做出一个选择,精通一门学科。

虽然他们都能顺利地毕业,且几乎都有机会留校或出国深造,但也只能是从侧面证明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强。正因为如此,他们几乎都有能力成为普通的教授、科学家、商人、医生、律师、工程师,但他们却很难成为一流的企业家和科学家。

冯用军(青年学者)

观点交锋:既不“捧杀”,更不“棒杀”

状元不是神童,“高考状元”未必是“职场状元”,能在各行业职场做出突出成就的,未必是学业上的前三名。这个现象是科学史上的共识,我国的高考“状元”也未必能够走出这个定律的阴影。但“状元”也不一定就是高分低能的书呆子。因此,对“状元热”应该泼冷水,而对“状元”则要客观认识,既不要“捧杀”,也不要“棒杀”,要以理服人,用事实说话。

卢荻秋(评论家)

结束语

无论发生过什么,历史的车轮都不可能停止,更不可能倒转。“状元”是一种荣誉,但是随着高考的身影一天天远去,这些“佼佼者”也将融入正常人的行列,过普通人的日子。无论是“状元”们,还是其他高考参与者,日子还将继续下去。“状元”们“昙花一现”也好,“好景常在”也罢,一切都取决于他们自身是否保持继续努力!

猜你喜欢
理科状元家长
和理科男谈恋爱也太“有趣”啦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家长错了
2016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第11题的多种解法
家长请吃药Ⅱ
状元商品
白发状元
犯错误找家长
状元何时出现